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宁  邹卫宁 《科技信息》2010,(18):161-161,163
在研究东方故事被西方化地改写和改写过的东方故事的回译这两个翻译过程时,我们应看到,这些意识形态操控下的翻译改写活动,为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故事被西方化地改写,以使其能够被西方主流群体接受;被改写过的东方故事在重回故乡之前重新包装,以便符合大部分中国受众的审美观。这两个过程中都有翻译改写的参与,影片的成功与制片方(译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本文旨在分析这两个翻译过程中翻译改写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影响林语堂英文创作、翻译策略的选择因素和林语堂作品大受美国人欢迎的原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出发,分析了林语堂在海外30多年里的翻译、编译、用英文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发现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受个人喜好、赞助商、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性活动。在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关注译品的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文本和适当的翻译策略是译作能得以被接受和文化能得到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以及他所阐释的关于操控文学翻译的若干要素: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及赞助人对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基础上,探讨各要素在多个译者对The Lysistriata的不同翻译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韦努蒂因其异化翻译策略为人们所熟知,但是对其异化翻译理论人们的认识还是有所局限的,甚至是有某种程度的误读。从文化方向分析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对其翻译策略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林语堂的作品个人风格较明显,在文化上将中国古典的文学名著以翻译的形式引入西方文化之中,必然会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有着某种呼应与吻合,因此选取林语堂的译作《凤姐说茄子鲞》予以印证。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分析林语堂在翻译中国儒家经典作品时采用的方法,研究发现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结构和文体进行了较大地调整.从目的论的视角观察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观、翻译活动的发起人和赞助人的参与以及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林语堂的翻译方法均起着很大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振亮 《科技信息》2013,(14):186-187
林语堂翻译了大量作品,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讨论了他在处理文化信息时所遵循的原则,希望借鉴翻译大家的经验,提高翻译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丁静  高珍 《科技信息》2012,(25):161+218-161,218
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京华烟云》中男性人物姓名的分析,阐述了在姓名翻译中音译与意译都是创作者使用的翻译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都是为了达到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力的译作之一。本文通过对这部译作的简要探讨,分析了林语堂的译文特色,包括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具体来讲,从选译词,到用韵,再到运用总体的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无不显示了林语堂先生独到的翻译观,非常具有学习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友记》得到中国欢迎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字幕翻译功不可没。字幕翻译在受到时间和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下,成功运用缩减法、改写法、归化法等手段将其幽默成功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陈璠 《科技信息》2009,(6):103-103
《老友记》得到中国欢迎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字幕翻译功不可没。字幕翻译在受到时间和空间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下,成功运用缩减法、改写法、归化法等手段将其幽默成功的展现。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从后殖民主义视角来重新审视林语堂的翻译会给我们的翻译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面对源语与目标语的巨大语言文化差异,译者为可译与不可译、对等与不对等、归化与异化等矛盾所困扰,原因在于译者持有源语与目标语之间一方凌驾于另一方的不对称的翻译观。而林语堂在其创作的《京华烟云》中大量采用零翻译策略,成功翻译介绍中国特有语言文化的个案研究证明,进入对方语言文化、尊重对方、多元互补进行文化交往的零翻译观可以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3.
国内学术界长期忽视林语堂"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的重要贡献。林语堂的中文译著活动是其汉译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林语堂主要通过编译、独译、辑集翻译、合译以及英汉对译等方式完成包括回忆性散文、书信、散论、小说、文艺批评理论、戏剧等5部中文译著。概述林语堂5部中文译著的初版发行情况,并结合林语堂在进行中文译著活动时的社会状况、国内外政治形势、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详细分析林语堂从事中文译著活动的翻译动机,有助于深入了解林语堂向中国介绍欧美文化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一个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播者,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娓娓道来。本论文试图通过分析林语堂在对中国古代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翻译,来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翻译的技巧与意义进行初步的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15.
边莉娟 《科技信息》2007,(22):117-40
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方面杰出的传播人,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提出了"翻译是一门艺术"的观点,并且切实把这一观点应用于其翻译实践中。本文依据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本《浮生六记》,从翻译的性质、对译者的要求和翻译的标准三个方面解读林先生的翻译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化妆品说明书的翻译归属于商务翻译,但目前其翻译策略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其汉译英的翻译。本文是以改写理论以及功能对等原则为框架,结合影响译者实行改写的外部因素分析,采用归化的改写翻译策略,探索化妆品说明书的汉英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蔡月 《科技信息》2009,(27):I0165-I016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第一部英文小说,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林语堂创作这部小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文化,并加强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这部小说无论是取材、人物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因此书中涉及大量的文化信息。本文旨在通过对张振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研究译者在处理不同文化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时一定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规范及其相应的道德原则。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往活动,可以说它是一种伦理行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实践主体,译者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改写,那么这个改写是随意的么?翻译的伦理介入对翻译主体性的改写有了一个宏观上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20.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前后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文化运动和现代性的冲击。他的译品,就犹如他的创作一样,带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色彩。林语堂通过通俗的艺术方法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林语堂编译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文名《孔子的智慧)》较为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对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The Wisdom of Confucius的编译内容、林语堂《论语》的英译本都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