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对于通用带式输送机运行阻力,现行的计算方法是用一个托辊运动阻力系数来计算其主要阻力,这种方法没有充分体现胶带的性能,这对于短距离通用带式输送机来讲,精度是足够的.目前带式输送机的发展趋势是长距离、大运量、高带速,输送带带芯材料的改善,使得带的张力越来越大,上述的计算方法就显的过于简单.特别是动态计算与设计方法的日趋重要,计算工具的日趋完备,所以有必要对输送带运行阻力进行仔细分类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输送带的压陷滚动阻力计算的一个精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许丽华 《科技信息》2012,(14):352-352
本文主要介绍了晋华宫矿井下用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方法,输送带的选择,因为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启动性要求,选取了相应的软启动装置。  相似文献   

3.
通过动态分析,借助弹性振动原理和力学模型,计算出输送带中弹性波传播速度及张紧锤位移,并提出对大型带式输送机的技术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4.
孙鸿 《科技资讯》2015,13(1):67
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带式输送机已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出现了如伸缩式带式输送机、螺旋带式输送机、空间转弯带式输送机等各种机型。带式输送机适用于长运距、大运量,其运行控制更智能、更稳定,各关键零部件向高性能、高可靠性方向发展。该文对带式输送机张紧装置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张紧装置存在的优缺点,对张紧装置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为输送机提供可调节的张力,从而实现对输送带适时、及时的动态张紧。  相似文献   

5.
以带式输送机输送带跑偏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带式输送机输送带跑偏的原因,根据不同的跑偏现象提出具体的调整方法和预防处理措施。并且对带式输送机输送带纠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随机载荷下输送带工作过程中的振动规律,采用强迫弦线理论构建了输送带随机强迫振动模型,推导了输送带在初始时刻的数学边界条件,建立了输送带两侧支撑托辊因偏心而产生的强迫激励,以及因输送带上物料随机分布产生的横向负载激励,采用叠加原理、分离变量法推导了模型的解析解,最后对输送带的振动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并利用分析结果验证了模型解析解的正确性,研究结果为带式输送机的动态可靠性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输送机向高速度、大功率、大运量发展,目前采用的静态设计法已不能满足应用要求。笔者采用增加中间驱动装置的方案,保证长距离的输送,利用RecurDyn软件建立了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样机模型,采用Harrison启动曲线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中间驱动装置的数量和长度的增加会降低输送带的最大张力,同时会影响输送带最大张力出现的位置,对头部滚筒紧边张力影响较大,而对尾部滚筒松边张力没有影响。线摩擦驱动带式输送机可以在不提高输送带强度和加大驱动功率的条件下实现长距离输送。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利用Pro/E对辊子压带式带式输送机进行建模,通过ADAMS对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分析。讨论了输送带刚度、阻尼系数、压辊分布、带速以及输送机对辊子压带式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增大输送带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可以有效地减小启动过程中输送带的波动幅度;带速的增加,输送机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输送带的最大张力值与输送量近似成线性关系;输送距离与输送机系统的振动特性关系显著;适当地加大压辊的间距,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虚拟样机技术对辊子压带式带式输送机进行动态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为高带速、长运距辊子压带式带式输送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带式输送机避免共振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带式输送机的运行过程中避免共振问题·建立了将输送带作为正交各向异性矩形薄板输送带横截面上的自由振动方程,导出了输送带为平形、V形和槽形情况下的SFSF,SCSF,SCSC三种边界的固有频率计算式,编写了基于搜索方法的计算程序,用该程序可以计算出上述三种边界条件的所有固有频率·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带式输送机应采用减小托辊间距和增大托辊直径的避免共振的设计方法,并用此方法对实际的长距离带式输送机进行了避免共振设计,在应用中避免了共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杨跃军 《科技信息》2010,(21):123-123,161
本文阐述了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的配置要求,结合当前长距离、大运量这一特点,给出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理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大型带式输送机在启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采用CST可控软启动系统.着重介绍了CST可控软启动系统的原理、特点、优点及其在主井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在叙述胶带输送机基本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胶带输送机的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对胶带输送机的正确运行和维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主要对振动切削中工件中的应力波进行了分析.根据振动切削时的振动源的特点,结合切削时各切削区的变形特点给出各切削区内的应力波形式,同时对应力波的传播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船舶动力设备低频振动特点,设计一种结构简单新颖,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并加工研制出原理样机。搭建试验平台,对隔振器进行静力加载试验和振动传递率试验,对其准零刚度特性和隔振效果进行试验验证,对比分析高静低动隔振器和传统线性隔振器的隔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屈曲板型高静低动隔振器具有准零刚度特性,能有效降低共振频率,具有良好的低频隔振性能和较大的隔振区间,且隔振效果优于线性隔振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COMAS振动输送机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研究,建立了振动模型,导出达到主动隔振的条件,得到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为振机结构和隔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6.
吸振器是振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汽车NVH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在特定频率下,由于频率耦合产生了较大的轰鸣声。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整车的车内噪声测试,确定了安装吸振器的位置。然后,基于振动理论建立吸振器数学模型,推导出单自由度动力吸振器的解析解,并采用Lms.Test.lab和MATLAB软件对吸振器质量参数进行设计。并通过有限元进行初步验证和优化,根据计算结果,制作动力吸振器并应用于某车型的研发中。整车实验测试结果显示,安装吸振器后,汽车振动噪声皆有了显著改善,整车的NVH特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超硬粉体超微粉碎中,由于高振强而出现的系统激振力、振幅激增,导致系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进行高振强振动状态下的隔振分析与隔振弹簧设计.构建具有明显隔振效果的双质体振动结构与特殊的弹簧联接方式,在保障系统强度、刚度等性能参数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实施隔振弹簧优化.研究表明,考虑系统必须的约束条件等因素后的优化设计结果,不仅能使弹簧质量下降44%,且能适应高振强振动磨机对超硬材料的超微粉碎,解决高振强磨机运行中的隔振难题,取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所设计的振动模型求解振动规律,结果其振动仍为简谐振动。利用此模型和振动规律对设计一些工艺品或玩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new extrusion equipment in mechanical vibration was put forward. Mathematical equations of the undulant surface of vibration excitation were built up by analyzing the principle of the screw axial vibration. 3D model of the vibration equipment was created. Through force analysis of the vibration parts,vibration model of the extrusion equipment was established, and key parameters were theoretically deduced. Using the ADAMS software,dynamics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the vibr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crew was carried out. And simulated results prove that this new vibration extrusion equipment is feasible and valid.  相似文献   

20.
防台钻井隔水管脱离状态下振动响应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防台钻井隔水管近海面脱离后的振动特性关系到实际的生产安全。通过模型试验对其脱离状态下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脱离后,由于隔水管上端自由度得到释放,雷诺数较低时,其振动形态表现为刚性体自激振动的振型;随着雷诺数的增大,其振动响应中同时存在弹性支撑刚性体的自激振动和两端连接柔性管的模态振动,体现为主次频的关系;随着雷诺数的进一步增大,主次关系发生转变,对应于振型的转变;顺流向与横流向上的振型转变并不同步,顺流向上的振型转变需要更大的流速;相比于正常连接状态,脱离后的振型分布有向隔水管上端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