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介绍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的内涵,分析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完善土地利用政策,改善生态环境的四条建议:一是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避免对土地生态功能的过度需求;二是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三是加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落实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四是加强生态环境投入,切实实施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2.
张爱青  周国富  董浩 《科技信息》2010,(9):135-135,95
分析了罗甸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论述了罗句县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土地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方法,生态环境保护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约束条件。笔者通过建立多因素综合判别模型,分析并量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约束,以此作为SLEUTH模型的限制因素层控制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从而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与生态环境分析的松散耦合,有效模拟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将该模型应用于滇池流域,对比分析2005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结果表明,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4.
唐小平  周雄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0):951-957
通过文献阅读法,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当前潜在运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土地与管理的优化思路。当前土地规划(利用)和管理中存在多规冲突与管理划条块分割现象、规划体系不健全与基本规章制度落后、用地分类不合理与规划源数据不科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趋于表面且规划方法单一等问题。引进大数据技术到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创新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和思维,提高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规划的源数据、研究方法及手段。借助大数据技术发展建立起土地利用规划评价、空间用地布局优化、土地利用发展预测等评价运用体系,提高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工作数字化及信息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官渡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指出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导因子是水环境污染状况,而目前建设用地的高速扩张以及所占比例较大是其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是造成湿地等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探讨了综合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分区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各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目的是因地制宜地协调官渡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是人与自然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必然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对未来年份的土地利用类型和方向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方案的实施必将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环境状况,如何有效定量评价土地利用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未来规划方案的优化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是广大研究者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丰台区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土地生态环境的现状与问题,将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最终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和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定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已成为整合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轮转式"互动及"模式"互动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并从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城市土地的混合利用,推动TOD的土地开发模式以及注重高新技术的引入和利用等方面论述了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喀斯特地区,独特、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与之要求供养庞大人口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土地-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土地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为此必须谋求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协调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作统筹安排。实现土地利用更佳的综合效益,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先行基础工作,其评价成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等以贵州省息烽县为试点,通过11个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试图探索一种适用于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条件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评价方式,其评价成果可全面满足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建设用地服务功能,采用影子工程、生态价值研究方法,在村级尺度上综合评价土地利用功能价值,为合理进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农林业土地利用功能的价值高于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功能的价值.在农林业土地利用功能中,气候调节功能的价值最高,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功能价值占区域总价值的0.3%~1.7%.各村单位面积土地利用功能价值差异较大,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在土地服务功能价值中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近郊农村拥有旅游业和生态农业的优势,同时又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今后,还需基于土地服务功能评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为科学构筑区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大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全面开发和石油化工等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满足新兴石油化工城市生活物资的急需,而进行的大规模农业垦殖,给大庆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如土地污染、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草原退化,耕作土壤肥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威胁着大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因此,开展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对大庆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大庆市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其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要素。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研究是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而三峡库区已成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印证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方向,河流水面的面积增加显著,但相关变化机制因不同时间和地点有所差异;库区近几年的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恶化趋势,局部地区经治理后有所好转。但现有研究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和变化及其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变异性的认识不够,未来应加强三峡水库蓄水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对比研究,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对比与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及三峡水库未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与变化的模拟研究,以实现对库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未来变化发展趋势的预测和调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库区LUCC与土壤侵蚀、库区水环境、库区利用生态安全、三峡水库可持续利用及全球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耕地保护是规划的基本目标和重要指导思想.以经济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江阴市为例,对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县域耕地保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该规划的科学编制、土地用途管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规划的动态实施过程中:规划要在“切实保护耕地”思想的指导下调整县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占补挂钩”思路进行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开发,保证县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要在划分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实行用途管制,并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以利规划的动态实施,促进县域土地利用乃至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倩 《安徽科技》2014,(1):34-3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产的基础,其本身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生态环境要素。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史就是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史,土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相关联。伴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地威胁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因此,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协调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以3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高程、坡度、坡向、气温、降水、河网、道路和人口8个因子层,对汉江源未来土地利用状况进行预测。通过预测结果预知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环境状况,达到警示作用,并可根据预测状况调整近期的土地利用、开发规划相关政策和方案,最终使得现行的土地利用符合未来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河源头地区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采用2006年的遥感数据,研究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影响.分析了沿黄河两岸土地利用廊道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果洛藏族自治州主要是以莎草、禾草、灌木灌丛等类型为主的资源土地利用,各种草地土地利用连接度较高.本文选用生态适宜性指标进行生态规划,分析了自治州六个县的生态环境适宜性,研究结果对于果洛藏族自治州乃至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2005年国土资源部和山西省政府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政策为背景,在县级市——侯马市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生态敏感区划分理论对生态敏感区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已有9年,为了掌握规划实施以来各项目标推进情况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了解规划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崇左市为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水平状况进行评估,为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开展土地利用规划适时修改或修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