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空间和海洋技术。而海洋技术又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六大前沿技术之一。深海高技术则是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需要我们走向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深海。按照美国著名水声学专家R. J. Urick的解释,“深海”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测深学意义上,大致以沿海大陆架延伸为标准,大约100英口寻(约200米)以内为浅海;水声传播意义上,没有多次海底海面反射的水声信道为浅海。按这个定义,浅海的水深是一个模糊的数值,它是随地缘而变化的。由于声波是迄今为止人类知道的唯一能在海中远距离传播的能量形式,所以在深海高技术的发展中,水声学(海洋声学,声学海洋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担负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汪品先 《科技潮》2005,(1):24-27
深海大洋到底有何奥秘?人类面临能源危机,为何要走向深海大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2004科协年会上做了题为《走向深海大洋》的报告,初步揭开了深海大洋的神秘面纱。汪品先院士从地球演变历史及海洋板块说切入,探究深海大洋神奇海底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地质界根据探测资料论定:大陆地壳比海洋地壳厚,它为双层结构,由上面的硅铝层和下面的硅镁层(即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构成;大洋地壳则比大陆地壳薄,大都只有硅镁层一层,基本缺失硅铝层,仅少数洋区有硅铝薄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一般的地质书籍均避而不谈,有的则说其中奥秘有待人们去探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大洋地壳基本缺失硅铝层的  相似文献   

4.
<正>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100年前,人类还只能望洋兴叹!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已经在深远的大洋中建造了一座座宏伟的海洋平台。这些巨大的海洋平台平时漂浮在广袤的大海上,通过系缆和管道与海底相连,从数千米深的海底开采出大量的油气资源,有效地保障了人类的能源供给,支撑着我们的文明社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深海工程,认识海洋的波澜壮阔,欣赏壮美的海洋平台,领略人类创造的一个又一个深海工程奇迹!  相似文献   

5.
人类世世代代精心营建的家园,瞬间被愤怒冲击得支离破碎——发生在印度洋上的大地震和海啸,再一次让人类惊心动魄地领教了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尽管我国的海区没有受到影响,但这次巨大的灾难警示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大科研力度和防范系数,尽快建立我国的海啸预警机制。“假如将我国科学界对海洋、固体地球和大气的研究比作地球科学中的‘海陆空’三军,那么‘海军’就是三者中力量最弱的,而面向深海大洋的研究,又属于弱中之弱。全世界的海洋都是一个整体,印度洋的地震海啸警示我国要加快对深海大洋进行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实验室主任汪品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相似文献   

6.
奇云 《青年科学》2010,(12):20-21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我们的未知世界,那么对于海洋,我们同样知之甚少。海洋中除了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外,据说在6000米以下的大洋底部仍有生命存在。伴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的进程,深海载人潜水器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应力事件与浊流沉积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系统科学针对不同的地质、构造、生物和气候现象开展综合研究,分析其内在机理的联系.结合当前国际地学前缘的发展态势,认为应力场和浊流沉积的综合研究将在揭示灾难性地质现象的控制机理、阐明油气资源的成因与分布的同时,为探讨地壳构造变化提供区域性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指示地壳活动的阶段性,还将有助于恢复地幔-地壳-地貌-水流的系统演化历史.特别是深海浊流沉积的综合研究,可望成为“走向深海大洋”、开展深海地学综合研究的另一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6月初,一艘世界上最先进的地球深海钻探船抵达日本横滨港(见本期封面照片——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东京办事处供稿)。这艘乳白色的巨大海洋钻探船将于2007年开往太平洋中地壳最薄的海面,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一道共同参与一场史无前例的地心探测计划——“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以期钻出一个穿透地壳达到地幔的深洞,取回各种不同的岩石样本,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板块构造学说,是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由于海洋地质和海洋地球物理等科学不断的对大洋和大陆边缘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的观察与考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新发现的科学事实,不可避免的会促使新的大地构造理论的诞生。进入七十年代后,就初步建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并具有广阔前途的关于大洋壳和大陆壳发展过程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是"蛟龙号"深潜器正式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在上半年,它多次下潜探索南海深处,那里黑暗无光,压力巨大,是一个地狱般的世界,却依然有生物顽强地生存着,展示着生命独特的魅力。深海奇观通常我们所见的海并非真正意义的海洋,那些五颜六色的海底世界只属于陆地边缘的浅海,当由此继续向前,才会真正进入大洋深处。80%以上的海洋深度超过了4000米,最深处达11034米!那里的强大水压即使核潜艇也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1.
 2011-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南海深部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同时推动实施了三次半的大洋钻探航次,使南海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列,在深海盆洋陆相互作用、边缘海盆地的板缘张裂和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等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挑战了源自西欧、北大西洋的传统观念。深海探索的进展,确立了中国在南海科学上的引导地位,下一轮的深入研究可望将南海建成世界海洋科学的天然实验室,进一步提升中国在海洋基础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生物资源是海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目前,全球每年从海洋中获取的水产品约1亿吨,占人类消耗动物蛋白质的25%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海采样技术设备和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类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从海洋中获取渔业资源.而纷纷把目标瞄向海洋矿产资源、生物基因资源等的开发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科技为依托的大洋生物基因资源争夺战悄然在沿海国家中展开.日本、美国、法国等国家均投人巨资研究开发大洋生物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3.
《奇闻怪事》2011,(12):64
有的人可能会问,大陆有尽头吗?如果有,大陆的尽头在什么地方呢?在地图上,陆地部分和海洋部分是用分界线标出的。其实,这不是大陆的真实形状。地球上每一个大陆板块的边缘,都是深度约200米的浅海,它是大陆的连续部分,是大陆延伸进海洋的浅海中的陆地,称为大陆架,也称水下平原。  相似文献   

14.
<正>“上天入地”,我们常常用这个词形容神通广大。如今,2023年,人类可以单次在太空中工作、生活超过400天。可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甚至是对其固体外壳——地壳,我们还知之甚少。选择海洋有原因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处传播速度的变化,科学家一般将固体地球由内向外分为3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其中,地壳主要由富含硅和铝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大陆地壳比较厚,  相似文献   

15.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口膨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海洋作为扩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向。新技术革命的不断酝酿和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当前,基础海洋科学、应用海洋科学、海洋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海洋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正引领着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张强  刘耀  张速旺 《科技信息》2009,(25):I0363-I0363
地质发展史主要是探讨地壳构造的发展演化,实际上是探讨大陆、大洋反复斗争、相互转化的历史。本文从沉积、变质、变形史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白云鄂博矿区的地壳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大洋碳循环的地质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品先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1):1361-1370
地球表面各圈层中,大洋是碳循环活跃而容量最大的碳储库,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元古代大气圈的氧化,引起了海洋碳酸盐沉积的型变和有机碳δ13C变重;中生代早、中期钙质骨骼浮游生物的繁盛,导致了海水碳酸盐沉积向深海转移和海洋碳同位素加重;元古代末期和新生代晚期的大气CO2浓度急剧减低,又使得无机碳与有机碳同位素差值大幅度减小. 大洋碳储库的地质演变史反映了地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是认识地球系统变化机制的重要切入点;认识地球表层系统中碳循环在地质尺度上的变化,是查明温室效应如何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长期趋势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海洋能源开发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论述了近年来科技创新为海洋能源勘探开发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了中国海洋能源开发未来的主攻方向及建议:加大近海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攻关,为中国油气工业提供更多现实的贡献;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打造中国油气产业未来的重要接替区;突破天然气水合物规模化开发关键技术,早日实现商业化开采;打造深海能源开发装备舰队,支撑海洋强国建设;抢占先机,布局并推进大洋矿产的勘探开发;进一步加强极地科研攻关,深度参与极地开发。  相似文献   

19.
正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人口膨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海洋作为扩展生存空间的重要方向。新技术革命的不断酝酿和高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当前,基础海洋科学、应用海洋科学、海洋高新技术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海洋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正引领着一个开发海洋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0.
沈金鳌 《大自然》2012,(5):60-65
奇形怪状的深海鱼类人类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对鱼类有所了解,然而海洋牛物学家确认深海中有鱼类存侄的事实还足近100多年之事。深海何类的生存环境是世界上最特殊、也是最严峻的。同样,栖息在东海大陆坡和冲绳海槽西侧(水深150~1000余米)的大陆深海鱼类,也常年处于黑暗(水深200米处已一片漆黑)、低温(温度低于4~7℃)、高压(水深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贫食(除中深海区有少量浮游动物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