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聚合物驱主要调整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河流相正韵律沉积油藏 ,储层岩石胶结比较疏松 ,地质构造简单 ,主力层连片分布的孤岛油田中二南 Ng3- 5注聚区为例 ,分析总结了在注聚开发的不同阶段采取的各种有效的调整技术 .这些油藏注采调整技术的研究对类似油藏的注聚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扩大聚合物驱的波及体积 ,提高聚合物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注聚驱调剖时机应在注聚前或注聚初期 .调剖可封堵大孔道改善吸聚剖面 ,有利于后续聚合物驱动作用 .在中二南 Ng3 -4 注聚区块的注聚初期 ,运用 RE油藏工程调剖决策技术 ,实施调剖工艺 1 0井次 ,平均注入压力上升 5 .3 1MPa,和其它区块同期相比见聚井数下降 2 0 .6 %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运用岩心观察描述、电性、生产测试及开发动态等动静态资料,综合分析了蒙古林砂岩油藏的沉积相,并在单井微相划分及各微相对应电性特征研究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油藏各沉积时间单元微相的划分。分析认为,各微相具有不同的岩性、电性、物性、产能特征以及不同的砂体与油层发育规律,纵向上不同微相结合、平面上不同微相注采井组合对油田开发以及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从而明确了油藏潜力的分布与挖潜方向。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的蒙古林砂岩油藏施行了合理的纵、横向注采结构调整等调水增油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确保了油田长期超开发方案指标运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找出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影响因素,为优化现场实施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模拟油藏条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和理论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水比和段塞数对低渗透油藏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影响程度。结果先气驱再进行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最终驱油效率要比先水驱再进行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高10.24%;在相同的氮气注入量下,气水比为1∶2、段塞数为2的注入方案驱油效果最好。结论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是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藏水驱后改善驱油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低渗透油藏实施超前注气不仅能够有效保持地层能量,实现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而且能够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5.
胜利油区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矿场聚合物驱油开采特征,探讨了聚合物驱油规律,并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参数,注入时机,流体粘度和聚合物窜流等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应提高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的粘度比,选择有利的注聚油藏,加强注聚前准备和注聚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聚驱后蒸汽驱注入速度与渗透率对采收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稀油油藏聚合物驱油后蒸汽驱注汽速度和岩心渗透率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用大庆萨尔图油田天然圆柱状岩心和模拟地层油,经过45℃环境下的水驱和聚驱后,在双温度场条件下进行了3组渗透率、4个注汽速度共24块岩心的蒸汽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注汽温度下,注汽速度较低时,蒸汽驱采收率随着注汽速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大;注汽速度较高时,蒸汽的指进现象加剧,致使蒸汽驱采收率趋于平缓;因此过高的注汽速度将无实际意义.在本实验中以0.2 mL/min为宜.渗透率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聚驱后蒸汽驱的采收率,但渗透率超过1 μm2时容易加剧蒸汽的突进,不利于提高采收率;对中等渗透率岩心,提高注汽温度可以显著提高蒸汽驱采收率,而对高渗透率岩心,提高注汽温度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油藏工程等多种技术手段 ,结合矿场聚合物驱油开采特征 ,探讨了聚合物驱油规律 ,并对影响聚合物驱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注入参数、储层参数、注入时机、流体粘度和聚合物窜流等是影响聚合物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油效果 ,应提高聚合物溶液与原油的粘度比 ,选择有利的注聚油藏 ,加强注聚前准备和注聚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许多碳酸盐岩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是目前的主要工作方向。目前任11碳酸盐岩油藏存在单井产油量低,注入水利用系数低,水驱效率越来越差的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新途径,以便进一步发挥油藏生产潜力。分析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开展了任11油藏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针对研究区块的地质及开发特点,建立了相应的三维数值模型,在水驱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从注气强度、注气方式、注气部位,生产气油比控制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油藏注CO2方案模拟计算20年,产油量显著上升,采用注CO2可比目前开发方式提高采收率3.5%左右。  相似文献   

9.
对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区块聚驱条件下含水率、产液量等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结合生产井实例对杏六区聚合物驱试井曲线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注聚合物后地层渗透率降低,渗流阻力增大,注采压差增大;各注聚试验区虽然注入压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生产井流动压力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含水率下降,产液量上升;根据试井解释时采用的油藏模型,可以判断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油藏模型由均质油藏变化为复合油藏再变化为均质油藏,或由均质油藏变为均质加边界油藏再变化为均质油藏;为防止聚合物突破时间过快,可在聚合物驱油初期对地层进行适当调剖,避免油藏过早达到均质油藏阶段,这有利于提高中低渗透层的出油潜力,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张帅仟 《科技信息》2013,(12):405-406
本文以辽河油田L35块为例对重力浊积流沉积油藏注水受效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L35块是典型的重力浊积流沉积的低渗-特低渗油藏,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连通差、物性差、敏感性强的特点,水驱开发难度大。综合运用注采动态分析、室内试验以及跟踪监测方法对油藏注水受效特征的研究,明确了沉积特征、注采井距、水力压裂裂缝和注水水质是影响该类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该类油藏进行注水调整,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HB辫状河强底水块状油藏为例,探讨了同类油藏特征下产能递减规律,建立此类油藏产能递减典型曲线。结合HB油藏隔夹层分布特征与生产动态特征,将HB油藏含水上升模式分类,并从地质特征、生产时间角度分析了不同含水上升模式出现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技术对策。研究成果对指导此类油藏后期调整以及前期布井策略都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辽河盆地桃园构造地震剖面的分析对比,总结出老第三系东营组地层的地震相特征,并建立了地震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划分了东营组地层的地震沉积相带,得出该构造东营组地层属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据5口产气井所钻遇的储层岩性及所处相带分析,该构造有利的储层为砂质漫滩砂体,有利于储集天然气的相带为河流砂质漫滩微相带。  相似文献   

13.
王树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6):6677-6680
为了准确计算河流相平面非均质储层水平井泄气范围大小.通过分析完钻井、录井和测井资料获取气井水平段含气钻遇率及沿水平段不同单元物性参数大小,定量表征井控范围内储层的非均质性.再利用气井产量压力生产数据,采用流动物质平衡方法评价气井动态储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井控范围内的气井有效渗流面积,同时结合储层分布特征调整井控泄气范围边界,最终研究形成河流相平面非均质储层气井泄气范围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储层条件下,计算气井泄气半径需综合考虑储层的含气性、物性参数变化和储层分布等因素,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际井分析对比,可见考虑储层非均质计算的气井泄气半径更符合气井生产实际,泄气范围与有效储层分布契合度高.  相似文献   

14.
受复杂储层特征影响,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预测难度大,实现单井含水变化规律的精细预测对目标油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油田储层构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沉积相、注采井间的砂体连通性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影响因素,形成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生产井含水变化模式划分方法;并通过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基于储层特征的单井全周期含水变化规律预测方法;通过分析不同含水变化模式下生产井各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策略;并进一步论证该方法在其他油田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储层构型复杂,储层特征是影响含水变化规律的关键因素;(2)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单井动态规律差异明显,生产决策必须有针对性;(3)所建立方法首次将深水浊积砂岩油田复杂的储层特征与多样化的单井生产动态规律结合起来,预测结果精度高;(4)研究思路与流程对深水浊积油田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储层内部建筑结构是影响开发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对剩余油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基于河流相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辫状河沉积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开发角度对砂体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识别和确定出辫状河道、心滩坝、废弃河道和落淤层等结构要素,弄清各级次、各期次结构要素的接触关系,完成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的精细表征;基于内部结构表征成果,结合不同时期水淹层测井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恢复不同开发调整时期的水淹特征,动态表征辫状河储层内部结构控制下的水淹过程,并依据小井距密闭取芯井精细水洗结果验证,总结不同储层结构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辫状河储层整体以高含水为主,水淹呈不均匀立体式、随机式特征,不具有分段水淹的特点,未水淹部位分布非常零散,局部物性变差部位、落淤层和低渗屏障遮挡部位直接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红柳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上砂组的沉积相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以岩心相分析为基础 ,综合储层岩性、沉积构造及粒度等方面的特征 ,对沉积相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 .确定了目的层段为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并且主要为水上三角洲亚相 ;其具体微相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水道、天然堤及泛滥平原 4类 ,建立了三角洲亚相垂向相层序及三维空间相模式 .最终探讨了沉积相对储层的物性及含油性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为储层的综合评价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盒2+3气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盒2 3气藏是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大牛地气田的主力气藏,分析和研究气藏特征可为以后的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从储层、流体及综合测井等3个方面对气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盒2 3气藏为岩性圈闭型气藏,发育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环境,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和粒内溶孔为主;盒2 3气藏为无水、极少量油的干气型气藏,其储集岩自身没有生气能力,纵向上距气源较远;在综合测井响应特征方面,其主要特征是高产井的深侧向电阻率值相对较高,可通过电阻率求取产能预测公式来预测产能。结论 认识了该气藏的特征,为该气田下一步高效勘探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建成后对长江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三峡水库是特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建成后,由于水动力条件改变,引起水库上、下河段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一系列变化,对环境产生如下冲击和影响:①基准面抬高,流入水库各条支流在入库河口区及以下区域迅速产生水下淤积,形成河口拦门沙和水下三角洲.②水库上游河道发生变形.水库蓄水后引起库岸变形,这种库岸变形可能延续几十年的时间,影响到库岸的稳定性、水库库区附近淹没浸没以及水库渗漏等.水库运营时清水下泄,引起水库下游河床冲刷以及下游河道变形,受影响最大的是武汉及其以上荆江河段.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认为影响最大、最应该立项和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有3个方面:第一,入库河流河口地区的水下淤积问题;第二,水库运营过程中引起的库岸变形及库岸的稳定性问题;第三,水库下游清水下泄河床重新调整时,对下游荆江等河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马2断块地层沉积相、构造及油藏类型的分析介绍,参考马2断块油藏储层基本特征、油藏开发动态、油气显示和数值模拟最新研究结果,根据马2断块区域石油地质条件,对马2断块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明确提出“储集沙体及断裂系统的发育和断裂性质是该区块油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并结合剩余油分布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勘探的建议,为马2断块油藏的挖潜和勘探目标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及时准确地进行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是油藏动态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油田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基于交替条件期望算法的非参数回归方法对注水量和产液量动态数据作最佳变换;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特征参数建立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定量表征指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计算简便,便于快速确定井间动态连通性。典型油藏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矿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方便准确地识别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指导矿场开发调整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