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萨拉乌苏组是由法国人P.德日进和E.桑志华早年建立的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但在时代归属上一直存在分歧。通过萨拉乌苏河滴硝沟湾剖面地层层序划分和年代测定,结合黄土-古土壤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对比的萨拉乌苏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 ̄70ka,城川组风成沙形成于70 ̄10ka,湖沼相大沟湾组发育于9.7 ̄3.8ka和滴硝沟湾组形成于3.  相似文献   
2.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沙漠-黄土边界带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是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区域,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指出:全新沙漠-黄土边界带地层具有风成砂-古土壤-黄土沉积序列。其中在东北地区普遍发育3-4层古土壤,浑善达克和毛钨素沙漠南缘普遍发育4-5层古土壤,青海湖及共和盆地古土壤也在4层以上,表明全新世沙漠经历过多次活化扩大和固定缩小过程,受此影响沙漠-黄土边界带发生多次移动;而且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的变化具有同步性,反映全球变化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变化是沙漠-黄土边界带时空变迁的主要驱动因子,全新世后期人类活动对沙漠-黄土边界带的环境变化产生了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之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综述前人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及其形成原因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牧交错带的成因和过程,认为农牧交错带是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干湿波动对其形成和空间上的摆动有着深刻影响,人为因素尤其是农垦活动仅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起着加速现代农牧交错带分布格局的形成和促使农牧界线频繁摆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沙尘暴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沙尘暴是与风沙活动、土地沙漠化过程密切相关的一种发生在沙漠及其邻近地区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它是高速运行气流即大风与干燥裸露地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是干旱与沙漠化气候环境的产物。我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西北、华北和东北西部 ,尤以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广泛。它的发生、发展除与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外 ,人类大量开垦农田、放牧、樵采、过渡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以及进行各种工矿、交通建设等活动 ,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层 ,使表土裸露直接遭受风力侵蚀作用 ,既加速了沙漠化土地的扩展 ,也扩大了沙尘源 ,使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为增加。为此 ,本文分析了我国沙尘暴的空间分布范围、运移路径、形成原因和危害表现 ,并提出了防治沙尘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浑善达克沙地全新世气候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靳鹤龄  苏志珠  孙良英  孙忠  张洪  靳立亚 《科学通报》2004,49(15):1532-1536
浑善达克沙地地质资料研究结果表明, 全新世夏季风存在多次盛衰变化, 有6次强盛期和7次衰弱期, 受季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气候湿润度及地表植被发生相似的周期性变化. 其中夏季风强盛、冬季风衰弱、湿度相对较大和地表植被盖度增大的时期与全球变化的温暖事件对应; 夏季风衰弱、冬季风增强、湿度相对减小和地表植被盖度减小的时期与中低纬度地区干旱事件和北大西洋寒冷事件对应. 而夏季风强度变化存在1456和494年的变化周期, 其变化韵律与全新世全球性寒暖变化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荒漠化是困挠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山西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强调研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性,并对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治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白垩系沙丘岩的发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鄂尔多斯白垩系志丹群红色砂岩含有大量的砂丘岩,其沉积构造,粒度和砂粒微形成的风成特征显著,沙丘岩的时空分布和沉积特征表明可能存在一个面积巨大的古鄂尔多斯沙海,属持续炎热干旱的亚热带内陆信风沙漠,是中国白垩纪红色沙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由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承担的“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项目(QS041-C31—03),先后于2004年9月12—27日、2005年8月26—9月24日进行了两次综合科学考察,成功穿越整个沙漠。项目组成员从库姆塔格沙漠的地质地貌、沙漠起源与演化、沙丘形态及形成机理、古疏勒河水系变迁和库姆塔格沙漠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与资料收集。科考发现了多处极具研究价值的河湖相、湖积相连续地层剖面,共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50多份,地层、沙体取样2000多份,调查和测定数据10000多条。这些样品和数据的分析将对研究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沙漠运动及演化过程、古环境变化和古疏勒河水系变迁、青藏高原隆升对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演化与罗布泊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山西省2003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14hm^2,而人均生态承栽力仅为0.87hm^2,则人均生态赤字2.27hm^2,表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出昕水河流域的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为247 193人,表明已经超载;其次根据光合潜力的方法,推算出本区共可以承载486 385只羊单位,也明显超载;最后根据目前人类消费的用水定额,估算出每年总需水量约为4 375.6×104m3,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比,也出现超载现象.这些说明昕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容乐观,需要尽快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