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介绍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基于该系统的输出特性,研究了一种基于分时跟踪的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以风速和日照强度的预测值为依据,对风力和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分时跟踪控制,从而保证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最后,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输出功率的跟踪控制.  相似文献   

2.
风光资源是可再生能源,研究其互补性对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受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以山西省11市(县)一年各月平均风速实际数据分别对这11个地区风能资源储能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学模型对这些地区水平面太阳辐射总量及最佳倾角进行理论计算,得到最佳倾角倾斜面上太阳辐射总量。然后将这些地区各月最佳倾角下倾斜面上太阳辐射总量与风能储能做互补性分析,并以山西清徐为例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进行了优化匹配分析。通过分析各地区风光资源在时间上的互补性和互补系统优化匹配设计,为山西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秦天像 《科技信息》2013,(1):412-412,438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近几年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经推广了日常生活中来。本文通过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现状分析,从其技术原理入手,将重点放在了风光互补的发电部分,并通过对风光系统的逐步分析,对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做了一个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4.
由于太阳能、风能的互补特性以及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技术的日趋成熟,风光互补发电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分析了风力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以及风光互补发电技术,设计了共直流母线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整体结构,讨论了该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并利用PSCAD软件建立了风光互补发电的仿真模型,分别在外部环境不变与外部环境(风速、日...  相似文献   

5.
朱振宇 《科技资讯》2009,(33):37-37
本文主要分析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应用目的,分析了移动通信工程建设中使用风光互补电源系统的实际作用,并给出了一些完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针对家用风光互补发电的特点和效率问题,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AVR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风光互补发电控制器,并提出了新型最大功率跟踪(MPPT)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响应速度较快、能大大的提高的系统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7.
讨论储能技术的分类、应用及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结构,主要介绍目前已经在独立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使用或者试验的五种储能技术,对目前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8.
风光储互补供电系统是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的互补性,具有较高性价比的一种新型能源发电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随着人们对风光储互补发电技术认识的日渐提高和风光储互补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太阳能供电系统因为应用地点受限较小,成为电力线路无法到达地域重要的补充供电系统.全程监控普及和推广更是将太阳能在交通行业的应用推到了一个全新高度.而太阳能及风光互补系统存在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给人们带来很多烦恼,而有的案例则给人们造成了惨痛的教训.本论述主要对太阳能以及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的配置方案以及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希冀对同行们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面对传统的柴油发电在环境和运输方面给南极中山站供电造成的问题,风光互补发电技术既能保证供电需求,又不会污染极地地区的环境。结合南极中山站的气象数据,以及负载用电量数据分析;并进行了系统能量匹配计算。表明风光互补发电系统能够满足南极中山站的负载需求。针对南极特有的极昼极夜现象以及常年低温环境,提出南极中山站风光互补系统能量管理方案和控制策略;并对光伏板、风机进行了极地低温环境下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仿真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多能互补运行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多利益主体间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实现多能互补运行的关键.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水风光多能互补运行博弈特征,构建了水风光多能互补增益函数和电站收益函数,结合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利用互补系数法对联合发电互补性进行评价,分析不同分配策略下联盟的增益分配值和分配策略的吸引...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藏阿里地区各类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系统用电需求,研究可能的能源电力供应方案;通过对各方案在满足电力系统需求、运行维护、环境保护及经济性等方面的综合比较,提出"调节水库电站+光伏"互补运行的清洁能源利用模式,并对该地区水光互补系统的构成、发电特性、运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利用调节水库电站与光伏双向互补发电特性有利于并网光伏电能消纳及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在保证“风-光”互补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前提下,对系统各组件的容量大小进行优化。提出一种基于有向图思想的“最大-最小”蚂蚁系统算法,在满足一定负载失电率(LPSP)的前提下,对系统能量均摊成本(LCE)进行优化,从而得出对应于最小LCE的系统各组件的容量大小。仿真及运算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运算效率很高,得出的优化结果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超级电容运用于混合动力具有优异性能,这使它成为车载电源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介绍了其在汽车领域中的发展,着重介绍超级电容混合动力车制动能量回收以及智能启停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分析展望超级电容在混合动力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我国能源电力供应安全面临许多新挑战,迫切需要建立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风险预警体系,增强能源系统平稳运行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风险预警面临的新形势,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构建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风险预警体系的经验;其次,在综述国内外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预警体系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风险预警体系的内涵、核心要素与特征;最后,分析了构建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预警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建设我国能源电力安全保供预警体系的关键举措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光伏发电的就地消纳能力,弥补电动汽车有线充电存在的弊端,通过提出一种含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直流微网拓扑结构,研究了由光伏直接向电动汽车供电的控制方法。该拓扑以光伏发电系统为基础,新增了以蓄电池、超级电容器组成的混合储能模块,光伏系统在为充电站自身负荷供电的同时,向电动汽车供电,对系统中各部分进行优化并提出相应控制策略。Simulink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储能模块可有效平抑光伏输出功率的波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可提高电动汽车充电效果;在保证电动汽车稳定充电的基础上促进了光伏消纳。验证了所提拓扑的可行性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开发不断取得突破、先进核能系统创新稳步持续推进,核能对中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整体创新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已充分体现。面对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向2035年,对标全球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紧密结合核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其能源供应需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两个构建”)的发展路径,开展能源领域核能发展战略的多种情景研究,依据行业发展规律,总结提出中国核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和路径建议。重点围绕行业内部在实现零碳规模化发展、核能引领科技创新、实现核燃料闭式循环和长远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分析,提出核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在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拓展核能供应体系多样化保障城镇化、核能工艺热助力能源消费领域实现能效提升、核能制氢和构建低碳复合能源系统促进能源向资源转型等领域进行发展情景预测,力争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核能产业现代化,并在更长时间内支撑中国“双碳”等战略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17.
动态信号具有突发性和瞬态性的特征,针对测试中系统遭受振动、冲击等原因造成电源抖动或意外掉电而导致测试失败的问题,设计并制作了基于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的电源。大容量的电池作为测试系统的常用电源,而高密度的超级电容作为备份电源以满足恶劣环境下瞬态信号的测试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混合储能的方式能应对冲击造成的电源抖动和断电问题,提高动态测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及相应的控制策略,从而显著提高混合动力轿车的续驶里程并保证车辆的制动安全.以某型混合动力轿车为研究对象,基于ADVISOR软件建立制动能量回馈系统的仿真模型,设计出一种新型的集成防抱死系统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并在不同控制策略下对该制动能量回收系统进行典型城市工况循环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制动能量回馈系统安全可靠,回馈制动力与摩擦制动力能够很好地调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回馈能力;能量回馈效果显著,在UDCC循环工况下,比ADVISOR原生制动控制策略燃油经济性提高了约15%.  相似文献   

19.
选择市电作为补充能源,提出一种由太阳能光伏与市电联合的供电系统.该系统由太阳能电池、市电、DC—DC变换器和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组成,针对系统中存在两个供电电源问题,制定了合理的能量管理控制方案保证两个电源能协调工作,根据太阳能电池和负载的工作状态,确定控制系统合适的工作模式,以此来控制系统能量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能量管理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