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松枯梢病菌群体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枯梢病菌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世界性病原真菌。该菌从发现至今至少出现了22个其他的同义名,Sphaeropsis sapinea现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南非和美国等对松枯梢病菌群体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的不同分离系在培养性状和致病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美国将该病菌的美国分离系分为A型和B型两个类群,而南非认为根据这些差异尚不能将瑞分离系划分两类。新西兰、法国和中国等对此亦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南北各地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55个菌株的研究表明,该病菌在自然情况下易产孢,人工培养需在荧光或黑光照射下产孢,在黑暗下不产孢,不同菌株对不同的光质处理其产孢反应存在差异,某些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强于其他菌株,某些菌株在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强,而在另一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弱,而有的菌株在两种光质下产孢能力均很强,供试菌株在PDA,Czapek,松针煎汁(红松,马尾松,湿地松)和玉米粉培养基上的生长,产孢能力以及在灭菌松针上的产孢量亦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S.sapinea群体在生殖生长适应性及其产孢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比较及致病力分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来源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差异及致病类型的分化,本研究对分离自6个寄主的8个大丽轮枝菌菌株通过PDA培养性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对4种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对8个菌株的营养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对8个菌株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培养性状结果表明:5个菌株形成菌核型菌落,3个菌株形成中间型菌落,且菌株之间的培养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结果显示:红花上的Vnu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都明显高于其它菌株,具有最强的繁殖力,而番茄上的Vtr菌株的产孢量最低,马铃薯上的S2菌株的孢子萌发率最低,表明各菌株具有不同的繁殖力。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表明:各菌株对不同种类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tr菌株对所有供试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最好,向日葵上的S1对4种碳源的利用最差,表明菌株之间具有不同的碳氮源需求。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表明:Vnu为1号小种,除Vtr之外其他菌株均为2号小种,并且只有鉴定为2号小种的菌株才可以进一步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所有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棉花引起黄萎病,马铃薯上的S2菌株和茄子上的S3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比棉花黄萎病菌V592强,其他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明显比V592菌株弱,且发病延迟,表明8个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24个松树枯梢病菌菌株的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特性、分生孢子表面纹饰及致病性等方面的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菌株问的培养性状存在显著变异,国内17个菌株可分为两类,第1类菌丝平铺,第2类菌丝为绒絮状气生。国外7个菌株除上述两类,尚存在其他类型。光照和营养是影响产孢的两大重要因素,各菌株在全黑暗的PDA培养基上培养50d以后均产生厚垣孢子。各菌株在灭菌湿地松松针上的产孢量有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菌株类型无关。各菌株对供试3种松苗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菌株能无伤直接侵入一至多个松种。大多数菌株在培养性状、离体生长速率、产孢量、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致病性等性状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玉米丝黑穗病菌培养性状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菌(Sporisorium reiliana)的培养性状有一定的分化。根据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性状的不同,23个菌株分为6类;根据病菌在PD培养液中颜色的不同,23个菌株可分为4类;根据病菌的致病力强弱,23个菌株分为7类;认为病菌致病性强弱与菌落颜色或发酵液颜色呈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着棉花的产量.从长江流域4个省即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采集300多个菌株,选择各省不同县市的67个菌株,对这67个供试菌株进行培养性状的鉴定、致病力的测定以及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67个供试菌株中,就致病力类型而言,强致病力类型、中等致病力类型和弱致病力类型分别占35.82%、43.28%和17.91%.就培养性状类型而言,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分别占38.81%、22.39%和38.81%.菌株的致病力和菌落培养类型均与地理位置没有相关性,但菌株的致病力与培养性状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强致病菌株大多数为菌核型,而弱致病菌株则以菌丝型为主.利用筛选出的15对RAPD引物对供试菌株DNA扩增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与菌株来源地无显著相关性,同时,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与菌株致病力和培养性状也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菌核病接种方法及新疆核盘菌致病力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新疆6种不同作物上的核盘菌作为供试菌株,对植株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筛选,同时测定了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在生物学特性、草酸的产生能力及致病力上的差异。结果显示:菌丝块贴接法和草酸浇灌法都能用于抗性植株的筛选,且草酸浇灌法可作为苗期鉴定抗病性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的致病力、生物学特性及草酸的产生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来自马铃薯的菌株致病力最弱,但所有菌株对供试的各向日葵品种致病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8.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致病性分化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东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Dickeyaparadisiaca的致病性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香蕉假茎离体接种法和幼苗盆栽接种法对分离自广东香蕉的13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析;利用16S-23SrDNA转录间隔区PCR(ITS-PCR)和细菌基因组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对供试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采用2种不同的接种方法,供试菌株致病力均可划分为强(++++)、较强(+++)和中等(++)3种致病型,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且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ITS-PCR扩增,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6个组群;而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通用引物BOX和J3进行Rep-PCR扩增,在遗传距离为0.52时,供试菌株可被划分为2个遗传相似组,其中组1为主要组群;在遗传距离为0.65时,供试菌株可被划分为4个遗传相似组,其中组3和组4为主要组群.结论:侵染广东香蕉的细菌性软腐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杨树溃疡病原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17个菌株在杨树上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在杨树上存在致病力分化的现象,但不同来源地的菌株之间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之间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病原致病力分化与地区分布和寄主来源无关。文章试用一种数值方法,对11种杨树感病性分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13个地区42个县(市)采集玉米小斑病样本,分离出113个单孢菌株,并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在云南省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且O小种菌株具有不同致病力,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强致病力菌株.此外,生理小种类型在不同海拔上分布存在差异,S小种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1.
松枯梢病菌RAPD分子水平遗传距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南非和智利的松枯梢病菌23个菌株进行RAPD分析。用12个引物共扩增出13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占96.3%。各菌株间的Nei相似系数UPGMA法聚类结果表明,国内外23个菌株可大致分为3个类群:来自智利的CWS41与所有菌株的遗传关系最远;来自中国的F2和J2次之;其他的国外菌株与国内菌株的遗传关系则较近。此次实验未将来自美国的B型菌株与其他菌株区分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太行山猕猴5根蹠骨的非测量形态特征进行描述.方法:对5根猕猴蹠骨的近侧端关节面的形态特征的比较.结果表明:5根蹠骨形态特征显著,通过近侧端关节面的形态比较,可以很容易将5根蹠骨区分.同样根据各个蹠骨近侧端关节面对称性和侧面之间的衔接,可以将每根蹠骨的的侧别区分;但是根据蹠骨形态特征无法区分性别.  相似文献   

14.
分别测量了300尾采自中国五个淡水湖(太湖、滇池、呼伦湖、兴凯湖和巢湖)秀丽白虾的10个形态学指标,运用三种多元统计方法对不同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太湖群体和滇池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而与兴凯湖群体、呼伦湖群体和巢湖群体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加.判别分析按雌、雄个体分别建立了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中雌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0%~93.5%(P1),87.5%~93.5%(P2),综合判别率为90.8%;雄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0.0%~90.3%(P1),77.1%~95.2%(P2),综合判别率为87.8%.五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须有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辨识.主成份分析构建的三个雌体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为75.97%,而三个雄体主成份的累积贡献率为73.63%,五个地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主要取决于全长、尾肢长、头胸甲宽、腹部长和腹部宽等5个形态学特征.提示秀丽白虾的形态变异与其生活的水体理化因子和底质不同密切相关,推测环境因子对白虾形态特征的选择作用,使其群体表型具有可塑性.此外,不当的引种和人工养殖对滇池群体种质混杂的不良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在选种过程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促生菌对燕麦初生苗盐分胁迫下的促生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日益盐渍化耕地的作物抗盐性,从盐生植物根际土中分离得到4株含ACC脱氨酶的植物促生菌(PGPR),并在限菌条件下考察其对燕麦初生苗盐分胁迫下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随盐分的升高,促生作用增大.在10 g/L NaCl盐分胁迫下,4菌株对燕麦初生苗均表现出显著的促生效应,但以假单胞菌属S1最显著,其根长、根鲜重和根干重比未接菌对照分别增加137.2%、138.1%和96.2%.4株PGPR的ACC脱氨酶活性与植物生长参数(根长、根鲜重、根干重和下胚轴长)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93).接种含ACC脱氨酶活性的PGPR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经济实用的盐渍化土壤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含ACC脱氨酶的根际促生细菌,以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氮源,从绞股蓝根际土壤中富集和分离ACC脱氨酶阳性细菌,利用α-丁酮酸测定法和CAS平板法分别检测其ACC脱氨酶活性和产嗜铁素能力,利用菌液培养接种法检测细菌的促生作用,最后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所筛选的菌株进行鉴定.经富集筛选法从绞股蓝根际土壤中分离出9株ACC脱氨酶阳性细菌,它们均具有不同程度的ACC脱氨酶活性,其中3株细菌能产生嗜铁素.促生试验结果表明,7株ACC脱氨酶活性细菌对水稻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作用,其中菌株JDG127的促生作用最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水稻幼苗的根长和根鲜重增长了约1.6倍.鉴定结果表明,9株细菌中1株属于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1株属于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1株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2株属于肠杆菌属(Enterobacter),4株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ACC脱氨酶相比,铁载体对根际细菌的促生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区别于常见的二分法,依据一定的原理,文化结构由浅入深可作五层分解;根据不同的标准,每层结构上都存在着一种形态;而每种形态就是一个子系统,具备独特的属性、特征、组织形式和功能。该原理在实践上对多门学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5种蟋蟀的RAPD研究初报(直翅目:蟋蟀总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RAPD技术对5种蟋蟀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10种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一种引S8可以对5个种扩增出稳定且相异的DNA图谱,每个种的DNA扩增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为:长颚斗蟋V.aspersus S8-1900,1510,1320,830,740,370;小斗蟋V.parvus S8-1900,1150,830,600,350;石首棺头蟋L.equestris S8-1900,960,560,多伊棺头蟋,L.doenitzi S8-1900,800;黄脸油葫芦T.emma S8-1490,1290,1180。结果表明,引物S8可用于5种蟋蟀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