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含Cu量Mo-Cu合金的液相烧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液相烧结Mo、Cu混合粉压坯的方法制取合金,分析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及组织。借助TEM,SEM组织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成分(EDXA)分析表明:Mo-Cu合金的烧结由于Mo的溶解-析出,Mo晶粒表面有Mo、Cu不同比例含量的过渡层,该层中组织均匀细小。在润湿角为0°附近温度烧结合金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机械活化Mo—Cu粉末的烧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Mo-Cu粉末,经机械活化处理后的组织、形态与液相烧结性能、合金组织的关系。实现结果表明:一定时间活化处理,Mo-Cu粉末形成机械合金化初期的层状组织、其压坯可在较低温度液相烧结,合金相对密度大于99%,组织细小、均匀。  相似文献   

3.
机械活化Mo-Cu粉末的烧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Mo-Cu粉末,经机械活化处理后的组织、形态与液相烧结性能、合金组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时间活化处理,Mo-Cu粉末形成机械合金化初期的层状组织,其压坯可在较低温度液相烧结,合金相对密度大于99%,组织细小、均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SEM显微组织观察及烧结过程模型研究了Fe-Cu-C-MnS烧结钢显微组织形式与实际工艺过程的关系,认为Fe-Cu-C-MnS烧结钢中MnS的分布与MnS添加方式密切相关,采用混合添加MnS时,MnS通常分布在铁颗粒烧结颈附近,而采用预合金添加MnS时,MnS则分布于铁颗粒内。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混合法及预合金法添加MnS的Fe-Cu-C-MnS烧结钢中MnS分布特点和钢的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发现:采用混合法添加MnS时,存在于铁颗粒间的MnS将影响铁颗粒间的烧结,降低了铁颗粒间连接强度,降低了烧结钢的力学性能;而采用预合金法添加MnS时,MnS均匀分布于烧结体内部,对铁颗粒间烧结影响很小,故不影响Fe-Cu-C-MnS烧结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MnS添加方式对Fe—Cu—C—MnS烧结钢力学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了混合法及预合金法添加MnS的Fe-Cu-C-MnS烧结钢中的MnS分布特点和钢的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发现:采用混合法添加MnS时,存在于铁颗粒间的MnS将影响铁颗粒间的烧结。降低了铁颗粒间连接强度,降低了烧结钢的力学性能;而采用预合金法添 加MnS时,MnS均匀分布于烧结体内部,对铁颗粒间烧结影响很淡,主不影响Fe-Cu-C-MnS烧结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SEM显微组织观察及烧结过程模型研究了Fe─Cu─C─MnS烧结钢显微组织形成与实际工艺过程的关系,认为Fe─Cu─C─MnS烧结钢中MnS的分布与MnS添加方式密切相关:采用混合法添加MnS时,MnS通常分布在铁颗粒烧结颈附近,而采用预合金法添加MnS时,MnS则分布于铁颗粒内。  相似文献   

8.
用Mo部分替代Fe-Cu-Nb-Si-B合金中的Nb而制备的Fe73Cu1Nb1.5Mo2Si12.5B10非晶合金,在500-62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等温退火处理。对退火后样品进行了磁性、微结构及物相研究,表明在530℃左右退火后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当退火温度大于600℃时,有Mo2FeB2及其它化合物析出从而使合金软磁性恶化。Mo与Nb一样有抑制晶粒生长,细化晶粒之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Mo部分替代Fe-Cu-Nb-Si-B合金中的Nb而制备的Fe(73)Cu1Nb(1.5)Mo2Si(12.5)B(10)非晶合金,在500—62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了等温退火处理.对退火后样品进行了磁性、微结构及物相研究,表明在530℃左右退火后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当退火温度大于600℃时,有Mo2FeB2及其它化合物析出从而使合金软磁性恶化.Mo与Nb一样有抑制晶粒生长,细化晶粒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化学法制备了Co-B、Co-Cu-B及Co-Ni-B非晶态合金,电子衍射表明合金为非晶,透射电镜证实合金是粒径约20nm的球状颗粒。以示差量热法及X衍射分析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晶化激活能及晶化行为。结果表明:激活能数据能从能量角度解释Co-B热稳定性高于Co-Cu(Ni)-B;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是随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热扩散法是制取部分合金化Cu-Sn粉末的途径之一,作者研究了扩散温度对Cu-Sn粉末压制与烧结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Sn粉末的压实性及烧结胀大现象,都随着扩散温度的提高而降低,Cu粉颗粒越粗,获得具有相同烧结性能的Cu-Sn粉末的扩散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用化学法制备了Co-B、Co-Cu-B及Co-Ni-B非晶态合金。电子衍射表明合金为非晶,透射电镜证实合金是粒径约20nm的球状颗粒。以示差量热法及X衍射分析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晶化激活能及晶化行为。结果表明:激活能数据能从能量角度解释Co-B热稳定性高于Co-Cu(Ni)-B;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是随处理温度升高而逐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用碳化烧结法制取非均匀结构硬质合金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烧结工艺可制得非均匀结构WC-Co硬质合金,配C量以6.0%~6.1%(质量分数)较好,最佳烧结温度为1420~1450℃,WC-10%Co(质量分数)合金的抗弯强度σbb可达2600~2900MPa,密度ρ为14.4~14.6g/cm3,硬度HRA为88.2~89.9.此外,还可以获得WC<lμm的合金。  相似文献   

14.
热-力循环对热处理硬质合金钴相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leeble-1500动态应力应变/热模拟试验机对WC-20%Co(质量分数)热处理硬质合金进行热-力循环实验,借助XRD技术分析计算了合金中钴粘结相的相组成,并在SEM下观察了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合金经热-力循环后,钴相中面心β-Co含量降低,密排六方a-Co含量相应升高;热处理合金钴相中面心钻相对体积百分含量下降的程度低于常规烧结合金。热处理硬质合金制品使用寿命的提高与合金中钴相相结构动态变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烧结温度和时间对Fe-3.1Mn-1.2Si-0.4C烧结刚性能与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烧结温度和延长烧结时间都能改善Fe-3.1Mn-1.2Si-0.4C烧结钢的机械性能;并使烧结试样由膨胀逐渐向收缩过渡,Fe-3.1Mn-1.2Si-0.4C烧结网在1100℃以上烧结时,由于有液相的出现,合金化过程可以被大大地提高,在烧结过程中,只有那些较小的硅锰母合金颗粒才能全部熔化,而那些尺  相似文献   

16.
采用50Mn-50Cu母合金粉末作添加剂及复压-热处理工艺制取Fe-1Mn-1Cu-(0.3~0.5)C烧结低合金钢.研究了实现固-液合金化的工艺条件及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在1050℃烧结30min,或在1100℃烧结20min,均可通过固-液合金化方式,实现Mn,Cu两合金元素快速溶入Fe基体中.经复压-热处理后试样的性能可达到:密度ρ=7.31~7.54g/cm3;抗拉强度σb=864~968MPa;冲击韧性αK=17.7~34.8J/cm2.  相似文献   

17.
超细晶粒WC—Co硬质合金的收缩与晶粒长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复合烧结工艺(真空烧结+热等静压烧结)制备超细晶粒WC-Co硬质合金,研究了烧结过程中的超细合金的收缩及晶粒长大行为。结果表明,在常规的固相烧结阶段,局部微区内的液相烧结使超细晶粒WC-Co硬质合金的收缩及晶粒长大行为不同于普通晶粒硬质合金。在此阶段,WC晶粒出现较严重的早期晶粒长大现象,导致合金的收缩占总体收缩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含硅锰母合金烧结钢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Fe-6.5%SM-0.4%C合金,在1200℃,分别保温不同时间的烧结过程,分析了烧结水淬试样的金相组织及合金元素Mn的吸收电子像,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时间的延长,Mn元素有良好的扩散均匀性,烧结过程可大致分为固-固两相、固-液两相、瞬时液相和固相烧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Si,Cu,Mo对奥-贝球铁残余奥氏体含量、冲击韧性以及断裂方式的作用,发现不同元素存在着明确而各不相同的影响规律,含Si量(2.7~3.0)%,Cu合金化程度较大;Mo合金化程度较小时,残余奥氏体量和冲击韧性较高,球铁呈韧性断裂。含Mo量较高时合金倾向于沿晶断裂,最后,结合等温淬火参数,本文给出了冲击韧性和抗拉强度的逐步回归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在铸铁短纤维中加入铜元素的方法.研究了合金元素Cu对铸铁短纤维烧结体致密度、显微组织、相组成和性能的影响.铜元素的加入,在一定的铜含量区间内可引起铸铁短纤维烧结体发生膨胀.但与Fe—Cu粉末压坯相比.其膨胀量和产生最大膨胀的Cu含量均减小.铸铁短纤维发生异常膨胀的机制是富铜液相向γ中的体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