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影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1994-2008年影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子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计算各因子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及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结果表明:农民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转移率和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子,耕地经营规模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文化程度的间接影响比较大,这对于制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对农业机械投入、物质消耗、劳动力投入、土地面积投入等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以1995~2004年的统计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农业机械投入与农业产出的关联度为0.383 9,并讨论了两者关联度较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测算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运用生产函数法定量计算农业机械化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采用Visual Basic(VB)编程对统计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再进行回归分析;以湖南省为实例,计算得到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模型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构成公式为基础,将函数分析法与价值理论相结合,通过数学推导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相关章节中关于劳动生产率、产出、要素投入以及生活水平等因素变化时,价值总量、单位产出价值量和劳动力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变动情况的论述的科学性,并进行了拓展,进一步分析了要素投入变化和生活水平变化时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5.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以Cobb-Douglas函数为基础,将对水稻产量起作用的种子、化肥、机(械)排(灌)电(力)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建立数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机排电投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化肥投入、种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上海郊区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普遍较高,扩大水稻的种植规模并不能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和农民纯收入,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得农民纯利润增加.  相似文献   

7.
地市现代农业评价是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环节,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评价地市现代化农业的关键.通过相关分析剔除反映信息重复的指标,利用变异系数筛选对地市现代农业评价影响最大的指标,构建了由农业投入程度、农业产出水平、农业经济结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等6个准则层,包含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等31个指标在内的地市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相关分析,计算了同一标准层内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找出了反映信息冗余的,即相关系数较大的指标集.在反映信息冗余的指标集中,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各指标的信息含量,挑选出同一类别中最大信息含量的指标,剔除其它指标.既保证了对地市现代农业评价影响最大的指标都在筛选后保留下来,还弥补了现有指标体系存在多个指标反映同一信息、信息冗余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值方法的承德市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能值理论和方法对承德市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结构和产出特征进行分析,计算了典型能值指标,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以对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承德市农业生态系统自然投入可更新能值流量的稳定性影响承德市农产品产量;人力输入在总能值投入中占比例较高,尚未摆脱传统农业模式.农作物产出中粮食产出能值比例较高,消费者对淀粉类粮食的需求仍然旺盛.承德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指标分析表明其生产效率和开发程度较低,每单位无偿环境资源的利用只相应投入了较少的购买能值,且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并探讨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农业生态效率,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1)2011-2019年,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出“N”型趋势,且地区间差异较大;(2)2019年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生产要素投入和碳排放产出均存在不同程度冗余;(3)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U”型趋势,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4)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受到规模化水平、机械化水平、受灾率、农民收入水平、环境规制水平与技术投资水平等多方面影响。结论 需从农业要素节约、高效投入,严格控制农业碳排放和加大农业技术投资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3方面对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提高和改进。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4个准则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指标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新疆2014年现代农业的发展程度,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其空间上的分异特征及自相关性。结果表明:(1)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应重点考虑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服务业增长率、平均每万人医生数、人均GDP等因素。(2)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以及"弧"型趋势的分异形态且由北向南递减。(3)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4个分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异格局,这种空间分布特征与南疆恶劣的自然条件有关系。(4)在空间上聚集程度依次为:农业产出农业投入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生产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累积分布函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系统地分析2015年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 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及不同类型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提炼出主导因素, 得到如下结果。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呈现“低值集聚、高值离散”的特征, 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同质集聚性。其中, 显著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皖北和苏北地区, 显著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和山东临海县域。综合考虑空间约束和粮食产量分布差异, 将黄淮海地区分为粮食高产区、中高产区、中低产区和低产区4个类型区。18个因子对黄淮海地区县域粮食产量的影响不一, 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型和非线性增强型。其中, 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属于社会经济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中高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区域人口、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 中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耕地面积和化肥施用量(折纯), 表现为地理环境及要素投入作用型; 低产区的主导因素为植被指数、耕地面积、第一产业增加值、化肥施用量(折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 表现为综合作用型。针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 提出不同的粮食增产增收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2003年下半年起,粮食价格一路上涨,其直接原因是粮食播种面积缩减、干旱、粮食的总产量下降等,导致粮食的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其深层次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农民弃农从工从商,大量粮田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减少了粮食用地,农产品生产结构不符合需求结构,导致了粮价上涨;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也是导致粮价不稳的深层次原因;耕地的快速减少是粮食安全和粮价稳定的重大隐患。  相似文献   

13.
通径分析在我国粮食生产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介绍通径分析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该原理对1978~2000年中国粮食生产的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剖析各因子对粮食生产的相关影响及其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是决定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导因子,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化肥投入和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间接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内蒙古西部农牧区被动式住宅室内热环境,降低采暖能耗。对具当地被动式住宅进行调研,选取了影响冬季采暖能耗的因素并进行了量化。采用能耗模拟分析软件DeST-h和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住宅朝向、南向窗墙比、北向窗墙比、透明围护结构材质、保温层厚度、非透明围护结构材质、附加阳光间进深等7个主要因素。通过对18种组合方案的分析,以采暖能耗为评价指标得出优选组合方式。最后建立了内蒙古西部农牧区被动式住宅采暖能耗预测模型,为农牧区被动式住宅设计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能提升农牧区被动式住宅的节能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计算光合生产潜力的基础上,采用逐级订正法,分别对西乡县平坝、丘陵、山区及全县平均状况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并依据历史产量资料。按照潜力利用率的增长趋势,对未来粮食产量作了长期预测,按照切合实际的消费水平,计算出未来各年的人口承载。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赵奇  范春丽  杨玉珍 《河南科学》2014,(12):2486-2490
选择了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等8个因子,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河南省周口、信阳、商丘、驻马店、南阳五地市2004—2012年粮食产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8个因子对这5个地市粮食产量影响排名差别较大,基于此,提出粮食增产稳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不佳,说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态欠佳;2) 农业生产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时间上表现为稳步提升,空间上,县域分异格局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于鄂中和鄂北岗地,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板块分异格局表现为咸宁板块〉孝荆板块〉襄随板块〉黄鄂黄板块〉宜荆板块;3) 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地形和土壤;人文因素则包括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能源产出及替代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劳动和资本之外的能源投入要素分解为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投入,建立了一个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并基于岭回归进行了分析,估计了各能源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替代弹性以及相对技术进步差异.结果表明:能源要素对经济产出的总体规模报酬递增;电力和石油的经济产出率高于煤炭,并可以有效替代煤炭;技术进步速度依次为煤炭、石油、电力和天然气,符合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但努力提高石油比重的特征;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能源的特性没有体现可能与其比重较低以及更多用于生活部门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河南省为例,首先选择代表性变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对“三化”发展与能源消费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情景下2015年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尤其是1996年以来河南省“三化”可以认为实现了协调发展;从长期来看,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动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农业化学化和机械化的影响是显著的;若“十二五”时期“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则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带3的目标就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