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旱地黄壤烤烟适宜的氮肥用量.研究表明,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具有显著影响,施纯氮量低于150 kg/hm2时,提高氮肥用量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形成,以施纯氮150 kg/hm2时效果最好;施纯氮量高于150 kg/hm2时,烤烟的品质和产值均下降.  相似文献   

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冬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小麦生育期不灌水(W0)和拔节期灌水(W1)两个水分处理下,研究了不施氮肥(N0),180 kg/hm(2N1),240 kg/hm(2N2),300 kg/hm(2N3)4个施氮水平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水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不灌水处理,但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不灌水处理.相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施氮处理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均以240 kg/hm2施氮处理产量最高.研究还发现,在拔节期灌水处理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后期存在"灌浆小高峰"现象,这可为最终提高籽粒千粒重,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适宜的水分处理和合理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控释尿素在冬小麦上的一次性施肥节肥增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科学》2017,(11):1797-1800
在驻马店市砂姜黑土上进行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控释尿素在小麦上一次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与只施用磷钾肥相比,施用控释尿素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幅度为19.4%~41.7%;两个试验点产量达到最高的试验处理均为控释尿素全部一次性基施处理,分别达到7 333.0 kg/hm~2和7 621.0 kg/hm~2,与优化施肥处理相比提高76.5 kg/hm~2和249.0 kg/hm~2;在最佳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的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说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可降低20%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7,(6):914-917
在河南省驻马店砂姜黑土上进行玉米田间试验,研究控施肥料一次性施肥技术.结果表明,与只施用磷钾肥相比,加施氮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29.2%~52.3%;两个试验点产量最高的为控释尿素全部一次性基施处理,达到8 632.7 kg/hm~2和8 807.0 kg/hm~2,与等氮量处理相比提高了285.0 kg/hm~2和142.5 kg/hm~2;在最佳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的氮肥,玉米产量下降,说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减施氮肥存在减产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种植密度的提高,鲜穗收获后残余附产物干物质含量先降后增,其产量明显增加,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含量和产量及可消化总养分产量显著提高,粗蛋白含量和产量以中密度为最高,密度对粗灰分含量无明显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鲜穗收获后残余附产物干物质、无氮浸出物、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可消化总养分产量显著提高,而干物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先降后增,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先升后降,而粗纤维含量逐步下降,粗灰分含量较为稳定。鲜穗收获后残余附产物干物质、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分别以高密度施氮100kg/hm2、中密度施氮100kg/hm2、低密度施氮400kg/hm2、高密度施氮300kg/hm2时最高,高密度施氮500kg/hm2时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可消化总养分等的产量及无氮浸出物含量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氮肥施用量200 kg N/hm2下,观测了夏玉米季两种追氮方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氮(CK)、常规拔节期一次性追氮(T1)、拔节期与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氮(T2)三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追施氮肥能显著增加夏玉米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在总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分两次追氮(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无论在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产量还是氮肥利用率等方面,均优于一次性追氮(拔节期).因此,在砂壤质潮土区域夏玉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更有利于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在适宜的时间和科学的用量下施用氮肥是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本试验于2018—2019年选用京农科728(JNK728,氮高效品种)和郑单958(ZD958,高肥品种) 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滴灌施肥技术,分别设置4个氮肥用量(0、150、250、350 kg/hm~2)和4个施氮时期(苗期、6叶期、12叶期、吐丝期),探究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JNK728在150 kg/hm~2施氮量下产量最高,ZD958在250 kg/hm~2施氮量下产量最高;相关分析表明2个玉米品种产量与氮肥后移指数间存在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产量的变化主要由穗粒数的显著差异引起。因此,氮肥在中后期追肥(12叶展或吐丝期)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滴灌夏玉米高效生产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氮处理对滴灌春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施氮量和灌溉量对小麦花后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关系,本研究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常规灌溉Wc和适度亏缺灌溉W1、W2、W3,Wc灌水量5250 m3/hm2,W1、W2、W3总灌水量均为4575m3/hm2和施氮量,常规施氮N20(300 kg/hm2)、氮肥后移N16a (240 kg/hm2)、氮肥前移N16b(240 kg/hm2)、不施氮N0(0 kg/hm2),对春小麦开花前后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理论值以适度水分亏缺下氮肥前移N16b积累的干物质量理论值高于氮肥后移N16a。氮素积累量在4个灌溉水平下以适度亏缺灌溉的W1水平最大,施氮量为0-300 kg/hm2范围内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转运量和贡献率以茎鞘为最大,叶片次之,颖轴最小,水分和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氮素的转运。适度亏缺W1水平下N16b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与N20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W1水平N16b处理的氮肥生产效率达到33.38%,显著高于N16a、N20,N16b的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7.66%,显著高于N16a、N20。综上结果表明:W1N16b处理既保证了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又减少了水氮资源的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且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W1N16b为本实验下的最优水氮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花丹参为试验材料,通过低、高两种施氮水平、5种种植密度的复因子试验,分析了丹参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根冠比,探讨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对丹参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对丹参干物质积累影响大于密度效应,以施氮180 kg/hm2、密度14万株/hm2为宜,地上、地下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N2比N1平均增产23%,5种密度平均产量以M2产量最高,M5产量最低,M2比M5高20%。在每公顷施180 kg氮肥的情况下,以密度12万株/hm2最高,产量为6 207 kg/hm2;每公顷施135 kg氮肥的情况下,以14万株/hm2氮肥偏生产率最高,为38 kg/kg。丹参生长后期根冠比为0.600.65,大于前期,不同生长期N2根冠比大于N1。  相似文献   

10.
杨麦间作系统硝态氮淋失的原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田间原位淋溶装置研究了杨麦间作系统中林分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田土壤60 cm深处硝态氮淋失浓度和淋失量及0~80 cm土层硝态氮分布特征的影响。施氮量设不施氮(N0,0 kg/hm2)、常规施氮(N140,140 kg/hm2)、减量施氮(N70,70 kg/hm2)、增量施氮(N210,210kg/hm2)4个处理。结果表明:对照地淋溶水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杨麦间作系统能显著减少淋溶水量。土壤硝态氮淋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上升,对照地60 cm处N210处理下硝态氮淋溶量最大,为13.89 kg/hm2。杨麦间作系统L1(2 m×5 m)小区距树0.5 m处淋溶量比对照麦地减少了60.27%;相同处理距树1.5 m处比对照地减少了50.11%,不同林分硝态氮淋失量不同,但差异不明显。分析认为,杨麦间作系统能有效减少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淋溶和累积,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紫荆种子成熟过程中种皮和胚乳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紫荆种子成熟过程中种皮结构和胚乳细胞内含物的变化,对不同成熟期紫荆种子的种皮和胚乳分别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紫荆种子发育初期,种皮表面出现孔状结构; 随着种子的逐渐成熟,种皮表面气孔消失,蜡质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厚,种孔和种脐也逐渐开裂。从种皮的纵切面可以看出,种脐部位栅栏层形成较早,为单层细胞结构。花后105 d可观察到由种脐沿种子表面延伸的输水管道,花后135 d时,输水管道内出现由种脐沿种皮延伸至种子另一端的管胞群。种子发育成熟时,种子中间部位的种皮由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角质层主要由蜡质及其他覆盖物组成,栅栏层则由单层紧密排列的长柱状厚壁的大石细胞构成。角质层和栅栏层的这种结构可能是影响紫荆种子种皮透性进而引起休眠的原因之一。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紫荆种子发育初期,胚乳细胞内存在大液泡,但脂滴与高电子致密物质数量较少。随着种子的不断成熟,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逐渐形成,胚乳中营养物质的代谢速度较快,之后这些细胞器又逐渐降解消融,脂滴和高电子致密物质则不断增加,说明随着种子的发育,胚乳内大分子贮藏物质不断积累,物质代谢活动降低,种子逐渐进入休眠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明植冠种子库中种子活力变化的生理生态机制,准确认识植冠种子库的生态意义。【方法】以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植冠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在果实进入成熟期后每隔一定时间从植冠种子库中采集种子,分别进行萌发测试,种子干质量、含水量、浸出液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等4种主要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并对种子萌发率和各生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研究期内,复羽叶栾树植冠种子库中的种子先后经历了生理成熟、成熟脱水、休眠诱导和休眠解除4个生理时期;各生理时期的种子总体上在模拟的秋季变温条件下萌发最好,其次为春季变温,再次为夏季变温;完成成熟脱水的种子在植冠种子库中宿存期间始终保持着高活力水平;4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与模拟的春、夏、秋季节变温条件下的萌发率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均随着种子休眠的诱导而下降,随着种子休眠的解除而升高,表明抗氧化酶在植冠种子库中种子活力的获得和保持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并证实了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胚胁迫学说”。【...  相似文献   

13.
磁场处理对番茄种子活力及苗期长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磁场处理番茄种子及育苗用营养土对种子活力、苗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种子经磁场处理后,种子活力明显提高,根据种子活力及苗期长势初步确定番茄种子量侍者处理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200mT和300mT,处理时间10min,育苗土经磁场蝗对苗期长势同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穴播轮中种子运动高速摄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种子在穴播轮圆桶形种子室中的运动规律,应用高速摄像分析技术研究脱绒棉种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提出了种子临界深度概念.当种子深度小于临界深度值时,种子在种子室内圈上整体滑动不上升,大于临界深度值时,种子作环流运动;种子不沿种面下落则种子在种子室内圈上整体滑动,否则种子滑动上升,并作环流运动;种子整体滑动时穴播轮转速对种子的运动无影响;做环流运动的种子形成上、下2个带动层,2个带动层之间有中心区域;安装取种器后种子被带起,穴播轮转速大于105 r.min-1时,整个种子室内的种子在种子室内圈形成一个种子圆环.  相似文献   

15.
乌桕种子成熟过程中种皮和胚乳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乌桕种子成熟过程中种皮结构和胚乳内部营养物质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该种子休眠形成的机制,以不同采收期的乌桕种子为材料,分别对种皮和胚乳进行了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表明:随着种子的不断成熟,种皮的厚度不断增加; 同一种子不同部位种皮的厚度不相同,胚根处、子叶端的种皮较其他部位厚,这可能是种子萌发时胚根难以突破种皮的主要原因。乌桕种皮坚硬革质化,由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栅栏层、骨状石细胞层及薄壁组织层,栅栏层细胞排列紧密,这不仅增加了种皮的坚硬度,还可对种子与外界水、气交换造成影响; 乌桕种皮表面和内部均含有蜡质,其含量随着种子的成熟而增多,提高了种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在种子成熟前期,胚乳细胞中存在较多大液泡,各种细胞器结构完整,细胞中散布着一些较小的高电子致密物质。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不断降低,部分细胞器消融,细胞核因失水而缩小变形,脂滴逐渐消融,变成透明状,高电子致密物质大量累积、聚集,脂蛋白含量增加,同时淀粉转化成糖类物质,表明乌桕种子已完全成熟,进入休眠期。  相似文献   

16.
不同包衣剂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的棉花型包衣剂和玉米型包衣剂处理棉花种子,选择2种温度条件进对其进行培养,测定发芽率、幼苗长度和幼苗重量,研究不同包衣剂对棉花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包衣剂处理的棉花种子在发芽率和幼苗的生长状况上均优于未处理的种子,对棉花型包衣剂成分进行调整,能有效影响棉花早期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高吸水树脂种衣剂对玉米种子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高吸水树脂(SAP)作为种衣剂,在模拟干旱条件下,不同药种比包衣对玉米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包衣后种子发芽率、幼苗的茎长、茎重、叶重等指标均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有所增加,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提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这说明高吸水树脂种衣剂包衣处理玉米种子能促进玉米幼苗生长发育,提高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幼苗的抗病性。最适的药种比为1∶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油茶种子性状,分析油茶种子浸种期间吸水率及吸水速率,探讨种子浸水机制下内源激素动态变化规律,为标准化砧木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长林3号’(3号)、‘长林4号’(4号)、‘长林40号’(40号)、‘长林18号’(18号)、‘长林53号’(53号)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种子形状参数、体积,并在人工气候控制条件下计算不同浸种时间的吸水率和吸水速率;利用液质联用(LC-MS)方法对‘长林18号’(18号)种子浸种不同时间和温度条件下赤霉素(GA3)、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生长素(IAA)和玉米素核苷(ZR)含量进行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各激素含量差异。【结果】品种间种子体积由大到小依次为长林53号、40号、18号、3号、4号,且53号与其他品种存在显著差异;种子三维系数显示长林3号、4号和40号多呈扁平状,18号和53号多近球形,且种子三维系数与种子横径长度显著相关;3号和4号种子体积与纵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0号和53号横径与侧径存在显著负相关,18号种子体积与形状参数无相关性。各品种浸种48 h后吸水率和吸水速率逐渐稳定;种子浸种0~21 h,53号吸水率最高,40号最低;浸种21~48 h吸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4号、3号、53号、40号和18号。各品种吸水速率在浸种10 h内,由大到小依次为40号、4号、3号、53号、18号,浸种10 h后53号最高。种子浸种后的发芽率无显著差异,由大到小依次为4号、40号、53号、3号和18号。18号浸种后GA3含量逐渐上升,在浸种2 d时达到最高,为0.39 mg/kg;SA和JA含量在浸种4 d时达到最高,分别为0.058 mg/kg和1.77 mg/kg;ABA含量在浸种2 d和5 d时达到最高,约为0.050 mg/kg,4 d时最低为0.014 mg/kg。m(GA3)/m(ABA)在浸种1 d和4 d时维持较高水平。m(GA3)/m(JA)在浸种1 d时达高值,4 d时最低;m(GA3+SA)/m(ABA+JA)随着浸种时间增加逐渐下降。18号浸种温度为25~30 ℃时对提高种子内源激素含量有着显著作用。【结论】横径显著影响种子形状,18号种子均匀度高且吸水率和吸水速率较为稳定;种子浸种后48 h吸水率和吸水速率达到稳定状态,促进萌发类激素含量升高。因此,浸种温度应在30 ℃下有利于种子萌发。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砧木标准化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种子雨的季节动态及土壤种子库特征,以阐明其种群更新和演替规律。【方法】以江苏溧阳大石山3种林分密度(1 050、720和525株/hm2,代号依次为C1、C2、C3)青钱柳人工林为对象,对其种子雨季节动态及种子性状进行观测和分析;在江西九岭山5个青钱柳天然群落设样方调查,并对样方内的土壤种子库分枯枝落叶层(Ⅰ层)和土壤层(Ⅱ层)进行种子筛选和分析。【结果】根据青钱柳种子雨密度,将落种时期分为3个阶段:落种前期(8月20日—9月20日)、落种中期(9月21日—12月10日)和落种后期(12月11日—12月30日);种子雨出现2个高峰(9月10日和12月20日),落种前期和落种后期其单位面积落种量分别占全年的42.4%和43.5%;不同落种阶段的种子雨密度和具生活力的种子数差异显著,但其他种子性状差异不显著。林分密度显著影响青钱柳饱满种子数和种子千粒质量,但未影响其他种子性状。青钱柳天然群落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均呈现为Ⅰ层(37.4粒/m2)>Ⅱ层(17.9粒/m2  相似文献   

20.
P D Moore 《Nature》2001,414(6862):406-4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