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遗传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从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应坚持的原则、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补偿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遗传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从我国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分析、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建立生物遗传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应坚持的原则、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补偿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我国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失衡、保护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迫切需要.经济学家用不同的学说对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解释,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对环境资源利用进行生态补偿的合理性,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恰当的制度设计使环境资源的外部性成本内部化,由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来承担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  相似文献   

4.
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生物技术时代.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是国家和民族的战略资源。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无偿采集、研究和商业化开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并通过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排斥资源提供国的持续使用。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名古屋议定书》等国际法确立了国家有关遗传资源的主权权利,改变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利益分配的固有格局。  相似文献   

5.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高明  李勇 《自然杂志》2010,32(5):267-271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加速了物种的退化。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用来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样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各种措施已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6.
Oldf.  ML 《世界科学》1989,11(8):41-43
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保护。这些生态上复杂的农业系统与作物遗传多样性中心相联系,有传统的栽培品种或“地方品种”,作为世界作物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还有野生的植物和动物种群,作为生物资源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7.
动态点击     
正中国首个国家基因库开始运营日前,我国唯一一个获批筹建的国家基因库,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综合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启动运行。不同于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三大世界级基因库,中国国家基因库不仅仅是数据库,而且还是国际上现有的各类生物样本库、数据库、生物多样性库、疾病库等的综合升级版。除了"干库"(即基因、蛋白、分子等多组学生物信息数据库)、"湿库"(多样性生物样本和物种遗传资源库)外,国家基因库还引入了"活库",即生物活体库,包括动物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05,(5):41-41
随着DNA的内部结构和遗传机制的秘密一点一点呈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当人们了解到遗传密码是由RNA转录表达的以后,生物学家不再仅仅满足于探索、提示生物遗传的秘密,而是开始跃跃欲试,设想在分子的水平上去干预生物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濒危野生植物的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植物种类正快速消失,生物多样性的维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正面对大量植物濒临灭绝的严峻现实,因此,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护现有植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濒危植物的保护显得刻不容缓。作者阐述了濒危植物的定义与等级划分,中国濒危植物资源现状及特征,并深入讨论了濒危植物致濒原因及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现状与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金双 《科学通报》2014,59(6):510-521
基于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历史,全面而详细地对中国植物分类学的现状,特别是对文献与标本收藏、人才队伍和志书编写与质量等进行了总结.结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中国植物保护战略及中国本土物种编目等工作需求,分析了中国植物分类学当前的处境,特别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基础研究工作的评价和导向.论述了中国植物分类本底资料的贫乏如何严重影响植物编目工作的质量及以此为基础的红色名录与黑色名录的建立等.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有影响的工作,提出应利用中国的地缘与资源优势参与到国际性工作中,做出既符合国家整体形象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研究工作;同时应对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类物种编目与评估等学术性研究和资源保护、科技发展、政策制定等管理性工作提供准确而又权威的咨询.  相似文献   

11.
动态点击     
我科学家发现生物遗传突变普遍机制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诱人的生命多样性?南京大学教授经多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Indel诱变假说",用新发现的"遗传突变的普遍机制"破解了生物学上的诸多悬念。  相似文献   

12.
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青  胡玉洁  黄晓华 《自然杂志》2003,25(6):340-344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环境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本在分析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这对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提高市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意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张新庆 《科学》2007,59(2):59-62
人类遗传数据库涉及到遗传样本或数据的采集、储存和使用,但在建立人类遗传数据库(以下简称建库)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伦理问题。若无法妥善应对这些伦理挑战,建库工作将受制约,甚至在社会压力面前裹足不前。中国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致力于建库工作。目前,中国已有不少初具规模的数据库,如针对心脏病、高血压的数据库和中国人基因差异性的数据库。与快速兴起的人类遗传数据库相比,中国学界和决策界对建库相关的伦理问题缺乏系统研究,国家也没有及时出台全国性伦理准则,但这决不意味着中国在这方面不存在伦理问题!了解中国科学研究群体对这些伦理问题的认知和态度是紧迫的。只有明确问题所在,才能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伦理准则,进而合理地利用中国人的遗传资源,并有效地保护样本提供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杂志》2012,(5):246
<正>生态系统服务是国际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表现出向生态系统服务机理和区域集成方法两大方向发展的趋势。开展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区划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国  相似文献   

15.
何锴  蒋学龙 《科学通报》2014,(12):1055-1068
"天空之岛"指大陆山区受到地理隔离的高海拔生境,由于气候、生境等在不同海拔上的异质性,"天空之岛"中的高山生物会由隔离引发形态和遗传结构等的改变.中国西南山地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本文将中国西南山地和邻近山区划归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天空之岛",并围绕这一概念,对该区域的系统地理学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中国西南山地"天空之岛"中物种的系统地理结构和进化模式受到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境等因素的影响,更新世气候回旋、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地理格局作用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物种对地质事件的响应机制不同,它们可能具有相似或完全不同的地理格局.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提出建议:结合比较系统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检验地理、气候和生物因素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地理格局、促进物种分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产生.期望本文能为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思路,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即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经费有限的环境下,如何最大化地保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科学》2007,59(3):F0003-F0003
中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上游水道国,随着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经济合作的加强,跨境生态安全构成了中国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部分,中国既有承担上游下游生态保护的义务,也有合理利用资源和发展经济以及获得国际跨境生态补偿的权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有记录的濒危海洋生物已达556种。作者综述了中国濒危海洋生物的现状及特点,分析造成海洋生物减少甚至濒危的因素,阐述了中国对濒危海洋生物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模式生物是用于研究某种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而被选定的物种.基于模式生物的研究策略已经在多个生物学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揭示了众多生命科学的机理,发展了一系列生命科学研究技术.近年来,现代生物学发展迅速,其相关的概念和技术正不断渗入并影响着药用生物的研究领域,包括基于模式生物的研究策略.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灵芝(Ganoderma lucidum)等模式药用生物已经提出了多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药用生物研究体系,使得当前药用生物的研究成果比较分散,难以在理论水平上汇总提高,极大地消耗了药用生物界的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阻碍了药用生物学的发展.本文结合近期药用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从药用模式生物研究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出发,提出了药用模式生物研究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建立目的,分析了应用药用模式生物研究体系研究的可行性,提出了药用模式生物的选择原则并从遗传信息获得、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突变体库构建和次生代谢物生产体系建立4个方面描述了药用模式生物研究体系的建立策略.本文还介绍了以药用模式生物为对象的次生代谢产物生源合成及调控研究策略,同时认为,药用模式生物体系在阐释药材道地性等中医药传统问题及发展合成生物学等现代科学前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辉 《世界科学》2011,(9):36-39
罗利军,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中心主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美国洛克菲勒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农委重大项目等,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卢宝荣 《科学通报》2014,59(6):479-492
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是栽培作物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近缘种的生存状况受到严峻挑战,许多野生近缘种群体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已经濒危甚至灭绝.然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响是栽培作物与野生近缘种的天然杂交和基因渐渗及其所带来的遗传和进化效应.作物的杂交-渐渗可以改变野生近缘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完整性,导致已保护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丧失.杂交-渐渗对野生近缘种遗传多样性保护能造成怎样的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如何制定合理的策略来降低栽培作物基因渐渗对野生近缘种保护带所来的负面影响非常重要,而且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