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任何文本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社会文化语境是言语交际和文化传播的人文背景,它具有隐含性与可推导性。它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与读者的理解。文本产生后,它隐含在文本语言之中,间接地表现话语的意义,并包蕴着文本之外多方位的文化内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2.
将屯堡社区看成一个社会大文本,寻找各种社会力量和文化事象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含义。借助文学研究的叙事学话语,从"语境——屯堡叙事的时空开端和性质定位";"摹仿说——屯堡社区经济生存方式的决定影响";"互文性——以‘文本间性’联系的屯堡文化事象"和"艺术想象——作为屯堡文本华彩乐章的地戏"四个方面,指出屯堡文本符号化空间的关键词与核心句法。  相似文献   

3.
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过程中,叙事学由对纯粹的文本语境的关注,逐渐转为对除文本语境在内的包括其他诸多语境的关注。这是后经典叙事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审美文化叙事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广义的语境叙事学之一,它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过程中,叙事学由对纯粹的文本语境的关注,逐渐转为对除文本语境在内的包括其他诸多语境的关注。这是后经典叙事学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审美文化叙事学"正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广义的语境叙事学之一,它表现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胡鸿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9):99-100
文化语境一般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英语教学法只强调语言语境中词汇语境和语法语境,本文认为,我们除了学习词汇的字面意义外,还要重视它的文化语境,学生在文化语境中习得词汇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培训而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将文化语境引入词汇教学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含文化,隐含文化能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在差异。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隐含,即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透视对话的文化语境、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比较内在的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性文化,目前在学界仅仅是从反传统性别的角度来定义。本文把中性文化定义为:它是介于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不具有明显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形式。中性文化具有双重性、共享性、民族性及世界性等特征。在当前社会语境下中性文化具有其他文化类型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共谋是一种翻译策略,它是指在译者这一中心主体的主导下,两个边缘主体——作者和目的语读者就其客体的两世界(原语与目的语)、三方面(主体、客体及其目的)、六因素(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本、目的语、目的语文化)进行合作对话,以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与契合。影响共谋的因素主要为:构成其主体要素的作者、译者和读者;原文本、原语、原语文化、目的语文本、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等所处的语言关系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与翻译的角度出发,引入了文化专有项的含义,结合实例探讨了文化专有项翻译时要考虑的五种文化语境——生态文化语境、物质文化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宗教文化语境和语言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林译是世界翻译史上罕有的现象,也是我国近代翻译史所特有的现象。翻译行为理论认为:译者,目的语读者,目的语的历史文化语境等文本外因素都会对文本的生产过程发生影响。从翻译语境中的“时”与“势”的角度探讨林译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的思想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积极的,并受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的心理认知过程。影响英语阅读理解的因素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其中,语言因素指语言(词汇、语法、篇章)知识;非语言因素包括语言技能、阅读技巧和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而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者最难跨越的一个障碍。要达到理想的阅读理解效果,就应通过广泛阅读来积累和丰富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2.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码转换,是文化的交流,亦是审美观的交流.因不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经历和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本身的不同,语言之美在译入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损失.为使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魅力,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对这些损失进行补偿,如在汉英翻译中采用注释法、增益法、替换法、引申法等进行审美补偿.  相似文献   

14.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口译交际中跨文化性因素主要包括社会语言行为、文化模式、价值概念、表达方式等,而口译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层面的技术性转换,更主要包括文化意蕴与交际效果层面的功能性调整。因此,口译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应该成为口译质量评估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图里的翻译规范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译者从译前准备到翻译活动结束一直受到源语以及译语文化规范的制约。文章从预规范、元规范以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针对林语堂翻译活动的文本选择、文化取向以及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提出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受其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相似文献   

17.
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常常会碰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处理这些差异的策略:意译、直译、归化、异化。而策略的选取受到翻译的形式、目的和意图,文本的体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文学翻译主要目的是引进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因此宜采用直译、异化的策略,尽量保留原文中的语言文化、艺术风格等差异,充分体现原文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军事用语语义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语言系统外部来看:主要与语用环境的相似、言语修辞活动、言语交际中的心理因素等社会文化语用条件有关联;二是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主要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以揭示人的精神世界、探寻人的本质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为目的的学科,以人的生存价值、存在意义等为研究主题,关注于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理解,其本身所具有的哲思与诗性况味要求研究者自觉地以对话意识及心灵的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与研究对象之间架起沟通、碰撞、交融的桥梁,使文本在理解中获得意义的充实,显示出无限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