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9 毫秒
1.
通过对烘焙温度、烘焙时间和物料量的控制,分别建立武夷冻茶烘焙工艺中失水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失水率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烘焙因子投入水平下,烘焙因素与失水率和叶绿素变化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随着烘焙时间的变化,失水率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呈负相关;随着烘焙温度的变化,失水率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数学模型可以动态地控制水分和叶绿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的西北部,水敏感性强,湿陷性和压缩性高,工程上需要加固处理。传统加固材料石灰,对黄土的改良效果很好。本文把0%、1%、3%、5%、7%、9%和15%的石灰加入到黄土中,养护7d,测试含水率和击实试验,研究水分的变化规律。水分变化分为4个阶段:水分的滋养阶段、石灰初始混合阶段、养护阶段和击实阶段。研究发现:滋养阶段的水分变化不大,石灰初始混合阶段失水量随石灰含量的增加线性增加,养护阶段的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小,击实阶段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小,并且在最优含水率处失水量最高,最优含水率随石灰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大干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利用从猪脑组织中提取的 3种磷脂 (PC、SPL、PE) ,采用皮肤外敷试验 ,以角质层水分含量和角质细胞脂褐素含量为指标 ,探讨磷脂对皮肤稳态的作用 .结果表明 ,三种磷脂均可有效防止皮肤水分丢失 ,但以三种磷脂的混合使用效果最好 .在降低角质细胞脂褐素含量方面 ,尤以卵磷脂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瓦斯抽采可能引起的煤体的"负压失水"现象,实验室模拟定量研究了特定的负压、温度条件下的煤体水分含量及失水率与时间的关系,分析了煤体的负压失水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负压作用时间的延长,不同变质程度煤样(原始水分含量不同)的水分含量均降低,初期水分含量(1 h以内)下降较快,之后趋于平缓,最终趋向于一定值。实验条件下各煤样的失水率均为70%左右,煤体的失水量较大,失水率与煤的初始水分含量无关。抽采负压降低了煤体内部孔隙气体压力,水的沸点和饱和蒸气压均降低,增大了煤中自由水和游离水的蒸发(非沸腾)气化速度,煤中的吸附水和液态水(游离水)转变为气态水被抽出。煤体水分含量对采掘时的粉尘产生量影响较大,长时间连续的煤层瓦斯抽采将导致煤体水分流失,对矿井的防尘工作不利,因此对抽采后煤体进行煤层注水或采取强化的防尘措施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了快速鉴别食用植物油种类的定性分析模型以及测定食用植物油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根据19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建立了纯橄榄-芝麻-花生油定性识别模型,识别率和预测率可达100%.根据59个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结合模型优化方法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3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且模型指标较好.实验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快速检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PEG处理小豆幼苗,生理生化方法测定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各种酶活性变化.叶片制作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构.结果显示在整个水分胁迫过程中,随着PEG浓度的增加,小豆叶片MDA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PEG浓度较低时,小豆SOD活性下降,随着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又上升.POD与CAT活性变化趋势一致.经PEG处理后,3种栽培小豆叶片结构变化均表现为叶片失水,萎焉,表皮细胞萎缩或者破碎,栅栏组织细胞变短,形状变不规则,海绵组织变小,细胞破碎,细胞结构破坏,细胞间隙变小.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钝顶螺旋藻光合色素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光谱研究了水分胁迫下钝顶螺旋藻的色素变化及复水后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藻蓝蛋白对水分胁迫最敏感.其次为叶绿索a和类胡萝卜素;水分胁迫下叶绿素a含量下降,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导致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a的比值升高;复水后藻蓝蛋白的吸收波段随失水状况呈下降趋势,其荧光发射峰由656nm蓝移至644nm;失水率为90%以下的藻复水后均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螺旋藻的水分临界值有可能介于70%~80%.  相似文献   

8.
为了考察生物油/生物柴油混合燃料的热稳定性,分析了该混合燃料在不同的存储温度和存储时间下组分物化性质的变化,并测试了存储前后该混合燃料的黏度、水分含量、酸度、平均分子质量等理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存储温度为80℃,存储时间为180 h时,样品的含水量小于0.7%;黏度随存储温度的升高和存储时间的延长变化不大.利用FT...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以人皮肤表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中药黄芪抗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衰老的效应,发现黄芪提取物能促进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的分裂能力,并可显著延长表皮细胞的寿命。此外,本文还以人表皮细胞悬液和人红细胞膜为材料,检测其经γ-射线辐射后,丙二醛和脂褐素含量的变化,发现黄芪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因辐射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脂褐素含量增加的作用。从而首次证明黄芪对人皮肤表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芪提取物对人皮肤表皮细胞抗衰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以人皮肤表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研究中药黄芪抗人体皮肤表皮细胞衰老的效应,发现黄芪提取物能促进体外培养人表皮细胞的分裂能力,并可显著延长表皮细胞的寿命。此外,本文还以人表皮细胞悬液和人红细胞膜为材料,检测其经γ-射线辐射后,丙二醛和脂褐素含量的变化,发现黄芪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因辐射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和脂褐素含量增加的作用。从而首次证明黄芪对人皮肤表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油砂是沥青、砂、黏土和水的混合物,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减少,油砂这种非常规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油砂含油率是评价油砂矿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新疆某油砂矿油砂为样品,分别以甲苯、二甲苯、石油醚、甲苯和二甲苯混合液为溶剂,采用Dean-Stark抽提法,考察油砂含油率测定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测定含油率的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源及运移路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为研究朝阳沟油田扶余油层油气富集规律,系统收集了三肇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测试数据,根据生物化学标志物特征探讨了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在埋藏史恢复、生排烃史恢复、储层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盆地模拟软件,应用流体势原理,模拟油气从三肇凹陷到朝阳沟阶地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朝阳沟油田油气来源于三肇凹陷,通过断层垂向连通作用和砂体侧向输导作用,由南向北运移。朝阳沟阶地北段先行聚集油气,并向南段调整,形成现今油气聚集局面,朝阳沟油田油气富集区是有效运移油气量和圈闭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乌马营油田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乌马营油田存在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在"复合含油气系统"和"油气运聚单元"概念基础上,系统地应用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研究的六项原则与相应方法,对其下第三系含油系统的叠合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油藏类型等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对抑制该区的高速递减,寻找后备资源接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除油细菌A-3对重油滞头原料进行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主要探讨先增殖微生物后进行精炼除油的两步工艺、增殖微生物与精炼除油同步的一步工艺及精炼液重复利用工艺等对残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工艺中,微生物增殖和精炼除油的最适温度一致,均为40℃;一步工艺和两步工艺的残油率分别为0.56%和0.78%,一步工艺优于两步工艺;精炼液可直接重复用于精炼,含纯种除油细菌的精炼液和工厂腐化液重复用于精炼,所得残油率分别为0.58%和2.03%,纯种微生物精炼除油效果好于工厂腐化液.  相似文献   

15.
测定掺伪“菜油”中菜油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测定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根据中国菜油大都以芥酸(二十二碳─烯酸)为其特征脂肪酸这一特性,测定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计算菜油含量。实测了五种市售掺伪"菜油",测定其某油含量并推测出可能掺入的食用油。  相似文献   

16.
从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入手,再通过现场取样进行室内模拟实验来优选微生物菌种,将优选菌种培育基液,对文南油田 8 口油井进行现场实验.通过加入微生物前后产状对比,来探讨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的可行性.经过8 口井加入微生物后.6 口井有不同程度的增产现象.从而证明微生物采油技术在文南油田具有明显的增油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汽轮机组油系统漏油、渗油的查漏、消除方法和改进措施,同时介绍了油系统常用密封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植物油油泥经酸化提纯制取的酸化油及廉价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加重油等石油油料勾兑,配制在常温下可直接供窑炉、锅炉使用的燃料油.并且报道了以酸化油、非食用植物油为原料,经酯交换、热裂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催化加氢等加工工艺,生产柴油、汽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SO—2000型刮油机油水分离系统以及测定油水液体的传感器设计,阐述了SO—2000型刮油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应用场合、主要特点以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刮油机的使用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柔性滑动轴承系统进行了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理论研究与实验分析.通过对涡动特性及振荡产生的机理分析,对系统建立相对坐标系,导出了轴的振动方程;从N-S方程导出了涡动状态下的雷诺方程,从而得到轴的径向力计算公式;通过对轴的振动分析,研究了油膜振荡的特征和油膜涡动的产生与轴承结构、润滑油及轴的几何尺寸关系,提出了防止油膜涡动及油膜振荡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