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粮食产地、能源基地,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态安全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黄河流域用水结构发生改变,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增多,且上游取水量减少,中下游取水量增多。本文通过对2000—2021年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取、耗水量现状以及2004—2021年流域用水结构的分析,发现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存在水资源价格调整不到位、配置不合时宜、流域产业转型动力不足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等问题,并提出完善黄河流域水资源价格体系、推动流域的生态补偿、建立水资源监管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新格局的建议。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问题探究与优化有助于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全球其他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立足“十四五”规划,谋划和实施了重大科技项目,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总结了黄河流域研究脉络和主题演变,旨在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研究课题提供“源头智慧”。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环境科学、水资源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方面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是黄河流域的中坚研究力量;我国有关黄河流域的研究做到了上游和中下游同步推进且布局合理;“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为此提出以水资源保护为主,优化生态、人居和经济等生产要素配比并行的方式,精准化推进流域、区域内外竞合空间协同,探索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之黄河来水量不断减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河流自身的生命健康。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建设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对维持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母亲河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发展节水农业,走节水型社会的道路;制定合理水价,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开展节水农作物研究;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节水经验以及实施跨流域调水等解决供需矛盾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艳艳 《甘肃科技》2013,(24):88-92
运用文献计量法获取1990-2012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机构、人员、主题、热点与趋势。研究发现,近10年间甘肃气候变化研究文献增长显著,中国科学院是发文数量最多的机构,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及响应是甘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研究领域主要有水资源、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等,研究区域主要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祁连山、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带为主,研究技术手段主要采用遥感、小波分析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50年来河北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河北省农业的影响分析,提出河北省农业的应对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发展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培育抗逆性强优质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科学灌溉,协调用水,增强抗御气候变化而造成的缺水局面的能力;实施虚拟水资源战略,合理农业布局;建立健全极端天气应急方案,强化监测网建设;加强防灾、减灾、灾害恢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对气侯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生态固碳,多部门联动,推进低碳城乡化,为全球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水循环: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加剧,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影响的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数理统计和水文模拟两大手段的运用贯穿于过去30余年的研究当中,本文就其中所涉及的水文气象要素趋势分析、大气环流模式(GCMs)评估、降尺度技术及其选择、水文模型及其选择、不确定性分析5大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拉萨河流域为例综合运用前述技术分析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变化情景下,流域径流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具体表现为集中性增强,这给区域防洪抗旱与水资源配置等都带来了巨大挑战.通过系统阐述如何开展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及所包含的关键问题,可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程广河 《山东科学》2007,20(5):74-76
介绍了黄河流域的测控应用技术研究内容及方法,系统研究包括4个方面:黄河涵闸流量的自动化控制,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流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提供流域水质污染预警,保证流域水资源安全;建立涵闸及堤防安全自动监测系统,保证堤防安全,为防洪提供保障;基于GIS系统的流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景观格局的角度对漳卫南运河流域3个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的流域景观状态进行健康评价;在分析其生态健康演变趋势的基础上,识别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作用,基于土地类型分析区分不同人类活动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漳卫南运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健康呈现持续下降趋势;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的贡献大小分别为13.95%和86.05%;不同人类活动中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和城镇化对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演变的贡献大小分为-34.89%、25.72%以及-37.19%。  相似文献   

9.
正黑河重大研究计划以我国黑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建立我国内陆河流域科学观测-试验、数据-模拟研究平台,认识内陆河流域生态系统与水文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刻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建立耦合生态、水文和社会经济的流域集成模型,提升对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形成及其转化机制的认识水平和调控能力,使我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利用,在系统地研究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规律、预测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探讨了多目标规划的水资源配置规则及优化配置的方法.通过研究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水平的调控手段,提出了21世纪黄河流域水资源再生性科学对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指出水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解决人水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武翠翠  王世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390-12397
黄河流域兰州段,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带来的流域生态问题凸显。研究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敏感性问题,有助于解决该区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坡度、坡长、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6个因子,采用改进的加权土壤侵蚀(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LSE)模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和遥感技术评价该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兰州段土壤侵蚀极敏感区和重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2.73%,中度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45.60%,轻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区域总面积的11.67%。其中,最敏感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兰州段合理规划水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管控预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水文学兴起: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水文学是20世纪后半叶发展起来的新兴水科学研究领域的交叉综合学科,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和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其研究成为我国新时期水科学理论与实践的新目标与新挑战,为“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本文简述了生态水文学国内外发展历程和动向,深入评述了生态水文研究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人-水-生态系统关系认知与协同变化的和谐内涵、四大平衡的协同内涵及Budyko水-热平衡联系方程、绿水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和面向全球变化的生态水文宏微观尺度研究,并着重阐述了生态系统的需水与用水;针对生态水文的实践应用,阐述了水-碳循环耦合机制研究能够有效服务国家“双碳”计划,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生态水文问题,提出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构建国家水网、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基于生态水文研究现状和国家发展需求,对生态水文研究提出展望,如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综合技术体系、多源信息融合新技术、加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和生态水文系统研究等.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是中国关键经济区域和生态屏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战略。面向生态环境优美、黄河岁岁安澜、经济绿色繁荣、文化兴旺昌盛的目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解决流域“水”生态及资源开发以及流域发展转型等一系列需求。但从流域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及实力水平看,与国家其他区域发展战略相比,黄河流域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科技创新投入和实力也较弱;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面向新兴产业的研究布局不足,多数研究力量是围绕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布局谋划有待提高。下一步须强化科技创新与科研投入要同向同进;聚焦新兴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规划前瞻性;鼓励制度创新,强化院省合作效益。  相似文献   

14.
底栖动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于监测水体的营养状况和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连接三江源、祁连山、汾渭平原、华北平原等一系列"生态高地"的巨型生态廊道,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目前,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以水质监测为主.受黄河特殊的水文条件和生境异质性等...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需水的特点,将研究重点放在中下游河道,选择黄河中下游及部分支流的主要控制断面研究黄河流域河道内生态需水。以河流水体存在(不断流或干涸)、水生生物完整性以及河流系统的水沙平衡为保护目标,分别计算河道最小生态流量、适宜生态流量和洪水期生态流量,将不同生态流量耦合时间特征计算了全过程生态需水。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河道适宜生态流量、洪水期生态流量和最小生态流量的相对值分别为18%~29%、156%~187%、9%~15%,对应于汛前期(4-6月)、汛期(7-8月)和汛后枯水期(9-3月)的河道生态需水,据此算得黄河中下游流域年生态需水总量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5%~43%。从河流生态需水时间特征出发提出的全过程生态需水计算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调度和管理,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河口生态系统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河口生态系统的特征,基于鸟类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地下水补充、盐水入侵防制以及蓄洪等因素,对其生态需水量进行了研究,并对防止海水入侵的淡水补给量、维持生物生长环境的淡水补给量、保持河口湿地合理水面面积及水深的淡水补给量、水循环消耗需水量和补给地下水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通过对上述5个方面需水量及其需...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确定为国家战略。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保护的首要任务。植被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研究,探讨其形成、维持和演化机制,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意义。山东大学生态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黄河三角洲植被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涉及植被分类、植被组成与结构特征、植被动态与退化、植被保护和利用、植被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为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黄河三角洲植被在国家公园建设及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未来山东大学生态学科将继续开展和加强黄河三角洲植被的形成、变化和维持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为黄河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