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讲了“悬丝诊脉”的故事。说的是唐僧师徒一行4人到了朱紫国,恰遇国王病重,孙悟空前去诊治。孙悟空请国王坐在龙床上,将3根金线从窗口送入寝宫,按寸、关、尺部位系在腕上。孙悟空利用3根金线,仔细诊脉,终于断定了国王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全仗着金箍棒的神威。那么,金箍棒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呢?孙悟空又是从哪儿弄到它的呢?原来,孙悟空没有使用顺手的武器,就到东海龙宫去淘宝。龙王只得指着“镇海神针”对孙悟空说,只要你拿得动,就给你。孙悟空见那“镇海神针”霞光艳艳,瑞气腾  相似文献   

3.
这些天来,孙悟空一直纳闷着:当初,他太闹天宫时,太空是那么宁静;如今,这太空中增添了许多数也数不清的“星星”,不知是何怪物?又是从何处而来? 孙悟空边想边看边数。这些陌生的“星星”,有的跑来跑去,有的站着不动;有的溜溜圆,有的三角形;有的长翅膀,有的拖尾巴……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艺术地再现了明朝社会生活现实,父系家长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这个特征必然会投影到小说中。孙悟空偏爱以具有母权遗留的“外公”而非代表父权的“爷爷”作为自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秉承“知母不知父”神话。母系、父系两种社会家族家长制的影响,“舅权”产生、发展特点以及吴承恩特殊的生活经历,可以阐释“孙外公”的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哇噻!那不就是克隆人吗!咦?孙悟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吗?有啦!把孙悟空从蛋壳里孵出来!全息电视屏;前的观众朋友:意了,新悟空就要诞生了!蛋壳里蹦出个孙悟空  相似文献   

6.
正六、帮助悟空灭大火"妈妈,是我,木元子。"木元子在手机里大声地喊,生怕妈妈听不出自己的声音。"你、你是怎么进去的,怎么变得这么小了?快出来吧!可把我急死了!"妈妈终于松了口气,但马上,更多的担忧又来了,"你怎么才能出来呢?出来后,怎么变到原来的个头呢?""妈妈,别急别急,等我帮孙悟空除了妖魔再回来,一定会还一个原版儿子给您的。"木元子想,好不容易才进了一回电视,要不陪孙悟空战斗一次,就太可惜了。妈妈急得想哭了,她可从没听说过谁还能到电视里帮孙悟空除妖降魔。"你……你保证能从电视里出来吗?"妈妈也不知道怎么办,只是反复地问这样一个问题,"能保证吗?"  相似文献   

7.
什么,我能像孙悟空那样施展"定身术"?什么,我呼出的气能使10千克的东西升上一定的高度?不可能吧?别不相信,对于自己,也许我们还很陌生呢。还不相信?那就跟我来瞧瞧吧。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地与以前的取经故事中的出生地相比,出现了东移。东移的原因是五行文化的渗透引起的。五行文化中的“金”失位,使孙悟空脱离了历来妖猴的模式,净化了以往取经猴的恶俗,为闹天宫的规模扩大提供了理论支持,并解决了孙悟空形象中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9.
古典神话《西游记》的作者在书中写道:哪吒大战孙悟空时,哪吒因久战不能取胜,便喝声:“变!”即刻变成三头六臂,手持6种兵器,恶狠狠地向孙悟空扑来。齐天大圣孙悟空见此情景毫不含糊,也喝声:“变!”同样变成三头六臂,举起3根金箍棒迎战,顷刻间两人打得是地动山摇。“三头六臂”的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的确,人类只有一个头两只手,有时为了要完成某些复杂的动作,总免不了会手忙脚乱,恨不能多长几个头,多生几只手才好。  相似文献   

10.
一过去和现在,在《西游记》研究中始终有“两个故事”和“两个主题”的说法。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和保护唐僧取经,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在这两个故事的矛盾发展过程中,孙悟空所处的矛盾的地位和矛盾的对象是不相同的,前者是叛逆英雄反抗天廷统治者,后者则“转化”为同各种阻挠取经事业的妖魔之间的斗争。前者的主题是:“通过神话式的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时,铁扇公主取出芭蕉扇,对着孙悟空用力一扇,狂风大作,把孙悟空扇得无影无踪。后来,孙悟空得到灵吉菩萨的“定风丹”,含在嘴里,任由铁扇公主连着扇了几扇,仍在狂风中巍然不动。这个神奇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种东西,能减轻或避免狂风造成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12.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闹三界的继续和极致,目的是为了自由平等、自主自宰的自我价值。保唐僧西天取经,实质是孙悟空自我奋斗的延续,“斗战胜佛”的获得,是佛教新思维战胜旧思维的结果。孙悟空既是中国佛教思辨思想的理想概括,又是晚明有识之士拯时救世的理想寄托,更是社会细民自已解放自已的理想化英雄,其参加决定自己命运的不息斗战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13.
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描写到,孙悟空去赴蟠桃会,想偷吃玉液佳肴,便卖弄神通,拔下几根毫毛,放入口中嚼碎喷将出去,喝声:“变!”即变成一些“瞌睡虫”,奔向负责看守蟠挑的仙官力士。仙官力士们很快就入睡了,孙悟空乘机大吃大喝,尽情享受。这种神奇的“瞌睡虫”在书中多次出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睡眠的一种看法。  相似文献   

14.
孙悟空从东海龙宫获得金箍棒,在花果山向众猴兴致勃勃地展示,惊动了玉帝。玉帝得知他在东海龙宫和阴曹地府的一系列行为后,大为震怒,要派天兵天将捉拿他。太白金星建议:与其大动干戈,不如将孙悟空招上天,封为“弼马温”。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老师在向一个学生提问题,他问:“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这位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或别的无声的枪吗?”“不是。”“枪声有多大?”“80分贝至100分贝。”“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是。”“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不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确定。”老师已经有些急了:“这位同学,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学生回答:“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没有。”“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没有。”“旁边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多次出现了“雷公电母”,它们面目狰狞,威力无比,是人们敬畏的神灵,只有齐天大圣孙悟空不畏强暴,制服了它们。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曾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召开天宫,指派管理蟠桃园。七仙女奉旨前来摘桃,却见鲜果稀疏,原来被大圣偷号了。大圣听到王娘娘开蟠桃会不请自己,便念声咒语,对众仙女道:“住!住!住!”把那七仙女都定在桃树之下。原来,孙悟空使用了“定身法”。这奇妙的“定身法”,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一个愿望,即在不伤害对方的情况下,使对方暂时失去活动的能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定身法”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8.
王政 《科技信息》2011,(24):27-27,29
孙悟空人格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本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孙悟空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对孙悟空人格特质作出了新的解释。孙悟空的人格特质是兽性、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在细致探析孙悟空人格特质的同时,借鉴其对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张智丰 《科学世界》2010,(10):86-87
上次说到,孙悟空愤怒和攻击性的天分,终于得到了各路神仙佛祖的肯定,不必再作“愤青”大闹天宫了。但是,孙悟空最终也没有成为一个能驾驭自身愤怒的成熟个体,因为他对于自己什么时候要愤怒,什么时候不要愤怒缺乏自主的评估、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时代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不少国家,包括在发达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一些王室和国王,还有女王。什么“王储”、“王太子”、“公主”、“亲王”、“陛下”、“加冕”等等这套封建名堂还在被人乐此不疲地称呼和谈论着。常有人问: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互不相容的,这种局面是怎么产生的?尤其特别的是:为什么今天还成套地保留着?王室与政权是什么关系?他们对国家有什么影响?他们是怎么生活的? 这些问题说来话长,本文试图长话短说,勾一简单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