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安徽科技》2022,(1):54-55
十月 12日 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论坛在蚌埠市举行.由安徽省科技厅和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蚌埠市科技局、蚌埠国家高新区共同承办的"科技进步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主题论坛在安徽省蚌埠市古民居博览园隆重举行.论坛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六届年会的主题论坛之一,分为文化交流与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融合、全球性问题研究与开放科学及全球共享创新平台建设、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3个子议题,邀请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到会交流,深入探讨科技进步如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中国创立的高层次、非官方的国际文化论坛,是唯一一个在民政部注册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全国性社团组织.  相似文献   

2.
正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画两党关系发展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关系未来、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与马英九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尽管这是一次"不签订协议,不发表声明"的会面,消息一出,福建自贸区概念股强势领涨。而在去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交流、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擘画两党关系发展新前景,共同开创两岸  相似文献   

3.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权的归属问题,党史学界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一是共产党领导说,认为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关键的或主要的领导作用;二是国民党领导说,认为国民党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在抗战中居于领导地位;三是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说,认为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对抗战实行了政治、军事、组织上的共同领导;四是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说,认为中国的抗战在实际匕并个存在统一的领导,它是由国共两党分别领导进行的;五是领导权转移说,认为抗战的领导权有个转移过程,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掌握了领导权,而到战略相…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结束后,民主党派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方面势力,极为突出地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为了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和统一,实现自己的建国主张,他们奔走呼号,竭尽所能,就战后中国问题的解决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中间人的身份对国共两党冲突进行斡旋调解,直接参与国共双方的谈判斗争.战后,民主党派为什么能处于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全民族抗战。但是,由于参加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既未制定协商一致、共同遵守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固定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而是遇事协商。因此,正确处理国共关系,就成为巩固统一战线,实现民族抗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先后提出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亚洲新安全观等新概念,倡议亲诚惠容处理周边事务的新理念,推行好邻居、走亲戚、交朋友等新创举,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形成了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战略和新政策。习近平构画亚洲命运共同体,强调以软实力为支撑,为此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新理念,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观、价值观、义利观、近邻观与和平观,构成中国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要文化内涵。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特征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和马克思的国家观具有重大分歧,表现为对国家本质、国家职能、国家未来命运的不同认识.二人国家观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基础.波普尔的国家观在对马克思国家观的批判之外,也表现出对马克思一些观点的认同.他的国家观因此也呈现出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权力限制与国家干预、经济现实与政治幻想之间的矛盾.他们的国家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家与社会、国家和自由的关系、界定国家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的散文,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其强烈的文化意识,独特的文化感受和冷静的历史反思,瞩目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兴衰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作家通过反观历史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从中探索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历史命运,呈现出一种俯仰古今的浑厚凝重之气,表现出很强的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9.
中国周边学是一门研究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时代如何解决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学科,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和战略思维,其发展路径是从周边命运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周边地区是中国倡导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地区。命运共同体倡议始于中国周边地区。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概念,而且签署两国联合声明,开启了建设中俄命运共同体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国共两党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影响最大的党。两党的谈判在过去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在当前和今后,也是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有效途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同志为国共两党谈判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仅就其重要的三次作些整理,归纳和探讨,以纪念逝者,鼓舞生者。一、抗战前夕的国共谈判在历尽艰险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接受党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先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其中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建设服务型执政党的三大内涵是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这三大内涵不仅是完善党的建设的重要指针,还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的斗争便围绕两种命运的决战进行了一场极为严重、复杂的斗争。在这场惊心动魄、以弱胜强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永不熄灭的光辉。它们既是20世纪中国革命赢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毛泽东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对21世纪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该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其中,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塑造共同体建设中所蕴含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充分彰显了中国为解决世界共性问题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在坚持共同价值观上为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重构新的国际秩序观上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因子",衔"外来理念",化"传统理念,在实践层面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在深入思考和把握当代世界潮流、洞悉中国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非一夕之功能成,亦非一己之力能至。"这是习主席在向全球释放充满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号时所强调的。这也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全球其他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向全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  相似文献   

15.
李红  陈倩 《科技智囊》2021,(6):65-69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运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方案在全球抗疫中的作用,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首先梳理了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其次探究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科技合作与疫情防控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分析了中国疫情防控的有效举措,进而得出结论: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成效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和全球科技合作的开展,而中国在平台建设、机制整合及合作网络等领域的方案共享将有助于遏制全球疫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廉洁是做人之本,廉洁是修身之道,廉洁乃行事之旗.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党的荣辱命运,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新时期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要坚定不移的开展党风廉政,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意义重大.该文围绕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这一主题,结合当前形势,针对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与解决对策,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是20世纪的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国共两党是20世纪的中国政坛两大党,本文拟从革命领袖、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三方面重点考察辛亥革命与国共两党关系的渊源,由此透视辛亥革命在20世纪中国巨变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袤的乡村社会典型的组织结构是以传统权威为特征的宗族秩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社会呈现出与之截然不同的权威与秩序结构,两对矛盾此消彼长.在现代社会秩序同化宗族秩序的流程中,中间组织的功能性缺失导致了这一差异的结构性断裂,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危机由此产生,建立健全中间组织,整合新的社会秩序,修复断裂的链条是中国社会稳定前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研究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不容忽视的是对美国中国通命运和作用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初,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的命运也有了改变。中国通在肯尼迪时期开始回到美国国务院任职;学术界的中国通也通过在约翰逊时期的“富布赖特听证会”作证、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出版中国问题研究的专著等不同方式,教育公众和政要、影响舆论和新闻界,最终促使美国政府改变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北京冬奥精神的形成过程和时代价值.首先,体育赛事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呈现出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北京冬奥会正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举办.北京冬奥精神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从战略维度、战术维度和作业维度三个层面对世界和平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其次,北京冬奥精神传承于中国体育百年奋斗历程的精神谱系,从不同社会阶段中汲取体育救国、体育兴国、体育报国和体育强国的精神养分,并根据时代局势进一步发展其精神要义;第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审视北京冬奥精神的时代价值,冬奥精神中胸怀天下的“大局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的理论建构和丰富,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的方法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道路的指导方针,共创未来的共同体追求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而不同”的思想,有着未来世界的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