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茉莉酸甲酯对蓝莓果实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以未经过处理的蓝莓果实为对照样品,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蓝莓果实采后贮藏期间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失重率、总花色苷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茉莉酸甲酯处理能有效抑制蓝莓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总花色苷含量并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50μmol/L茉莉酸甲酯对蓝莓果实的保鲜效果更显著。由此可见,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延缓蓝莓的后熟与衰老进程,并提高了蓝莓果实的贮藏期品质和商品价值,显著延长蓝莓果实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2.
不同留叶量对赤霞珠葡萄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在果实膨大期对新梢进行不同留叶量的控制,并对赤霞珠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病果率等进行测定分析。试验结果表明,18片留叶量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病情指数最低;随着留叶量的减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降低,病情指数逐渐提高;不同留叶量处理的果实有机酸含量、花青苷含量、出汁率、单穗重等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豫南地区引种蓝莓品种间品质差异,以薄雾、夏普蓝、奥尼尔、蓝丰、南金和北陆6个品种蓝莓为试材,通过测定其果实外观形态及内含物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蓝莓果实的重量与横径、纵径、和果蒂痕都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奥尼尔的果实单果质量最大.(2)蓝莓花色苷与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总酚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各品种蓝莓的内含物存在显著差异.(3)奥尼尔和薄雾果实大,且各项内含物含量较高,适宜于鲜果供应;南金虽然在果实较小,但花色苷、总酸和总酚含量较高,可用于加工制品.  相似文献   

4.
以天津蓟州区栽培的“美乐”和“赤霞珠”葡萄为试验品种,分别在其始熟期的初、中和末期3个阶段利用外源脱落酸(200mg/L)处理果实,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和葡萄酒中酚类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花色苷的含量和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始熟期的外源脱落酸处理对成熟果实的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pH值,以及葡萄籽的酚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葡萄皮和葡萄酒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在始熟期中期(30%~50%果实转色)以前,对果实喷施外源脱落酸可以显著提高葡萄皮和葡萄酒的酚类总含量、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始熟期外源脱落酸处理使“美乐”和“赤霞珠”果实的酚类总含量分别提高了14%~39%和73%~172%,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8%~143%和88%~178%;外源脱落酸处理使葡萄酒的3个指标(酚类总含量、花色苷总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分别提高了17%~69%、18%~36%和21%~46%,而这些影响可以有效改善葡萄酒的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外源脱落酸处理时期的精准控制可以提高酿酒葡萄及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作用,进而提高葡萄酒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稀有野生白果毛葡萄的品质性状和酿酒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毛葡萄的总酸、多酚、单宁含量均高于对照品种(白羽、雷司令);糖酸比显著低于对照;且含有较浓的青草味和泥土味;其酒质明显较对照品种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毛白葡萄酿酒应采用生物降酸、PVPP处理和氧化陈酿的工艺方法酿造利口葡萄酒。  相似文献   

6.
比较汉中4个品种地产梨的综合品质。以梨果实的单果重、果型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糖含量、糖酸比作为品质分析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汉中栽培的4个梨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综合评价中梨一号〉黄金梨〉丰水〉大果水晶。  相似文献   

7.
果酒品质与新鲜果品原料质量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Tifblue、Premier、Brightwell、Garden blue、Powder Blue 5个蓝莓品种的营养组分及果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度、花色苷含量、总酚指数和颜色变化的差异,旨在寻找适宜于酿酒的蓝莓品种。结果表明:Garden blue中的碳水化合物、还原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个品种。不同蓝莓品种其酚类物质及花色苷含量差异显著,Garden blue花色苷和酚类物质含量分别是其他4个蓝莓品种的1.17~1.97倍和1.15~1.89倍。酒精发酵过程中果酒中总酚指数均显著上升,而花色苷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Garden blue花色苷含量下降最少,且其酚类物质含量上升最多。经稀释3倍的蓝莓汁调味发酵,发酵结束后Garden blue总酚指数含量最高达79.9,是其他4个品种的1.30~2.08倍,花色苷含量为25.27 mg/L,比其他品种高出1.25~8.1倍。结论:综合蓝莓营养成分及发酵前后酚类物质含量等因素,发现Garden blue更适于酿造高品质蓝莓果酒。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1-MCP与ClO_2保鲜纸复合处理对红提葡萄采后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将红提葡萄装入厚度为0.04 mm、打有6个直径为1.0 cm小孔的聚乙烯塑料袋,放入1-MCP与ClO_2保鲜纸复合处理,在温度为-1.5~0℃、相对湿度为90%~95%的条件下贮藏,每隔30 d测定样品的失重率、好果率、呼吸强度、果实硬度以及可滴定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丙二醛的含量,同时测定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性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并在贮藏150 d时进行样品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ClO_2保鲜纸组相比,1-MCP与ClO_2保鲜纸复合处理可有效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减少失重率、减缓细胞膜相对渗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上升,抑制POD和SOD的活性,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CAT活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还原糖含量。贮藏150 d后,红提葡萄的好果率高达90.10%,感官得分90.30分。研究证实1-MCP与ClO_2保鲜纸复合用作红提葡萄保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阶段的弱光对西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对吊蔓栽培的小西瓜"西圆一号"进行早春栽培,在果实生长期对植株进行不同阶段的光照强度处理(遮光后光强为自然光的40%),并分别测定西瓜果实的鲜重、体积、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初期遇到弱光对果实鲜重影响最大;越是在生长后期遮阴,对西瓜品质影响越小;每个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稻壳炭对苹果果实糖酸积累和香气物质的影响,以15年生富士苹果为试材,于2011—2013年测定了不同用量的稻壳炭与复合肥混施条件下富士苹果果实糖酸含量和香气物质.结果表明,增施2. 5 kg稻壳炭能够增加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高糖酸比和固酸比;不同稻壳炭处理的4种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单施复合肥处理,以增施稻壳炭2. 5 kg处理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最高;不同稻壳炭处理的果实中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均低于单施复合肥处理,以增施1. 25 kg稻壳炭的最低,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增施2. 5 kg稻壳炭肥能显著增加富士果实的香气种类和特征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1.
以7个樱桃品种为试验材料,在设施栽培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采收后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糖酸比、维生素C (Vc)、蛋白质等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各主要物质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美早(AM)的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最高;明珠(MZ),AM和黑珍珠(BLA)的可溶性固形物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AM和BLA品种的维生素C的质量比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早大果(EBF)和红灯(RED)果实的可滴定酸的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品种,BLA酸度最低;BLA果实的糖酸比最高.AM,MZ和RED的可溶性蛋白质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品种.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樱桃果实内在品质的优劣依次为AM,BLA,MZ,RED,矮化萨米特(mSUM),萨米特(SUM),EBF.SPSS相关性分析显示各品种樱桃果实中的VC的质量比与可溶性糖的质量分数,蛋白质的质量浓度与可溶性固形物的质量分数的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综合比较分析7个樱桃品种的内在品质后认为:AM品种为北方设施栽培7个品种中内在品质最好的品种,是温室栽培的较好樱桃品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西藏干热河谷地区采集的21个野生石榴单株果实样本,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野生石榴种质资源的保存表型数据库提供资料,也为选育优良石榴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游标卡尺、电子天平、质构仪和蒽酮比色法等测定21个石榴样本的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合理-满意度”和多维价值理论合并规则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皮厚度、籽粒硬度、百粒质量、出籽率、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糖酸比和固酸比等12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格布5号果型指数最大;军拥1号单果质量最小,果皮最薄,百粒质量最小,糖酸比最低;则拉1号的果皮厚度最大;昌西1号百粒质量最大;叶巴1号出籽率最大;古拉3号出籽率最低;古拉1号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昌西3号维生素C含量最高;珠拉1号糖酸比和固酸比最大。部分指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或负相关;合成“合理-满意度”最高的为珠拉1号。【结论】21个野生石榴样本间的果实品质差异明显,野生石榴大多具有果小、硬籽、较酸的特点,且样本间的果实品质差异明显,从表型层面...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茄子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Vc含量、总酸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研究安塞不同年限设施土壤(当年、2年、4年)对茄子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连作年限的增加,茄子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茄果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总酸含量都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连作年限为2年的土壤生长的茄子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茄果中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都比其他年限土壤生长的茄子含量高。表明连作年限显著影响茄子的生长和果实的品质,其中生长在连作年限为2年的土壤中的茄子品质较好,相应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切分方式对鲜切紫甘蓝品质的影响,采用横切及纵切两种方式切分紫甘蓝,比较贮藏前后鲜切紫甘蓝的表观颜色、褐变率、可溶性固形物、酚类物质和花色苷含量及风味品质。结果表明,贮藏9d后,鲜切紫甘蓝的L*值和a*值降低,b*值增加,褐变率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减少0.27~0.33Brix,总酚和总花色苷质量分数分别增加2.69~2.78mg/g和0.06~0.11mg/g;纵切可有效减缓样品褐变,保持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奎宁酸等酚类物质含量。电子鼻与挥发性物质分析表明,贮藏9d后紫甘蓝中的氮氧化合物增加,横切较纵切样品异硫氰酸烯丙酯等含量增加,导致不良风味的产生。研究结果表明,纵向切分可减缓切面褐变,较好地保持紫甘蓝的酚类成分及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5.
套袋对三类柑橘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7种不同果袋、3次不同摘袋时间对北碚447锦橙、尤力克柠檬、1232橘橙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因不同的果袋类型、不同的柑橘品种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套袋减缓果实的生长发育,平均单果重减少15~30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TSS)降低或上升0.5个单位左右;对于维生素C含量,北碚447锦橙降低或上升4~8mg/100mL,而尤力克柠檬、1232橘橙降低或上升1~3mg/100mL;固酸比有升有降,北碚447锦橙降低或上升0.5~1.5个单位,尤力克柠檬基本不变,而1232橘橙降低或上升4~6个单位.采前摘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套袋果实的平均单果重,提高果实维生素C的含量和固酸比,降低果实可滴定酸的含量.遮光性强的果袋对果实的品质的不利影响大于遮光性弱的果袋.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砂梨品种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单果重等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应用综合评价模型评价砂梨果实的品质.通过筛选,得出桔蜜、懋功、新高等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7.
龙柚生长发育习性、果实采收期生理变化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龙柚的生长发育习性,尤其是果实采收期生理变化,包括对龙柚果实采收期细胞透性、维生素C、有机酸、还原糖、全糖、可溶性固形物及糖酸比等项指标的分析.认为龙柚最佳采收期为9月10~22日,属品质优良的特早熟柚;并根据龙柚的生长发育习性提出配套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陕南地区主要栽培的猕猴桃品质指标,为陕南地区猕猴桃品种选育、结构调整、品质优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陕南地区主要栽培种植的11种猕猴桃成熟果实为材料,测定果实质量、果型指数、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VC、可滴定酸、还原糖和固酸比8个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猕猴桃品质。结果表明11种猕猴桃的品质指标差异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其方差贡献率之和为88.47%;可溶性固形物、VC、固酸比、还原糖、可滴定酸、果型指数、单果质量为猕猴桃果实品质主要影响指标;11种猕猴桃品种中,"脐红"的品质得分最高,"金艳"品质得分最低。陕南地区应大力推广种植中华猕猴桃品种"脐红""红阳",适度推广种植美味猕猴桃品种"徐香""翠香"。  相似文献   

19.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金丝小枣叶片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浓度(0、10、20、40、100、200、400、800 mg/L)赤霉素对金丝小枣叶片进行处理,研究其对叶片生长(叶面积、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和枣果品质(枣果大小、落果数、可溶性糖、Vc、总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的赤霉素能显著增加叶面积,对叶片生长有利;用100 mg/L和200 mg/L的赤霉素处理,能显著增加枣果大小,降低落果数,同时,还能增加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降低.表明用100 mg/L和200 mg/L的赤霉素处理金丝小枣,能有效提高金丝小枣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20.
以‘丁岙’杨梅(Myrica rubra Sieb.cv.‘Dingao’)为试材,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1—6月间,在浙江温州开展设施大棚和露地杨梅观测试验,研究设施栽培对杨梅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杨梅塑料大棚内日均气温、日均空气相对湿度、气温日较差和大于10℃的有效积温较棚外分别高3.0℃、12%、6.7℃和237.5℃.d;设施杨梅单果质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Vc含量及可食率分别比露地栽培杨梅提高了38.6%、11.1%、8.3%、56.6%和9.7%,有机酸含量减少了11.5%,每666.7 m2果实产量提高了17.7%;同时设施杨梅较露地提早成熟,杨梅果实直径与累计温光效应(APTE)较好地符合Logistic方程。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杨梅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气温、气温日较差和大于10℃的有效积温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糖量、Vc含量、酸含量及单果质量的相关性显著;最高、最低气温及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单果质量显著相关。因此,设施大棚具有增温、保湿作用,可有效调节小气候条件,显著缩短杨梅果实发育进程和改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