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天人关系而言,孟子主张以"诚"为纽带实现"天人合一";就人与万物关系而论,孟子提出"仁民爱物"之说,肯定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就生态保护策略而论,孟子主张"寡欲""养气""不违农时",要求人们克服贪欲,注重对本心的修养。此外,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要求人们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形成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宇宙意识。总之,孟子主张在尊重自然规律、节约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人"等概念,这关系到哲学认识论和本位价值论等根本问题.孔子从实用理性层面阐述了作为道德人格之情感规范的"仁"的表现特点与体用方式,把"人"作为达致"仁"的标准的类名或"己"的对象化实现方式,强调通过复礼来克己、达仁、成人;借助具体情景描述这些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3.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4.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继承了孔子的圣人观,认为圣人全知全能,凡人难以企及;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家继承了孟子的圣人观,认为圣凡之异在于能否"发明本心"。对圣人不同维度的认识,导致了两派在成圣方法与成圣体验上的差异:程朱一系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识完备是道德修炼的重要途径,追求"克己"意志;而陆王一系则强调"发明本心""立乎其大""易简功夫""致良知"等,强调"求乐"体验。整体看来,他们"成圣论"的核心都是道德教育,对当今教育依然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礼""乐"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之实现方式,在人与己的关系上,强调认识自我、磨炼自我、提升自我,注重个人行为的适度,追求完美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仁者爱人、礼之用、和而不同,主张孝悌友爱,睦邻礼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是仁德之人、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崇尚道德理性,强调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地和谐,师法自然。  相似文献   

10.
孔子及其思想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倍受世人推崇和瞩目,新加坡政府把孔子语录作为推行国民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基辛格根据、20世纪经济发展状况,推断ZI世纪将是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时代。西方一些学者则认为当今西方社会是原于巨人和伦理侏儒,而主张用孔子思想来挽救西方伦理道德方面的危机,到目前为止引起世界关注并求之用于治国育民的仅此一人。他们崇信孔子,实际是崇信孔子伟大思想及其崇高人格。本文就孔子论“仁”及其独特个性略述粗浅管见。《论语》载录孔子教育言行有300余款,其中有100多处论及“仁”。据孔子整体思想及…  相似文献   

11.
"礼乐"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提出来的。它承袭了周代的礼乐传统,但又被孔子赋予"依于仁,志于道"这一新的内涵。礼别异,乐合同,礼乐关乎人的性情,是孔子用以感化人心,践行仁德,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通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个人的审美生活之境,走向群体的审美生活之境。因此,孔子礼乐思想具有实践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时代,是动荡的社会,变革的时代,孔子"义利"观的实质在于强化"君子喻于义"之观念来推动全社会各阶层从修己开始,而趋于仁义礼智信,主要目的在于纠正那个礼崩乐坏、放于利而行的时弊;孟子之时,社会氛围是诸侯东面朝齐,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主张"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的精神在于"仁政",而"仁政"的核心则是爱民、利用、厚生。当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存在"之中,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但千万注意,"富国"之后不要让我们的国民因为市场经济的熏陶而成为金钱的俘虏。  相似文献   

14.
":敬德保民"实际上是统治者保有对百姓的统治。小民的生活艰辛,统治者必须尽心尽诚,关注和改善他们的生活。"小人"难保",小人"当中的妇女、儿童尤其"难保"。周代统治者在使"小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还重视对他们进行人性的培养,使他们自强自立,具备"仁"和行仁的能力,以逐步实现"大同"的理想。孔子重视"仁治",包含了对社会秩序、伦理规范的肯定和认可。当今社会亦应借鉴古代思想,重视礼法仁义,以安定社会,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5.
<论语·学而篇>的编排具有内在的逻辑.全篇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有四章,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时顺序进行编排的.春部讲"学",暗示孔学即"仁"学,并且指出了治仁学的基本方法;夏部讲"习",本着"礼"的要求,具体列举了"时习"之道;秋部讲"义",阐释了以什么原则对待孔子方为适当;冬部讲"智",启迪人们如何认知孔子.这种内在逻辑体现了编者遵从的是"与四时合其序"的中国哲学主张.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往往笼统地以孔孟为一体,然而细究一下可知,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仁且智",其理想人物应是周公;孟子的理想人格是"由仁义行",其最理想的人物应是舜。在理想人物从周孔到孔孟的转承中,孔孟理想人格呈现出推陈出新、互有交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从"复旦共识"到"北京指南",基于思政教育的专业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结合环保类专业特色,分析学生学情及思想特点,确定了"思政课程"改革、"课程思政"通识平台搭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3个方向,通过分析各类课程特点,提元素、凝亮点、融行业、培精神,凝炼出环保类专业"121"(一主两辅一特色)思政教学模式,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专业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与强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的艺术思想,以"绝缘说"和"同情说"为核心大体抗战以前取以道家艺术思想为底蕴的"绝缘说",在科学与艺术的对待关系中展开他对艺术诸问题的讨论;而在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则由"绝缘说"转向以儒家艺术思想为支持的"同情说",即以"同情心"与"仁"相贯通,以"同情心"为"仁"之具体展开,而将儒家"仁"的思想,落实到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学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人学体系。孔子的人学思想包括人的本质、人的建设、人的价值、人性与天命等方面。此外,孔子从"人群层次的分类"这个角度,对人的分类进行了归纳总结。孔子的人学思想主要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相似文献   

20.
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读孔得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恻隐之心,仁也。"(《孟子·告子上》)仁,当然不等于"恻隐之心",不过,一个人如果有了"恻隐之心",那就是"仁",或者说就有"仁爱之心"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