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2.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自私的,他的悲剧在于他把理想和信念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只关注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当维系他生活下去的三个维系,一是买车的理想,二是性的维系,三是身体的维系,在经历一番生活和现实的磨砺和打击之后,不断削弱,直至最后断裂,祥子陷入了彻底的人性堕落。如果说祥子是被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城市的文明病所吞噬的话,那么他自私的性格特征和缺乏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他有此遭遇的主要内因,这个内因越是强大,祥子才越是会被社会和城市的文明病所吞噬。  相似文献   

4.
虎妞对祥子的追求 ,是她对幸福的向往 ,对命运的反叛。但她与祥子的结合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的婚姻 ,其结果是以悲剧告终。虎妞是一个城市悲剧女性的形象。虎妞悲剧的形成有以下原因 :(1 )家庭环境的驱使 ;(2 )社会环境的制约 ;(3 )畸形的性压抑。  相似文献   

5.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国民性批判内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主题存在于文本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部社会人性批判小说。作品中融入的老舍的"本土化平民特质",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人道主义"关怀。文章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塑造的再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老舍这种对普通人的理想、品格和尊严的高度尊重的创作态度,进而追溯了小说独特的非主流视角和平民化创作风格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祥子种种遭遇的象征意义及其畸形市民化过程的解读,揭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成因及城市市民文化和乡村文化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优秀代表作,他真实地描绘了"老实,规矩,要强"的人力车夫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  相似文献   

8.
从主人公身份来讲,祥子和五龙在进城之前都是传统的农民。《米》和《骆驼祥子》的叙事借用了“农民进城”的模式,展现了淳朴农民被城市异化的过程。打破文本的界限,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观照这两部作品,发现在小说的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叙事中所担负的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甚至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同时,两部作品都通过展示欲望(米、车)对人性的束缚,性的压抑来表现主人公的生命之痛。在人物生存状态上,祥子与五龙同样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小说《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破产的青年农民祥子来到北平,靠拉洋车为生。他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和同情心,尤其有一颗好强上进的心,其集中表现在他追求的生活理想──买一辆洋车,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这一点上。经过三年艰苦的奋斗,祥子如愿以偿,自己买了一辆车,可惜好景不长,先是在一次军阀混战中连人带车被乱兵抢走。面对这一打击,祥子以更坚韧的努力拼命拉车,攒够了买一辆车的钱,不料又被孙侦探敲诈一空。恰在这时,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的女儿虎妞引诱了他,祥子被迫跟虎妞结了婚,但最终又因虎…  相似文献   

10.
常红艳 《科技信息》2011,(29):152-153
本文试图从及物性层面分析研究《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人性堕落过程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从而说明及物性系统和人物形象刻画之间的关系,揭示小说更深层次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论证了功能语言学运用于文体分析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的主人公康伟业与四个女人的经历构成了一段人生旅途的来往,他在婚姻、爱情、人生中的失败,说明理想的婚姻爱情生活总是经不住世俗生活的冲击,人生就在这一次次对抗世俗生活的平庸中失去了崇高的追求,渐渐变得麻木、困顿、物化。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剧作家.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成功塑造了以露丝、伯妮斯、瑞莎和伊斯特阿姨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威尔逊的黑人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侧重表现出对城市女性的深切关注,其城市女性书写内容丰富,表达了鲁迅赞颂革命女性、同情风尘女子和警惕女性堕落的不同主旨,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以及鲁迅进步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代的艾芜经过6年的流浪辗转来到上海加入“左联”,想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事与愿违,他在这里无法找到自己追求的自由和理想,并陷入巨大失落和迷茫中。后在鲁迅先生的指导下,开始创作《南行记》,想在各色人等的流浪生活中,再度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从《南行记》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作家心灵与社会的纠葛,那是现实与梦想、感性与理念的复杂交织。他时常感到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生存的尴尬,但是依然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艾芫将继续远行,继续流浪;他将继续寻找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对自己的生活理想的两次描述都体现了诗性智慧的内涵。他在20岁左右的生活是一种背离了儒家政治-伦理生活方式的诗性-审美生活方式。后来在他27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以往进行反思,又选择了一种超越了儒家政治-伦理情结的儒家文化的诗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奥尼尔在深入研究了各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潮之后,对于老庄的道家哲学情有独钟,道家思想慢慢地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道家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循环论和阴阳对立论等。奥尼尔受中国道家文化影响,从历史和社会方面来看,是当时的社会时代和自己的家庭所致;从思想和文化方面来看,奥尼尔的道家情结正是出于对天主教的绝望和对社会理想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而道家这个遥远的东方智慧给了他理想的归属,他认定道家思想是一种能给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八月之光》的主人公乔性格孤僻冷漠,给人留下了无情凶残的印象。然而在他的内心,也曾有过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生活对他的残酷磨炼使他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心,最终成了读者眼中凶狠的杀人犯。文章从萨特“为他人的存在”这个角度来分析乔与他生命中女人的关系,从而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