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教授日前在香港表示对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很有信心。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香港举办“当代杰出学人文史科技公开演讲”,杨振宁教授作为8位被邀请的著名学人之一到香港中央图书馆进行演讲。杨振宁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任何一个地方要造就尖端科技都要具备4个条件:要有一批可能造就的年轻人;要非常有决心,没有雄心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要有优良的传统,例如崇尚教育的传统等等;要有经济的支持。他说,在这方面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内地这些年经济也有了快速的发展。所以他认为,在未来,中国很可能会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把他先后获得的11个国际奖项及一些个人文稿与信件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收藏。已经76岁的杨振宁在大肠动手术后开始考虑他获奖文稿的保存问题。几经考虑,杨振宁决定悉数赠给香港中文大学,让这些珍贵的文稿存在大学里,让青年学生参观、阅读。问起为什么会选中香港中文大学时,杨振宁说,从八十年代起,他就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一直任该校的客座教授。谈到本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走过的道路,杨振宁说,20世纪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就目前的发展应该说是"惊人的快"。他认为,科技的发展不是一两天的事,它依靠于雄厚的经济基础。目前内地、香港、台湾的研究经费还不能跟西方发达国家或日本相比,因此还需要一定时候的酝酿。尤其是要多些人对学术发生兴趣,多些讨论,形成学派,但可以预期的是,21世纪中国的科技将取得辉煌的成就。杨振宁说,中国人读书的能力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系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博士应邀前来东莞市访问,于当天下午来我院参观、讲学,并接受东莞市人民政府和我院的聘请,担任我院名誉院长。这是杨振宁博士首次在国内高等学校担任此职。杨振宁博士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校园并作了题为“从粗线条长距离的物理学发展到21世纪中国的科技前途”的精彩演讲,受到全院师生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教授在哈尔滨发表演说中谈到21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时说: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科技是领先的;1400年至1600年是举步不前的;1600年至1900年是极端抗拒新科技的引入;1900年至1950年中国以两代人的速度,就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科学;1950年至本世纪末,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先进科学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0月16日在新加坡说,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保持高速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政府实施了务实与灵活的社会和政治经济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深受勤俭、艰苦耐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天,杨振宁以《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猛增的反思(以中国为例)》为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公开讲座。他指出,  相似文献   

6.
历程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国内办刊并正式建立科技导报社;1986年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7.
历程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国内办刊并正式建立科技导报社;1986年成为中国  相似文献   

8.
在1994年6月稻香楼宾馆召开的安徽省第二次科技大会上,笔者和另一位作者撰写的新闻特写:杨振宁录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语赠中国科技大市场——在《安徽与世界》杂志上发表,并在这次大会上由省科委组织分发给每一位代表;今天,笔者有幸奉命采写“中国科技大市场”的姐妹篇“安徽大市场”。 同在被誉为中国科技城的合肥,有两个“大市场”。 瑶海之春 这是一个彩旗迎风猎猎、鲜花纷呈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1981年在西北大学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中国最需要的是能与工业直接结合的,直接解决生产问题的人才”。这里,杨博士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能力。因此,研究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是当代中国教育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的浅识。  相似文献   

10.
在碰撞中产生能量──杨振宁教授答问录EnergyProducedbyCollision¥心远编者按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主办的《海风》第一期上发表了,C远撰写的杨振宁教授答问录。站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界处的杨教授,在谈话中对中国的经济、科技给予了客观的评...  相似文献   

11.
赫刚 《天津科技》2009,36(1):82-83
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潜力、最有前景的部分,在今后10-20年内,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步速将主要取决于科技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好民营科技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科技导报》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钱宁教授、孟昭英院士、朱光亚院士先后任主编,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相似文献   

13.
 一些杰出的中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出色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发展也极为关切。在专业研究之外,在科学与社会之间,他们同样遗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以“科学大家关于创新之问”为视角,梳理了彭桓武、杨振宁、周光召、郝柏林、李政道、冯端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话题所做的深思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创刊于美国1978年11月,由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发起,美籍华裔科学家聂华桐、潘毓刚、钱宁等提议创办,并得到中美两国数百位著名学者的热烈响应和大力支持,陈省身、杨振宁、张明觉等著名华裔科学家受聘担任编委,美籍华裔学者钱宁教授出任首任主编。1980年1月,《科技导报》创刊号在美国出版,在中国大陆发行,销售约10万册,引起社会轰动。创刊号的"发刊词"将办刊宗旨确定为:促进中外科技学术交流,探讨现代化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最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科技战略大转变的一年.未来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将不再是过去20年奉行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而是转变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