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樟子松的主要病害,樟子松枯梢病、红斑病和针锈病的病原菌、发生发展规律,并总结了防治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两种毛壳菌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防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角毛壳菌和球毛壳菌与立枯丝核菌等5种植物病原菌进行对峙试验,结果表明,球毛壳菌和角毛壳菌对几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球毛壳菌主要通过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抑制病原菌,角毛壳菌主要通过产生红色拮抗物质、竞争作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松沫蝉与松枯梢病的关系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表明,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辽宁单古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木死亡的直接原因,松沫蝉(Aphrophora flavipes)对松枯梢病的发生与危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防治松枯梢病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松沫蝉的防治。用50%甲胺磷原液或5倍液注干或涂干、500倍液喷雾等是防治松沫蝉幼龄若虫的适宜措施。采用“林敌”烟剂防治成虫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
松梢枯病防治新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杨酸和多效唑预处理可以减轻湿地松梢枯病的发生、水杨酸的效果尤佳。病原孢子萌发试验证明,多效唑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而水杨酸对病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因此认为水杨酸处理后是通过增强湿地松的抗性来抑制梢枯病的发生。经水杨酸和多效唑处理后,嫩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上升。SOD在湿地松抗梢枯病上可能起积极作用。较高浓度的水杨酸及阿斯匹林引起嫩梢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下降。说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杀虫与壳低聚糖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以壳聚糖及壳低聚糖为有效成分的天然农药 ,分别进行室内杀虫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鳞翅目和同翅目害虫均存在一定的杀虫活性。在相同浓度下,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高于棉铃虫;对不同蚜虫的杀虫活性,一般在60%~80%之间,最高可达99%。并用室内离体平皿法检验测定了以壳低聚糖为有效成分的药剂对17种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壳低聚糖对其中16种病原菌都有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提高作用增强。药剂对芦笋茎枯病原菌的最佳抑制率可达95.1%,对黄瓜枯萎病、水稻纹枯病及棉花枯萎病等重要植物病害的病原菌也可达80%以上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磐安地区发生叶枯症状的杭白菊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发现病原菌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致病性测定后显示该菌能引起杭白菊枯叶和叶边缘萎缩等症状,与田间观察到的症状一致,符合科赫氏法则,这是目前国内外首次报道的一种新病害。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角毛壳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利用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以pBT6质粒为载体,把苯并咪唑类抗性基因Benr转化到角毛壳菌原生质体中,转化率约为1.5×10-5.通过Southern印记杂交分析,证明得到的转化子是阳性转化子.转化子对植物病原菌立枯丝核菌、杨树叶枯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能在多菌灵质量浓度为60 μg/mL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其抗药性比野生角毛壳菌提高约100倍,并且抗药性能够稳定遗传.研究获得了具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药性的角毛壳菌转化子.  相似文献   

8.
樟子松枯死原因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生态环境学和现代森林病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枯死的难题,搞清了樟子松枯死的起因与机理.提出以营林措施为主的防治技术对策,为经营樟子松人工林、增强林分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依据.该项研究丰富了森林病理学内客,补充了松枯梢病的研究成果,为林间生产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栀子白纹羽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红栀子根部病害的调查、室内保湿培养、病原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红栀子黄叶、枯梢甚至于死亡等明显症状的主要病原菌为白纹羽病菌(Ruselliniu necutrix褐座坚壳菌)。病害在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的高温季节,5—8月蔓延很快,药剂防治试验以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倍、25%果病克星乳油800倍防治红栀子白纹羽根部病害90天后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77.6%和73.2%。  相似文献   

10.
王昕鸽 《科技信息》2010,(18):I0012-I0012,I0014
本文研究了壳寡糖和壳聚糖系列衍生物对血铅的去除,对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表明不同吸附剂对同一浓度血铅去除率为:交联香草醛壳聚糖(CTSV-G)〉香草醛壳聚糖(CTSV)〉羧甲基壳聚糖(CM-CTS)〉巯基化壳寡糖(O-CTS-SH)〉壳寡糖(O-CTS)〉香草醛壳寡糖(O-CTSV)〉壳聚糖(CTS)〉壳寡糖硫酸酯(O-CTSS)〉羧甲基壳寡糖(CM-O-CTS);比较了同一吸附剂对不同浓度血铅的去除率,结果表明在人体血铅浓度范围内,血铅浓度越大,吸附效果越好,为寻找对人体血铅具有吸附优势的保健品做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松枯梢病菌群体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枯梢病菌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原真菌。该菌从发现至今至少出现了22个其他的同义名,Sphaeropsis sapinea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南非和美国等对松枯梢病菌群体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的不同分离系在培养性状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将该病菌的美国分离系分为A型和B型两个类群,而南非认为根据这些差异尚不能将瑞分离系划分两类。新西兰、法国和中国等对此亦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松枯梢病菌RAPD分子水平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南非和智利的松枯梢病菌23个菌株进行RAPD分析。用12个引物共扩增出13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占96.3%。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国内外23个菌株可大致分为3个类群:来自智利的CWS41与所有菌株的遗传关系最远;来自中国的F2和J2次之;其他的国外菌株与国内菌株的遗传关系则较近。此次实验未将来自美国的B型菌株与其他菌株区分开。  相似文献   

14.
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土壤条件关系密切。砂质土和粘质土壤上生长的松树病害发生严重,而相同条件下壤土上生长的松树,病害发生要轻。土壤水分状况对病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相对长期土壤水分亏缺的土壤上生长的松树其病害明显严重。土壤厚度、肥力状况及疏松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相对要小些。20~30 cm层的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而水解氮、有效钾、土壤密度和土壤pH与病情指数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与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分胁迫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密切关系。笔者介绍了与水分胁迫有密切关系的农作物黑腐病、杨树溃疡病、松树枯梢病、柏树溃疡病、云杉溃疡病、栎树溃疡病、山茱萸溃疡病和松材线虫病等几种病害的流行情况及其这些病害严重发生与水分胁迫的关系与机理。  相似文献   

16.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24个松树枯梢病菌菌株的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特性、分生孢子表面纹饰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问的培养性状存在显著变异,国内17个菌株可分为两类,第1类菌丝平铺,第2类菌丝为绒絮状气生。国外7个菌株除上述两类,尚存在其他类型。光照和营养是影响产孢的两大重要因素,各菌株在全黑暗的PDA培养基上培养50d以后均产生厚垣孢子。各菌株在灭菌湿地松松针上的产孢量有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菌株类型无关。各菌株对供试3种松苗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菌株能无伤直接侵入一至多个松种。大多数菌株在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致病性等性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松材线虫病木中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苏南京和浙江舟山地区松材线虫病木标本,并进行分离培养,得到10多种真菌,其中Ophiostoma ips,Ophiostoma lignicola,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和Haplosporella minor出现的最多;在Ophiostomaspp.和Cephalosporium zonatum的培养皿中出现大量的线虫。在天牛的蛹室和虫道中有大量的长喙壳真菌存在,并与线虫的关系密切。实验证明Sphaeropsis salicicola,Dothiorella gre-garia、Haplosporella minor能引起严重的松木变色。  相似文献   

18.
松枯梢病菌的培养性状和致病力变异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从我国13个省(市)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收集的松枯梢病菌55个菌株在6种基质上进行性状培养的研究表明,我国松枯梢病菌在培养性状上存在明显的类群分化,模糊聚类分析将55个菌株2分为三个类群。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供试菌株对5种实生苗的致病力。结果显示,该病菌的致病力在各菌株、不同松种或不同接种方法间均差异显。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分化状况与其在培养性状上所表现出的差异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用于生产低聚木糖的木聚糖酶菌株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分别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毛壳属(Chaetomium)、黑曲霉属(Asperjgill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12个菌株的木聚糖酶活性,以蔗渣木聚糖为底物,分析不同菌株木聚糖酶水解产物中的糖类组成,考察木聚糖酶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毛壳属菌株所产木聚糖酶的水解产物中,低聚木糖的比例普遍高于其它类型菌株,其中球毛壳AS3.3601不仅木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而且酶系稳定性最好,水解液中木二糖、木三糖占总糖含量的76%以上。球毛壳AS3,3601的发酵液按最大剂量0.4ml/10g给小鼠灌胃,每天1次,连续7d,所有受试小鼠均无中毒反应,初步认为球毛壳AS3.3601对于口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