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一、连词体系的初建时期(1898—1938)据郭锡良的《汉语史讲授提纲》(北大中文系,1984年10月,P、150),甲骨文中就有了连词,可是真正把连词当作语法学体系的一类词来研究的,始见于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文通》中指出:“凡虚字用以提承推转字句者,曰‘连字’。故连字界说,明分四宗:曰‘提起’,曰‘承接’,曰‘转捩’,曰‘推展’。四宗连字,其不为义而有当虚字之称者盖寡。盖皆假借动字,状字以长用。”《文通》给连词下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分了小类,谈了连词的来源。《文通》也讲了连词表示的关系,运用的场合及作用。如“承接连字者,所以承接上下之文,而概施于句读之中也。承接连字,惟‘而’‘则’两字,经籍中最习见。”“推拓连字者,所以推开上文而展拓他意也。作文切忌平衍,须层层开展,方有波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假借和通假。二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字现象,而通假则是本有其字的借字现象。通假字与异体字也有共同点:二都存在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同一个词的现象。二的不同点是:通假字之间的本义不同,而异体字之间的本义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
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里把假借定义为“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他认为假借必有本字,假借包括同声通写字、话名标识字等内容。其假借虽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对于我们理解音近义通、探求词和词之间的语源关系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外动字是《马氏文通》根据意义划分出的汉语动字的一个次类,可以带止词是外动字重要的语法功能之一。在《外动字与止词》节,《文通》着重讲述了几类特殊外动字的用法:"教"、"告"、"言"、"示"等动字带双止词;用为"作为"义的动字"为";动字"谓"、"言"等以顿、读为止词;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外动字止词前置等。  相似文献   

5.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十”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分析古文献里的文字假借现象,归纳得出假借字和本字古音相同或相近的特点,分析假借字和古今字产生的两种情况,梳理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关系,剔除了通假字之外的假借字,形成了“古音通假”内涵的再认识:“古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本有其字的词的假借.  相似文献   

7.
侯志义先生在西北大学悉心从事古文字教学与研究40余年,成果累累,先后出版了《采邑考》、《西周金文选编》、《金文选注》等,这些著作在学术界都有较大影响。最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文古音考》则是一部用古音考释金文的新作,开创了金文研究中的又一新举。 众所周知,古人多用假借字,其主要原因在于重音,这在先秦文献中处处皆是,这种现象的渊源当推至甲金文了,所以探讨金文的古音古训,就成了解决金文字义的重要思路。《金文古音考》就是以古音来考释金文字义的一部好书,许多字以往的学者解释不一,有的甚至不认识,这些疑难问题,作者通过古音古训探求金文假借字的本义,使不少字义涣然冰释,真谛大白,文通义顺,实属金文研究中的新突破,无疑为金文考释方法树立了新的标尺。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9.
“法”、“经”二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广泛,并各有其通行含义;主张“法后王”、“法要明白易知”,。是法家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因此,法家李悝所的《法经》,其名称不可能是任何其他字的借字或借义,而应该是它们在当时的通行含义。  相似文献   

10.
把《说文解字》衣部117个字作为一个以形旁“衣”为义类的离心性字族进行分层系联,可以得出33个义类组。衣部字内能系联的字约为总字数的84%。《说文解字》的编排确实是“同条牵属,共理相贯”:义类组内的字相互关联,排列紧密,这是段玉裁整理《说文解字》时的一个重要依据;义类组之间的排列也有一定的意义联系,体现一种整体的构思。另一方面,衣部字是一个横向的义类聚合,因此要把117个字安排妥帖也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1.
“以”字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的一个介词,《文通》主要从搭配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对“以”字的语法特点也有对“以”的宾语前置和省略等方面的研究。《文通》对“以”字的讨论,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翻开一些古汉语著作,总觉得对于古今字和假借字的论述令人不能满意或不能完全令人满意:有的书只谈假借字,撇开古今字不谈;有的书则把古今字和假借字混为一谈;有的书虽然分述古今字和假借字,却没有找出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凡此种种,终不能解除读者在古今字和假借字问题上的疑惑。古今字和假借字这两个概念很容易使人产生疑义。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书谈到古今字时把“戚慼”、“竞境”等字作为例字;后来论述假借字又列了这些例字。  相似文献   

13.
假借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比较棘手的问题。长久以来,对于假借这个概念的理解,各家观点不尽一致。本文把假借字分为真假借字和准假借字,表述了假借的概念、分布及发展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说文》宀部字在甲骨卜辞和《诗经》里的使用情况,可以探寻它们在历时状况下的本体发展变化情况:上古时期使用的宀部字成为《说文》宀部字的基本词,并沿用至今,显示了较强的传承性。虚词较少,实词较多;引申义和假借义开始使用。上古宀部字的这种使用情况说明先秦时期是汉语汉字的发展期。  相似文献   

15.
在《同源字典》相关同源字分组的基础上,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字的鉴别标准和系联方法,并结合王宁先生关于同源词分析的理论,对四组同源字进行了考察。即:葉(叶的繁体)、鍱、鏶、褋、牒、札、碟、蝶、鲽同源,源义素是“薄片状”;峦、孪、挛、恋同源,源义素是“相连”;椓、筑、牍、笃、啄、咮同源,源义素是“撞击”;爪、抓、搔、骚同源,源义素是“爪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对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中四家诗涉及到的假借字进行分类研究,以便对四家诗之间的假借关系进行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借虽然没有新增文字形体,却使一个原无字形可表达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书写符号。从文字记录语词的原则来说,它是一种造字法。假借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克服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困难。许慎《说文》对“假借”的定义,“本无其字”指的就是客观造字要求。“依声托事”则是为语词寻求书写符号的主观认知过程。假借字的含义,与其本义可以有联系,但关键在“依声”。假借字的使用,既突破固有的象形表意的方法,解决了语词字符的文化交流需要,也节制了字符的数量膨胀,开辟了以语音为线索记录语音的新途径。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积极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假借通假和破读等现象,既是文字词汇的问题,又是重要的语音问题,由于它们似同实异,辨别起来有一定困难,妨碍了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因此,区分它们对掌握古汉语字词的形、音、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上述问题,结合具体的语境作比较分析。假借和通假。从广义上说假借和通假都是假借,不过前者是造字假借,后者是用字假借,我们通常所说的假借是指“六书”中的假借,而不包含通假。假借是因有限的汉字不能记录极为丰富的语言中的词,为了解决这个字少词多供不应求的矛盾而产生的特有现象。它是用业已存在的字来托事,表达另外一…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里常用在动词前面的“所”字,语法界向来有争议。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多数学者认为“所”字是一个词,但是,对于它的词性看法不一。如马建忠的《文通》定它为“接读代字(代词)”,①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沿用其说,称之为“联接代词”;杨树达先生的《马氏文通刊误》反对把“所”字定为“代词”而称为“表被动的助动词”;②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叫它做“语助词”;③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和吕叔湘、孙德宣两位先生在《助词说略》里,都把“所”字定为“助词”;后来多数《现代汉语》都从助词之说,有的把它列入“结构助词”小类里。少数学者则认为这个“所”字不够“词”的资格,称之为  相似文献   

20.
王筠认为,词的声、义寄托于汉字形体,解析汉字必须遵循字词关系规律。在对“六书”内涵阐释的基础上,王筠创立了“累增字”“分别文”概念,对汉字发展过程中新造字与原字进行沟通,从历时动态角度对同词异字和汉字分化的成因进行阐释,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王筠立足于整字与“六书”相对应的关系,但鉴于有大量字不能纳入“六书”,于是设置变例,又把假借扩展至构件层面,这些说明王筠把整字与构件混杂在一起,把汉字结构理论与具体字的结构模式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