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遥感调查数据、历年统计数据及地图数据,建立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农业生态经济信息系统,并阐明了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应用领域,为进行区域生态经济开发调控提供了全面的信息、依据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表层(0~10 cm)和次表层(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格局及其环境驱动力,选择蒙辽平原、京北坝上、阴山北麓和宁陕黄土高原4个区域总计456个土壤样品(两个土层,57个样点,每个样点4个样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层与次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空间格局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地处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区农牧交错带的商都县为研究区,采用标桩法,在3个年度监测不同覆盖度牧草地土壤风蚀量,对比分析不同覆盖度牧草地年土壤风蚀量及其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牧草地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土壤年风蚀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覆盖度越大,土壤抗风蚀能力越强.冬春季降水量是影响土壤风蚀量的重要因素,降水量较多可有效减少土壤风蚀.近10余年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显著,土壤风蚀量减少.今后应加强草原建设,保护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围封禁牧、休牧、轮牧、改良牧草场、人工种草等措施,提高牧草地质量,增加其覆盖度;同时应限养牲畜,实现草畜平衡,促进当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壤侵蚀十分严重.降水是土壤水蚀的动力因素,降雨侵蚀力反映了降水因素对土壤水蚀的潜在作用能力.利用农牧交错带内及邻近市县共109个气象站的1971~1998年的逐日降水量,计算农牧交错带的降雨侵蚀力并分析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显示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近30年来农牧交错带多数地区的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即由降水引起土壤水蚀的潜在能力增加;降雨侵蚀力的年内季节分布十分集中,根据降雨侵蚀力的季节变化特征可将农牧交错带划分为4大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和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牧草生长的适宜度模型为依据,选取了9个生态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农牧交错带生态因子评定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农牧交错带进行空间计算,模拟出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表述.结果表明: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是沿胡焕庸所提出的人口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云南省的腾冲)走向的一条狭长地带,涉及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13个省(区)的234个县(市、旗),总面积813459.06 km2.  相似文献   

6.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均有大面积的分布,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分布、概念以及研究内容加以综合整理和总结,并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的领域及其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综述前人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的成因和过程,认为农牧交错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干湿波动对其形成和空间上的摆动有着深刻影响,人为因素尤其是农垦活动仅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起着加速现代农牧交错带分布格局的形成和促使农牧界线频繁摆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格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为出发点,基于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数据、道路、居民点等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加权叠加分析,得到北方农牧交错带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并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以优化生态网络结构.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低、较低、中、较高、高风险区的占比分别为0.07%,16.54%,64.32%,19.05%,0.02%;低、较低景观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东北段大部分区域、西北段局部区域;较高、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华北段和西北段部分.研究选取29个生态源地,构建51条生态廊道,识别出34个生态节点,形成"点-线-面"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格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强化生态源地的保护、加强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建设,以形成稳定的、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初步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基本规律;指出该区人类活动及其文献进程具有深刻的环境演化背景,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人地关系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工业革命以来的200 ̄300a内。  相似文献   

10.
农牧交错带载畜量可分为自然草场载畜量和农副产品载畜量,文章利用沽源县草原站调查数据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研,分别计算了沽源县自然草场载畜量和农副产品载畜量.依据各乡镇超载率,全县可分为西北严重超载区、中部一般超载区、东南部非超载区和闪电河超载区.通过计算分析草地生产潜力和农副产品载畜量潜力,表明沽源县目前实际采草量占可食草潜力的91.40%,近期内提高草地生产潜力难度较大,而应大力提高农副产品载畜量,挖掘作物秸秆的饲用价值,充分发挥农牧交错带农牧互补的优势,缓减草地压力.  相似文献   

11.
以我国北方传统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以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表征地表植被覆盖度,对土地利用数据和降水量、气温等气象数据两大类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1990—2010年该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相互转化,但占优势的仍是草地、耕地和林地,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研究期间,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植被覆盖度均有所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减少.植被覆盖度与年均降水量呈极显著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降水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与同期年均气温数据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1990—2010年农牧交错带气温变化属于升温趋势,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明显.研究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降水、气温气象数据两种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因子的影响由于受政策和人类活动的参与而正逐渐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气候条件中,气温升高对植被覆盖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降水量因子在径流量充沛地区影响作用较弱,但在水源缺乏,人类活动干预较少农牧交错带西北地区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介绍景观生态规划及北方农牧交错带的范围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阐述了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结合大同市景观生态规划,探讨了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景观资料搜集、景观适宜性分析、景观功能区划分、景观生态规划实施与调整等规划步骤,以期为大同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湖泊是具有多种要素和多种属性的自然综合体。利用湖泊沉积连续、分辨率高、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湖泊环境演化的历史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是国际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研究领域。目前,一个全球性湖泊环境时空对比研究的热潮已经兴起。 松嫩平原湖泊群地处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里既是环境演化的敏感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带。在构造背景上是一个长期沉降的构造盆地。该区湖泊泡沼密布,并有沙丘覆盖,环境结构独具特色,是研究环境变迁的理想场所。同时,松嫩平原湖泊群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东部地区,随着该区人口…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贫困人口集中区和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我国东、中培地区向西发展的必经地带,历年来对该地带的研究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体系,但仍存在较多的缺陷,鉴于农牧交错带独特而重要的生态作用,今后对农牧交错带的研究应引起理论界的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5.
近4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时空分异特征。方法采用定量方法,分析近40年气温、降水的年与季节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研究区气候类型与气候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通过对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的分析,得出研究区气候各因子及气候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①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包括7种气候类型,东、中、西部分别以中温带森林草原气候、暖温带大陆性森林草原气候和温带草原气候为主;②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温近40年有升高的趋势,冬季和夏季气温增加,春秋两季气温变化不大;③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秋季降水减少明显,冬季降水基本不变,夏季和春季降水波动较大;④研究区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区域和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北方农牧交错带一直是我国生态脆弱区,近二十年来,生态建设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为揭示该区人地关系复杂变化,为土地合理利用指明方向,选取县域尺度作典型案例研究.基于沽源县三期TM遥感数据,运用GIS空间处理技术和景观格局分形等主要指数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结果如下:(1)1988年至2008年间沽源县土...  相似文献   

17.
近300a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当时及现在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选取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张北县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地名志资料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阶段,通过运用ArcGIS软件中的重分类、重心分析等功能显示了这一地区村落在不同地形区内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了影响土地开发的主要因素,认为政策因素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形、海拔高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土地利用,而且持续性很强.这一个案研究既为以后研究农牧交错带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和方法,也为此后这一地区土地再次开发利用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论述了农牧交错带草原的特征、演变与现状 ,分析了造成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 ,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 ,走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之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阴山北麓春季土壤含盐量及其与电导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阴山北麓春季土壤野外采样的含盐量进行室内理化分析表明,土壤已接近或达到盐渍化水平.在所采集的土壤样品中,中度盐渍化土壤、轻度盐渍化土壤及非盐渍化土壤所占比重分别为7.7%、53.8%和38.5%.对土壤浸提液电导率的测定表明,土壤含盐量与电导率呈较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根据该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植树种草、井灌沟排、施用磷石膏、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等措施,以改良土壤.  相似文献   

20.
以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为例,选取该区典型的土地利用和覆被类型,其中包括自然草地、林地、退耕还灌草地、旱耕地等地块,分别采集土壤样品化验,并对土壤中氮、磷、钾和有机质等养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块的氮、磷和有机质含量存在明显差别.结合目前广泛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保护和土地合理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