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当今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在给人们的生话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显示出它在被作为犯罪手段时所具有的巨大破坏作用.网络犯罪的不断涌现使电子证据的研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本文就网络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电子证据的采集和认定等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众多科学问题的分析,其中也包括犯罪分析领域。犯罪案件侦查一直是犯罪分析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犯罪案件在侦查阶段主要包括证据收集和证据推理等工作,证据的全面高效收集对案件推理和快速侦破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不同证据在案件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具有高重要度的证据如果在侦查早期阶段被收集,可提高案件侦破效率。然而,现有的人工智能方法应用于犯罪侦查决策支持的研究较少。鉴于此,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信息熵的证据重要度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ayes网络的犯罪侦查决策支持模型,然后应用420例犯罪案例对模型的准确率进行验证,并用1例实际案例的分析过程对模型应用进行了阐述。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输出有效的侦查建议,为侦查阶段的证据收集和推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通讯应用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如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司法实践以及我国现行法律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电子证据的问题。由于电子证据的特殊性,电子证据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问题,成为当今法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网络飞速发展带来的网络犯罪猖獗、网络犯罪案件日益增长的社会现实,结合网络安全保卫警种的侦办需求,开展网络犯罪原始电子数据研判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研判系统采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系统的设计方式,将领域内专家的经验知识集合于系统中,通过智能的推理建议,对网络犯罪现场遇到的各种原始电子数据的有效性及真实性进行分析研判,为网安侦查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对现场取证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还原案件的真实现场情况。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改进贝叶斯网络分析处理网络客户抱怨,解决了网络客户抱怨的分类、产生原因分析和自动响应问题,改进了贝叶斯网络知识描述模型和变量关系,并采用案例库和规则库联合推理的方法,推理获得网络客户抱怨类型以及抱怨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企业针对性的响应对策,以支持企业网络客户在线支持与服务的自动化处理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6.
孙宁 《科技信息》2010,(8):42-42
近年来,在边防案件中利用电子工具作案的犯罪形式逐渐显露头角,伴随而来的是电子证据的出现。相较于传统证据,电子证据在搜集和举证方面,都给边防情报人员带来了诸多困难。为了打击这类新型犯罪,对电子证据效力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边防情报部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指出现有信度决策树中推理算法的不足之处,给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规则的推理算法.新算法充分利用信度函数理论处理不确定信息的优势,采用折扣规则修正叶节点的输出,考虑了测试属性权重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分类的精度和可靠性.针对现有证据组合规则处理冲突证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证据组合规则,可以将相对可信度等信息有效融入证据组合过程.  相似文献   

8.
数据恢复技术及其实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网络系统作为犯罪的工具或目标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逐年增多,因此电子证据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诉讼证据。但对于这类证据的取得,亦即网络犯罪取证却是司法人员要面对的一大难题。数据恢复技术具有把被破坏的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电子通信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计算机犯罪也呈高速增长态势而日益泛滥和猖獗,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民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电子证据也应运而生,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及缺乏针对性的研究,这种新形式的证据向证据法和司法实践提出了挑战,为此,本文将从计算机犯罪中电子证据的概念、特点、立法及电子证据取证等方面作一定的研究,为有效打击计算机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计算机信息和网络安全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国司法实践中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电子证据审查判断应在立足于本国实际的基础上,结合电子证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判断,在借鉴国外的电子证据认证规则的基础上规范取证主体,完善取证程序.  相似文献   

11.
基于实时取证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支持犯罪重现的按需取证技术—DFR2(on-demand forensic technology support for rollback recovery)。基于按需取证概念,DFR2缩小了处理范围、缩短了取证时间,基于对象依赖技术的多源证据推理融合算法,提取出完整的攻击流程,提高了证据关联性。此外,还将犯罪重现引入计算机取证领域,有效地解决了电子证据证明力不足的问题。实验分析结果表明:与当前主流的取证方法 Snare相比,DFR2不仅支持按需取证、犯罪重现等功能,且在进行系统调用劫持过程中的平均性能开销降低约5%左右。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证据是指从不同网络终端获取的信息载体。它是电子证据中独特的存在类型。与其他形式的电子证据不同,网络证据可以通过不同地点、空间在网上获取。由于取证地点、信息获取和存储方式、查证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网络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等证据规则应当有所不同。研究网络证据,正确地理解和科学地运用网络证据,对于更好地开发证据调查、收集的新方法,在司法实践中更好地查明案件事实;对于修改和完善我国立法关于诉讼证据及其运用规则的规定;对于从新的角度去理解证据及其相关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汤毅 《科技资讯》2010,(36):19-19
在网络发达的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的高科技犯罪现象越来越多。如何在犯罪事件发生后,提取计算机网络中的实时相关电子证据,形成一个有效的取证系统,来打击和遏制网络犯罪。与时俱进的设计一个取证系统,是司法系统和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共同进步意识,对于社会和民众的利益和财产的保护是一种负责的先进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春会 《科技资讯》2006,(32):229-230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犯罪也逐渐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交流空间虚拟化、传输方式辉据化,使得电子数据的证据力成为司法人员在行使法律特权时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证据作为司法审判过程中的基础依据,电子证据的重要意义就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诊断专家系统的不确定性问题分析,给出了一种诊断推理过程中初始证据的不确定性测度方法,以及不确定性推理中规则匹配及置信度传递算法.  相似文献   

16.
缺省推理的继承网络算法在解决常识性推理问题时遇到了新的困难,即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证据表达,最大熵原理和证据继承的三种技术,实现了一种基于证据表达的缺省推理继承网络算法。  相似文献   

17.
针对车地无线通信设备故障诊断信息不一致的情况进行故障推理和诊断,提出了一种融合粗糙集与证据理论综合集成的车地无线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粗糙集剔除故障特征数据的冗余成分,提取互不相关的必需特征,将车地无线通信设备故障诊断问题用一个不同简化层次的故障决策网络表示,由网络节点根据定义出的规则置信度和覆盖度可推导出对应有效的故障诊断规则集合.在建立规则库的基础上,引入基于证据理论的信息融合技术,解决多传感器故障监测数据与诊断规则准确匹配的问题,建立故障推理机制,便可方便得出车地无线通信单元故障诊断结果,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模型故障诊断能力,具有较强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当前信息安全的分析,数字取证已成为信息安全和司法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在分析现有Web攻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基于主机和网络的入侵检测技术,开发出一套高效实用的Web数字取证系统.该系统通过取证代理不断监视和分析网络中对Web服务器的访问情况,在保护Web服务器安全的基础上,确定网络入侵者的行为是否已构成犯罪,然后提取和分析入侵犯罪信息,实现证据信息的完整性保护,同时通过对证据进行融合,生成入侵犯罪证据.  相似文献   

19.
张振 《科技资讯》2014,(27):1-1
随着现在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运用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互联网技术给予了人们生产生活上的便利,现在的网络运用已经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值得思考的是,现在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案例在逐渐增多,这样的现状是非常不利于网络使用安全的,要想遏制利用网络进行不法行为,就必须在网络上找到犯罪证据,网络取证是打击网络犯罪的重要方式,但现在我国的网络取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该文将从现在网络取证的发展研究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网络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C/S模式下的建模工具存在兼容性差、难度高及构建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本体推理的网络三维场景自动化构建方法,使用语义规则和本体推理技术,在服务端自动处理用户需求、选取三维模型特征及布局模型空间,实现网络三维场景的自动构建.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房屋定制系统,大大加快了三维场景的构建速度,降低了构建难度,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低,无兼容性问题,并且自动化构建的场景很好地满足了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