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明显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在鲁迅早期的翻译作品中,归化策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他中后期的翻译作品大多采用异化,甚至是极端异化策略。通过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鲁迅翻译策略及翻译策略转变的深层次原因,论证鲁迅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是受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操控。  相似文献   

2.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解析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特色,以期对作为翻译家的鲁迅及其翻译思想做出全新的探寻和挖掘。研究发现,鲁迅所倡导的"直译"即异化翻译策略及其实践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广大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近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状况,探讨林纾、严复、鲁迅及林语堂基于中国近代文化状况的不同态度对他们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得出结论,翻译策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译者本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孙小云  张婕 《科技信息》2007,(15):136-136
本文主要从鲁迅的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翻译批评以及重译等方面分析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并指出该理论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面对国难,大批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试图改变时局,但均遭失败。清末民初,一批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支持下,纷纷远渡重洋或求学日本,学习西学来实现"文学救国"的梦想。周作人在留日早期和鲁迅合译了俄罗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文学作品,后来转向了日本文学和希腊神话作品的翻译。文章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将周作人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周作人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等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韩伟 《科技信息》2008,(3):120-121
翻译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即是"忠实",但是纵观中外翻译史,许多被奉为经典的译作并不符合该标准,而是参杂了译者的思想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思想即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隐形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意识形态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及由此造成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三方面探讨了这种虽隐形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影响翻译的层层面面,如影响译者对翻译文本的选择,影响译者所选用的翻译策略等。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五四”时期是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当时的内忧外患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感,使他们意识到文学也可以承载政治使命与科学启蒙职责。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在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上都明显地受到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小军  吴楠 《科技信息》2010,(2):185-185,188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翻译和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如翻译目的和宗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等,见解独到而深刻。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对鲁迅的翻译思想作深入发掘研究,对新世纪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赖海燕 《科技信息》2010,(19):279-280
鲁迅的翻译思想零散地见于他的著作或为别人的的跋序中,本文从其翻译阶段、翻译目的、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和文学翻译观几方面对鲁迅的翻译思想稍做整理。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原则来指导公示语翻译,在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1.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2.
人类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不例外。对同一作品的翻译,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目的,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又会根据各自的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运用目的论的观点,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翻译理论界普遍认为,翻译策略只有两个——美国人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和"异化"。研究发现,鲁迅1935年用"归化"二字描述自然流畅易懂的翻译,是"归化"翻译策略的首创者。60年之后,美国人韦鲁蒂用domest icat ion描述透明流畅易懂的翻译,中国人将domest icat ion翻译成"归化",并把"归化"翻译策略的专利转让给韦努蒂。鲁迅1935年在用"归化"二字描述自然流畅易懂的翻译的同时,提出"保存洋气"的翻译策略。60年之后,美国人韦努蒂提出forei gni zat i on翻译策略,中国人将意义为"洋化"的f or ei gni zat i on翻译成"异化",并将鲁迅的"保存洋气"掩盖在"异化"之下。真实情况是,鲁迅是"归化"和"保存洋气"两个翻译策略的首创者,"保存洋气"是一种独立于"异化"之外的翻译策略,韦努蒂只是foreignizat io("洋化",被误译成"异化")翻译策略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德国翻译理论家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在翻译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研究隐喻的翻译策略,旨在探讨译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对应的隐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翻译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即是“忠实”,但是纵观中外翻译史,许多被奉为经典的译作并不符合该标准,而是参杂了译者的思想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思想即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隐形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意识形态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及由此造成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三方面探讨了这种虽隐形但重要的影响;同时指出,这种影响并非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中,翻译的目的、语言上的差异及翻译者的个体性差异等都会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产生不同风格的译作。本文试图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有关人物塑造的动物隐喻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从翻译目的角度分析译者们是如何选择其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论及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较常用的翻译手段,翻译策略的选择可以直接体现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和思想,这恰可以体现出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严复和林纾是中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本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改革社会的目的来翻译国外作品,一方面彰显了翻译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把西方文化思想引入中国,成为中国翻译界的先驱。虽然他们翻译文本的角度和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但却有着"启发民智"的共同目的,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史上起到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0.
鲁迅“硬译”观点的提出曾在当时的译坛招来不少的异议,直至今天仍有不同的声音。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人们的文化心态入手,在对鲁迅的翻译语言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初步探讨鲁迅提出“硬译”的心路历程与其文化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鲁迅“硬译”的客观评价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