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自然科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经过合作研究,确认了广西北流县铜石岭是汉代俚人(壮族先民)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铜鼓铸造遗址。1987年11月25日,自治区科委召开技术鉴定会,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考古研究所及中国科技大学等9名专家对这项研究作出的鉴定。铜鼓是国际性文物,中国、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都有铜鼓出土。目前,世界上已发现和出土铜鼓2000多面。中国是发现铜鼓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该书的编著者万辅彬、蒋廷瑜等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铜鼓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可观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故此次出版的《铜鼓》图文并茂,较全面、完整地论述了铜鼓的民俗。该书分为:铜鼓的起源和发展、铜鼓的传说、铜鼓的主要类型与特点、铜鼓  相似文献   

4.
古代文献中关于铜鼓传说的记栽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铜鼓来历的传说;一类是反映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民间对铜鼓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伏波造鼓、诸葛造鼓和孟公造鼓,这些传说和历史关系密切,反映了西南人民对马援、诸葛亮及孟获三位有功于他们的历史人物的崇敬与怀念。关于铜鼓神奇、灵异的传说则反映了古时岭南人民对铜鼓的崇拜。  相似文献   

5.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6.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及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含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8.
越南铜鼓和其他器物成份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韦冬萍等在对76面越南出土铜鼓及18件相关物件样品进行铅同位素测定时,用电子探针的方法进行了成份分析,但只作了单点测试.2005年孙淑云等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无标样定量法对75面越南铜鼓厦越南出土的13件其它相关器物样品进行了成份检测,结果显示与中国广西、云南出土铜鼓相比成份基本相同,但广西、云南铜鼓中锡青铜鼓占的比例高于越南铜鼓,而舍砷铜鼓越南较中国数量多而且集中出土于平定.金相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越南铜鼓金相组织与中国铜鼓相似.从技术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中、越古代铜鼓文化的交流传播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古代铜鼓,流传地区极广,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发现。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马来亚、印尼、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及新几内亚也有发现。使用铜鼓的民族很多,时间又很长,有些民族至今仍继续使用。著录和研究铜鼓也已有相当长历史,以清乾隆《西清古鉴》著录铜鼓图象起算,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以1884年法国人迈尔(A·B·Meyer)著《东印度群岛之古代遗物》作为运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于一体,是研究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历史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该书作者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对老挝克木鼓进行调查,共搜集到64面收藏于博物馆的铜鼓资料,并对之进行分类研究。并对与之相邻的缅甸、泰国、越南和中国的同类型铜鼓进行调查,搜集了154面黑格尔III型铜鼓  相似文献   

11.
连续采煤机截割滚筒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了研究连续采煤机的动力学行为,提高采煤机工作机构的设计质量,根据实际工况,分析了连续采煤机截割滚筒的运动轨迹,建立了采煤机滚筒截齿的轨迹方程、速度方程和加速度方程,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了滚筒转速、垂直摆动速度对截齿运动参数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截割滚筒的工作参数和提高工作机构的设计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煤机滚筒截齿排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采煤机破煤理论,研制煤岩截割试验台;根据不同的滚筒叶片截齿排列、螺旋叶片头数,研制4种不同的试验滚筒.以此为基础,在试验台上对4种不同截齿排列的滚筒进行截割性能试验,分析不同滚筒截割扭矩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方差等参数;同时,对截落煤岩的块度进行分级处理,研究不同截齿排列滚筒截割块煤率.研究结果表明:对同一直径、不同叶片头数、不同截齿排列的滚筒,在截割时,随着螺旋叶片头数的增多,其载荷波动性减小;在2头螺旋叶片滚筒中,棋盘式滚筒的扭矩均值、方差等统计参数值均比顺序式的小,而棋盘式的块煤率比顺序式的大;具有3头螺旋叶片的畸变Ⅰ式和畸变Ⅱ式滚筒,在截割扭矩的统计参数值中除畸变Ⅰ式的方差小于畸变Ⅱ式的方差外,其余参数基本相等;并且,在4种滚筒中,畸变Ⅰ式截割时滚筒载荷的波动性最小,块煤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叶片轴向倾斜的螺旋滚筒装煤机理和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普通螺旋滚筒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一种螺旋叶片向排煤口侧轴向倾斜一个角度的新型滚筒,给出螺旋叶片轴向倾斜角度的理论值.研究了滚筒的装煤能力,在评价滚筒装煤能力的方法中,提出了抛煤流量矩、滚筒容煤量比和推煤力等新概念,用抛煤流量矩的大小和叶片轴向倾斜的推煤力及其方向等来综合衡量滚筒的装煤能力和性能,为滚筒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裴贻思  朱凌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48-50,69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正逐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比较,寿州锣鼓具备其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即兴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对于寿州锣鼓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锣鼓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皖西学院这一本科高校平台进行校园传播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摩擦纺纱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对纺纱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将导致加捻纱条附加惯性力增加及加捻区负压的变化,直接影响纺纱稳定性和成纱捻度的分布均匀性。因此为保证纺纱质量,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应对加捻元件的表面径向跳动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6.
石寨山型铜鼓在八种类型铜鼓中,纹饰最为精美、齐整,艺术风格最为严谨,却又处处彰显写实化、生活化,制作技术也最为精湛。它的发展,奠定了此后六种类型铜鼓发展的基础。文章就其主要装饰图案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就成纱外部捻度与尘笼某些结构参数的关系进行理论探讨,并通过模拟试验和尘笼不同表面孔参数的纺纱试验,找出影响成纱外部捻度和纱线质量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全折叠式六瓦轮胎成型鼓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六瓦轮胎成型鼓是由两个对称的八杆导向机构组成的复杂平面连杆机构。本文在深入分析其运动和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多个目标函数之间的联系,用中间函数表达这些目标函数,从而将多个目标函数综合问题转化为单目标函数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铜鼓装饰纹样及铜鼓造型伴随着铜鼓的发生而发展。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技术与艺术的结合,造型与装饰的高度统一,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民族习俗、图腾崇拜、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真实写照,也是西南少数民族先民文化艺术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具象或抽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动静环式螺旋挤压过滤机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动静环式螺旋挤压过滤机的可行性及其优点,运用ANSYS、CFX有限元软件对动静环式螺旋挤压过滤机结构的承载特点及过滤流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相比较于传统滤网结构螺旋挤压过滤机,动静环式螺旋挤压过滤机可以有效地避免过滤堵塞,实现自清洗;提高了过滤间隙的流体速度,而且随物料黏度的提高,流速增加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