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树立新型大学理念办出质量和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点论述了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使命,社会服务功能是衡量大学价值的重要尺度等问题;结合新建的曲靖师范学院的办学实际,对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办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实现目标任务的主要措施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铸就大学创新文化之魂为核心,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创新文化是提升大学创新能力的引擎,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和服务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大学的创新文化首先要创新大学发展理念,通过发挥创新精神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形成创新的文化底蕴和氛围,构建起新时期的大学创新精神文化体系. 弘扬现代大学理念,培育创新精神文化 大学理念,反映了大学在其办学历程中所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文化传统和独特个性.要围绕高校的根本任务和当代使命不断进行理念创新,结合自身传统深化校风、学风、教 风等精神内涵,把科学研究所倡导的求真求实、批判求新的理性精神与人文精神所蕴涵的自由民主、激励包容等人文关怀统一到创新实践之中,使创新活动具有不竭的精神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3.
联系西南科技大学实际,对大学发展定位的概念、观点,大学办学类型及识别标准,本校发展的阶段性定位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根据学校办学特色、环境和使命的特殊性提出了分两个阶段的定位及其内容表述的建议,以期对当前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校武术是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学校武术的定位,从传承文化薪火为基础、培育民族精神为使命、强化攻防技击能力为突破、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等方面定位的阐释,提出注重武术的整体性传承、突出文化属性、加强师资培养和寻求政策支持等策略以促进学校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科研与教学良好融合非常重要,否则将影响大学定位和质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研与教学对立统一、和谐融合,两者都应提高质量。但现在“短板”是教学。要克服教学“短板”,从长期基础措施来看,要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精神;从中期角度来看,国家、学校要加大对教学领域的支持力度,如对教学研究立项的支持等;从短期作用来看,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聘办法等。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新文科的内涵及时代要求,提出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建设理念,包括3个方面:确定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以明确“培养什么人”;明晰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特色及人才培养过程,以明确“怎样培养人”;厘清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的使命及利益相关者期盼,以明确“为谁培养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大学经管专业建设的行动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加强政产学研用联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开展专业评估与质量文化建设是专业发展的质量保障。  相似文献   

7.
建设应用性大学,学报应做些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学报的基本性质是"学术理论刊物",基本功能是"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主办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定位规定了学报的具有特殊要求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尤其是学报定位和特色.北京联合大学提出"建设应用性大学"的办学宗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应按照学校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应用性大学为办刊理念,把学报的发展融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去.  相似文献   

8.
八一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而且是新世纪党和国家、军队所需要传承和弘扬的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在高校教师中弘扬八一精神,有助于推进大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了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师应该坚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探索大学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牢固树立听党指挥的信念,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发扬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培养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加强为民奋斗的品德修养,把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9.
大学的使命与学校的内涵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认清大学的使命,拓宽大学发展的内涵.崇尚实用、服务地方、面向大众是我校的重要使命.要实现这些神圣的使命,必须全面推进学校的综合改革.其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先导,机制与体制改革是关键,学科建设是龙头,课程改革是核心,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目标.  相似文献   

10.
科技工作是应用型大学建设、发展中的关键所在,学术立校是办好大学的根本,学术是教师的立业之本,是做好教育教学的关键.学术水平的提高需要科技工作的大力支撑与保障,应用型大学的科技工作要适应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鼓励的配套政策,引导教职员工向着正确的目标努力.  相似文献   

11.
君墨 《创新科技》2011,(7):40-41
陈志杰说:“要做好任何事,首先必须从整体来考虑。从全局看局部、从历史看发展、从长远看眼前、从事业看岗位,才能为自己、为工作、为科研找到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大学承载着国家、社会赋予的重大使命,源于大学事业发展的必然,它必要意识明晰地遵循“博大”、“凝炼”、“竞争”、“创新”四大法则来生存,藉以不断获取进取力量,抗拒或消除狭隘、平庸与落后。  相似文献   

13.
弘扬“团风”精神促进大学生成才就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凯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12):119-120
长春大学是“团风”精神的发祥地,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内涵。伴随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以“团风”教育为教育资源和载体,赋予其新的历史时期使命,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生长、成才及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与智慧属于意识活动的两个不同层次。知识告诉人们对象“是什么”、“怎么样”;智慧能够把人引向好的生活。智慧来自于知识,知识可以转化为智慧。现代大学以培养人为目标,它的使命中必然包含着“转识成智”的内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问,哲学教育在“转识成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大学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哲学教育,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办学理念是办好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着大学的办学行为和发展方向。成熟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要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大学理念建设,加快学院发展步伐。要牢固树立“教学是教师第一天职、育人是办学第一使命、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发展是办学第一要务”的办学理念,促进学院快速发展;要正确处理好规模与质量、学科专业建设与推进社会服务等五个重要关系,促进学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把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为何办成这样的大学?在一定意义上,一所大学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所大学校长治校理念的展开过程,以有效管理高校教师劳动这一大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例,在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中,必须处理好“管”与“不管”等矛盾,做到准确定位、服务到位、防止越位;同时,管理既不能“定位”,也不能“变味”。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校体育思想,使奥运理念与学校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分析了以素质教育服务为主线、关注学校体育的文化使命和人文价值等一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困境中寻找出路——谈当代大学精神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云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4):114-118
经历了千年风雨后,大学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机构之一,并且其重要性仍在与日俱增.在现代社会里,大学被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已经政治化,市场化,功利化了.早期的大学精神如何?大学精神又是如何失落的呢?又该如何重塑大学精神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回顾大学精神的历史入手,进而对当代大学精神作一个全面了解,明确大学定位,把握好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尺度,建立多样化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6所重点师范大学之一。建校60多年来,学校始终把科学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十五”以来,学校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反复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思路,提出要将学校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围绕这一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高等学校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 ,扎扎实实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全面推进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要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始终把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作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任务 ;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作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使命 ;始终把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新党员作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大计 ;始终把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