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和时间跨度为切入点,运用全球对比分析方法,提炼其世界遗产古生物价值.研究表明:截止到2016年9月,贵州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发现并报导海生爬行类40种,包括鱼龙类、楯齿龙类、始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初龙类、龟类共7大类,基本覆盖了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群,并伴有大量鱼类及无脊椎动物共存,是世界上海生爬行动物多样性最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分布范围较广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其物种多样性组成构成了一个从沉寂-复苏-辐射-稳定的古海洋生物完整演变序列.动物群物种多样性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研究三叠纪中、晚期海洋生物发展演化的最好的记录,满足世界遗产评价标准(viii):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和地貌演变中的重要的地质过程或显著的地质或地貌特征.  相似文献   

2.
正胡氏贵州龙生存于距今2.37亿年前的中三叠世,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研究、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也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它对脊椎动物,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的演化及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胡承志发现贵州龙1957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胡承志先生在贵州省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浪幕山上采集到第一件被当地老百姓叫做"四脚蛇"的小型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随后,贵州省博物馆曹泽田研究员受中国科学院古脊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在2亿多年前的三叠纪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个时期在这里沉积下来的物质石化成岩石,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海相三叠系。当时,生活在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死后被埋在地下成为化石,这些化石埋藏在三叠系的灰岩中。我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研究工作始于1957年。当年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先生在贵州兴义顶效村采集到几块脊椎动物化石,经杨钟健教授鉴定属于鳍龙类,定名为胡氏贵州龙。以后在湖北、广西、云南、安徽和西藏等地的海相三叠系中,相继发现多种爬行动物化石。这些化石共计13属,时代从三叠纪早期一直到晚期。虽然有了…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龙动物群的组成核心贵州龙,是我国最早发现、研究、定名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也是原始鳍龙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山奇岭秀、洞幽谷险、瀑飞泉鸣、流激湖静,美丽且富饶,古老又年轻。有地质公园、喀斯特博物馆、三叠纪化石宝库、古生物王国的美誉。地质公园省贵州有占全省面积90%的高原山  相似文献   

5.
贵州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龙是早已绝灭的古脊椎动物,它与蛇、鳄、蜥蜴等同属爬行类。虽然冠以“龙”的名字,但它并不是恐龙家族的成员,而是生活在大约2.15亿年前的海相水生爬行动物。这个时期,恐龙还没有出现呢。贵州  相似文献   

6.
鱼龙类(Ichthyosaurs)起源于早三叠世晚期, 以往发现的鱼龙类已高度适应水生生活, 其身体结构无任何能将其与可能的陆地祖先相联系的陆生适应特征。针对近年在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采集的柔腕短吻龙(Cartorhynchus)和含胚胎巢湖龙两件鱼龙类标本, 通过对柔腕短吻龙的荐前椎数目(31节)、吻长与头骨长之比(0.35)、前肢长与荐前椎长之比(0.45)的研究以及与后期鱼龙类相关数据和骨骼形态学的对比, 认为柔腕短吻龙结构更为原始, 可两栖生活。结合对早三叠世含胚胎巢湖龙、侏罗纪含胚胎狭翼鱼龙幼体保存情况的对比分析, 认为巢湖龙虽比柔腕短吻龙身体结构更进化, 且完全适应水生生活, 但其生殖行为仍然保持陆生爬行动物头位胎生的特征。鱼龙类在其陆地祖先逐渐演化至适应水生生活的过程中, 结构的适应性特征(如肢体的鳍状化、吻部的增长等)和行为特征(如生产方式的变化)的变化不同步, 前者的改变更早。  相似文献   

7.
刘东旭 《科技资讯》2013,(18):243-244
窃蛋龙类由一群白垩纪的手盗龙型尊脚类恐龙组成,它们善于奔跑,拥有细长的后肢和紧握的双手,并且很少超过两米的长度。窃蛋龙类是善脚类恐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群,它们为善脚类恐龙的演化,和鸟类的恐龙起源假说提供了很多可靠的化石证据。至今为止,热河生物群中共发现了6种窃蛋龙类,它们分别是:郎氏尾羽龙,董氏尾羽龙、戈氏切齿龙.史县似尾羽龙、王氏宁远龙和粗壮原始始祖鸟,其中鄄氏尾羽龙和萱氏尾羽龙同属于尾羽龙属。从骨骼的解剖特征上分析,这六种热河生物群中的窈蛋龙都属于窃蛋龙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而这些原始类群的窃蛋龙类的发现与研究也将会为窃蛋龙类的起源与演化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距今约二亿三千万年)由假鳄类演化出,一直生活到距今约六千五百万年的晚白垩世。在此期间,它们几乎占据了地球上的所有空间,加上鱼龙类和翼龙类,这些爬行动物统治着中生代陆水空三大生态领域。故此,中生代又称“恐龙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16年2月-9月采用样带法和访问调查法对保护区内的爬行动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爬行动物2目7科22属34种.其中,龟鳖目2科2属3种,有鳞目5科20属31种.爬行动物多为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分别为20种和5种.此外,还包含9个广布种.发现南中国型及东洋型有22种,季风型有7种,东北、华北及古北型有5种,依次分别占保护区爬行动物总类的64.72%、20.58%、14.70%.同时探讨了保护区爬行动物的种群数量等级、濒危现状、保护类别及受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鳍龙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类群之一。中国关于鳍龙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先后在2个阶段内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国华南地区三叠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鳍龙类的新材料,对以往学界关于鳍龙类的起源、分布以及谱系演化研究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并提出了很多新的科学问题。文章基于对中国的鳍龙类化石和地层信息的概览并与世界其他地方对比,认为鳍龙类可能起源于东特提斯区,且肿肋龙的单系性及其谱系发育位置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定量古生物学、CT和骨组织学等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也将对中国鳍龙类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贵州龙动物群举世闻名,贵州龙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兴趣和关注。“贵州龙动物群”是以水生爬行动物为主的动物群,化石数量丰富,保存精美,种类繁多,是贵州三叠纪地层中发现的具有巨大科学价值的化石动物群。现在我们就向读者介绍一下鲜为人知的贵州龙、兴义龙发现始末。1957年春节刚过,人们还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承志教授就接受了去云南、贵州、广西地质考察和采集标本的任务。多年的野外工作养成了他对节假日淡化的习惯。他告别了妻女,踏上了征程。胡先生的采集工作很顺利,在云南野外工作了155天,取得了…  相似文献   

12.
翼龙在晚三叠世末期出现,是地球历史上最早获得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神奇的翼膜和独特的骨骼构造使它们稳坐空中霸主的交椅.翼龙家族成员各具特色,每一次化石发掘和研究都让人充满期待与惊喜.那么,最近翼龙家族又有哪些新鲜事呢? 翼龙类(Pterosaurs),其学名来自希腊文,意为“有翼的蜥蜴”,即会飞的爬行动物.所谓爬行动物,简单地说就是在陆地上产蛋(羊膜卯)的动物(少数为卯胎生),身上披有鳞片或甲板,在地上爬行或者水中游泳,蛇、蜥蜴及鳄等都是常见的现生爬行动物.中生代又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当时爬行动物非常繁盛,辐射演化异常剧烈,不同类型的爬行动物占据不同的生态空间,无论在陆地上、水体中,还是空中,都有它们活动的身影.陆地上主要以形形色色的恐龙为主,河流湖泊中以龟鳖类和鳄类为主,海洋中主要以鱼龙、蛇颈龙及沧龙为主.辽阔的空中则由翼龙掌握着制空权,堪称当时的空中霸主.  相似文献   

13.
恐龙传奇     
鲨牙龙:巨大的肉食恐龙。但头骨长就达1.6米,比霸王龙的头还大,它的牙齿有12厘米长,这种恐龙就因牙齿而得名,它的名字意思是“鲨鱼牙的爬行动物”。  相似文献   

14.
癸巳说蛇     
白明亮 《大自然》2013,(1):21-23
2013年是中国农历癸巳年,俗称蛇年,也常称小龙年。龙与蛇本就颇有渊源,在十二生肖里的排序又是前后相继,将蛇称为小龙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迎巳送辰,让我们在这"龙蛇交替"之际来说说蛇吧。蛇是人们熟知的动物,广泛分布于除南极洲、新西兰和爱尔兰等岛屿外的世界各地。在爬行动物大家族中,蛇是最晚出现的成员,很可能是从蜥蜴类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最早的蛇类化石出现于大约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但科学家推测蛇类  相似文献   

15.
当代自然之谜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英国尼斯湖中的“怪兽”了。根据目睹者的说法,有的科学家相信那里可能生活着中生代的爬行动物蛇颈龙,故又称“尼斯怪龙”。无独有偶,在中国西藏的文部湖里,从1976年开始,也有人发现有脖子很长,脑袋  相似文献   

16.
龙考     
正龙的原型是种鳞片爬行动物,这事是翻不了案的。中国人看《权力的游戏》,很容易心头发闷:那几个形似蝙蝠、长脖子大尾巴、嘴里会喷火的玩意,凭什么叫龙?中国龙可蜿蜒着呢,而且隐于云雾间,没这么招摇……习惯了西方设定的诸位则会劝解:算啦,西方龙就这样。那么问题来了:东西方文化里,为什么同样会有这么个疑似爬行类的虚构东西呢?有人会说,不是虚构啊,确实有龙。中国历史上,确有人这么相信。《左传》昭公二九年,魏献子去问蔡墨:龙是很聪明是吧?要不然,怎么从来没人亲眼见过龙呢?  相似文献   

17.
<正>卧龙岗上的传奇故事海生爬行动物的天堂与墓地贵州关岭化石群中外知名。由此而建立的关岭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镇。化石保护面积分布200平方千米、公园规划面积86平方千米。主景区在卧龙岗,面积0.94平方千米。2004年2月成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埋藏的化石形成于距今两亿两千万年前晚三叠世浅水环境,主要化石门类包括:海生爬行动物(鱼龙、海龙、楯齿龙、龟等4大类)、海百合、菊石、双壳、鹦鹉螺、腕足类、鱼类软体动物6大类11种,和来自附近陆地的古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两栖爬行动物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和特点,从2001年起四川农业大学对两栖爬行动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通过整合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当地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与科研、改进实验考核方法等措施,促进了学生学习两栖爬行动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瞬间凝固的美丽———海关罚没化石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该展览最引人注目的,是24块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标本、10多条保存完整的贵州龙化石,和贵州龙保存在一起的鳞齿鱼及一条近1.6米长的海生爬行动物———兴义龙。海百合标本很大,绝大多数是具有根、茎、冠的完整个体,长达1米多。海百合茎上顶着花朵状的萼和腕形成冠,数十个海百合个体丛生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独一无二的画面,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丽画卷。展览中还有一块珍贵的贵州龙标本,在约16×35厘米的岩石面上分布着5条贵州龙,它们头头相对…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5月6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项发现,准确复原了2014年初在我国西南腹地发现的奇异滤齿龙的形象。奇异滤齿龙生活在2.4亿年前的三叠纪中期,具有怪异的头骨结构和栅栏状牙齿,是海洋爬行动物中罕见的滤食性类群。在早先的研究中,由于化石的保存原因,其特异的头骨形态并未得到正确认识。而中科院古脊椎所的研究团队通过两件保存完美的化石标本,在近期重新复原了这种动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