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巅峰之作的产生 ,主要是蒲松龄继承历代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史传散文等优良文学传统和艺术经验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这种继承和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小说体式、创作方法、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一九九○年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小说单元节选了冯梦龙的小说《灌园叟晚逢仙女》,课文的“自读提示”第一段这样提示: 我国的白话小说始于唐代,但现在所能见列的最早的白话小说,则是宋代的“话本”——说书人讲述故事的底本。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即“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保存了不少宋、元“话本”,但也有不少明人的“拟话本”,即文人模拟“话本”的故事形式所编写的作品。《灌园叟晚逢仙女》一般被公认为明人的作品。 这段文学知识提示了四个知识要点:(1)白话小说的产生时代;(2)什么是“话本”和“拟活本”;(3)冯梦龙编订的“三言”是哪三本小说的总称;(4)肯定了《灌园叟晚逢仙  相似文献   

4.
白话小说在其崛起过程中,《太平广记》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说话”行业教育的“教科书”,《太平广记》不仅成为宋元话本最重要的故事来源,为宋元话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还对白话小说观念的形成与白话小说的分类产生了有益的帮助,从而多方面、深层次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明清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白话小说的天下。从“四大奇书”到《红楼梦》,长篇短制,蔚为大观,流派繁多,异采纷呈,充分显示了这种新兴文体的巨大生命力。相形之下,文言小说的发展却经过了一个较大的迂回。以唐代传奇为标志的繁荣局面过后,中国文言小说就转入低潮。宋元明三代江河日下,气息奄奄,间有佳篇不绝如缕。虽然明末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复兴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这一文言小说巅峰之作的产生,主要是蒲松龄继承历代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史传散文等优良文学传统和艺术经验并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这种继承和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小说体式、创作方法、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语言艺术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每教学《狂人日记》,脑际总是悬着一个问号: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前面要冠上一段文言“识”呢?细读先生全集,未见端倪;遍翻诸家研究,难索图骥。于是不揣谫陋,试陈一孔,以就于专家学者和教学同仁。窃以为,鲁迅先生在这白话文的“第一”里加一段文言并非随便之笔,而是独运匠心,别有一番深意。为了探讨这艺术大师的珍藏,我们首先必须澄清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续夷坚志》虽为志怪小说,但弃其质而存其形,其语言渐趋通俗,叙事角度发生了变化,字里行间寄寓了美感,将白话小说与言小说交融,显示了宋代到明清小说的转型,开启了言小说创作的新风,在中国小说史乃至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吴语与官话动词重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金瓶梅》、《红楼梦》等明清北方作家创作的白话小说中,单音节重叠"V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BAB"占优势,"AB一AB"极少,而在《鼓掌绝尘》、《型世言》等明清江浙籍作家编纂的白话作品中,单音节重叠"V一V"占优势,双音节重叠"AABB"占优势,"AB一AB"要比"ABAB"多。这似乎表明,在近代汉语中,吴语动词重叠的发展演变进程比官话要慢。  相似文献   

10.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之我见黄德修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所编撰的《三言》堪称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的精髓,它反映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理想和伦理观念.《三言》的第一言是《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又赫然置于卷首,可见它...  相似文献   

11.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作者长篇论作《中国古代小说民族传统》的前两部分。文章从中西小说差异研究出发,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小说起源的不同、描述体制方法的不同,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小说由集体创作发展为个人独创,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和推动,是有别于西方小说的两个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说听》是明人撰辑的一部记载奇闻异事的笔记小说集。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4种不同的署名:一曰“陆延枝”。见《烟霞小说》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及《吴县志·艺文考》等。二曰“陆粲子”。见清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三曰“陆粲”。见刊印于民国四年的《说库》本。四曰“陆廷枝”。见《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相似文献   

14.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言》《二拍》这两部古代白话小说休都大量描写了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塑造了形象丰满的新型商人形象。但二在塑造商人形象上又有众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相貌形神上女性化、人化与市吉化、民主化之别,商贾之道上的重道德修养与重谋略技巧之别。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给商人的生活有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古代小说的题材处理看,与文言短篇小说以虚幻情节表现人情世态不同,长篇白话小说跻身文苑之后,大都以现实情节来编织故事和塑造人物。这自然要把从明中叶出现的如《西游记》一类的神魔小说除外,此种文学现象涉及小说发展的源流,这里不再论列。 《水浒传》的题材,它泛滥百家,贯穿三教,其蕴含可谓精深博奥,包罗万象。小说引人入胜之处,首推人物的鲜灿,情节的生动,主题的深刻,其次,如小说中的宗教描写,亦颇具思想和艺术深度。  相似文献   

16.
汉语史研究的语料需要区分文言与白话,白话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材料。汉语白话史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利于对汉语史进行分类与分阶段研究,以及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的历史发展做更准确的描写与研究。徐时仪《汉语白话史(第二版)》有三个特点:穷尽性占有语料,对汉语白话的发展历史作了系统的清理;高瞻远瞩,对汉语白话的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探讨与阐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的历史考察与细致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汉语白话史的研究对于汉语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汉语白话史(第二版)》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藏文白话报》作为蒙藏事务局主办的三种白话报之一,宣扬“五族共和”理念;以多种形式发布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中央政府的对藏政策;关注涉藏机构的变革,及时传达涉藏信息。研究《藏文白话报》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可以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民国时期西藏社会的变迁,也可为批驳“西藏独立”论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用文言写成,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试从主题表现、情节结构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特征等方面考察《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19.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20.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