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PHOTO摄影测量解析系统,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建立大型沉井数值化摄影测量、位移计算、二维及三维沉井工况图、测量信息多用户共享等一体化实用微机摄影测量解析系统.实现Windows95界面上的沉井位移动态过程的测量、动画状态图形显示及量测信息的多部门、多终端共享.从而提高沉井监测的内外业处理的效率及施工管理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沉井施工在国内的应用,结合火电厂输煤系统转运站的结构特点,探讨了沉井施工工序、沉井的测量及纠偏、沉井封底操作以及沉井施工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郭伟  蔡旺  任宇晓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2):9598-9604
顶管施工广泛应用于市政工程的隧道开挖作业,但该方法对周围构筑物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针对天津市某地下电缆隧道穿越高架桥桩基的实际工程案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关于穿越高架桥桩基的沉井和顶管施工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沉井和顶管施工过程中附近土体的扰动情况以及高架桥桩基的变形、受力等情况。结果表明,沉井和顶管施工都会对周围桩基础的应力和变形产生一定影响。在外径12.8米的沉井施工时,施工引起的土体卸载会使得沉井周围土体产生较大的隆起,最大回弹量为164 mm左右,三个方向(水平X方向、Y方向和竖向Z方向)的最大变形均出现在沉井上部土体周围,该沉井施工过程对距其30米处的高架桥桩基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桩体在X方向(指向沉井方向)上受到的影响较大,桩体顶部产生背离沉井的水平位移,下部则逐渐过渡到趋近沉井的水平位移,最大X方向水平位移量约为1.6 mm,对Y方向(垂直于顶管方向)的水平位移影响较小。在外径3.6米的顶管施工过程中,土体在卸载后会出现变形,最大位移为170 mm,变形出现在位于顶管底部的扰动土体。在X方向上,四个桩基均表现为桩顶部远离沉井、桩底靠近沉井的趋势。在Y方向上,桩身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隧道开挖深度处,位移方向为远离顶管,影响范围为顶管隧道施工处上下15 m。  相似文献   

4.
结合江阴滨江地区软土、高地下水位的特殊情况,以某钢厂料坑设备基础沉井工程为实例,阐述了沉井下沉前的施工准备、制作过程中刃脚支设、井壁制作等细节问题,并对沉井下沉中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沉井在下沉中标高测量的控制,沉井封底、沉井在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为此类工艺在类似地区的使用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以即将开工的某大桥南锚碇沉井为研究对象,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应力、位移模拟分析,为该沉井的设计提供参考.将模拟结果与南京长江四桥北锚碇沉井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模拟结果表明:该沉井施工运营阶段最大竖向位移为35.66cm,最大水平位移为25.28cm,整个沉井在填充内腔、浇筑顶板和锚碇过程中会出现明显倾斜,应对沉井后部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整个沉井除混凝土最大主拉应力已超过C30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之外,其余应力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测量小剂量离子注入样品均匀性的新方法——多探针C-V法.研制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此方法基于以下2个新颖的思想:1)采用多根探针测量,由微机通过开关矩阵进行控制,自动轮流切换,大大提高了速度、效率和可靠性.2)采用深浅不同的彩色地图(MAP)来表示大硅片上各测量点的注入剂量,从而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离子注入的均匀性,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通过对双注入MOS样品上的8×8测试点阵列进行的测量分析证明:此系统及此新方法可用于离子注入工艺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国家基点建立基准,利用激光发散角小、能量集中的特点,应用激光位敏传感器分别测量了坝段之间的相对位移和转角,采用基点逐步传递法,通过高精度激光电子倾角测量系统,实现了大型拱坝的水平位移、垂直沉降、切向位移、倾斜等六维参数的自动化监测.同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和中值滤波技术,消除了测量过程中振动等因素的干扰,使得系统测量精度达到了0.2mm.该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为大坝安全监测的多级化管理提供了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伟 《科技资讯》2014,12(20):57-57
对于大部分工程而言,在其施工过程之中,垂直位移是相当重要的监测项目.由于异常垂直位移往往是工程事故的前兆,所以,对于某些重要建筑设施的垂直沉降测量须具有高精度、实时性的特性.自动化监测系统由于其优越的特性必然将引入工程监测工作中,成为工程监测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测量原理,通过工程监测中应用实例,充分体现了静力水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优越性,并且总结了其在工程中的运用经验.  相似文献   

9.
沉井施工在地铁、市政管线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在一些软土地质的施工环境下。沉井体型庞大,制作困难,下沉控制要求高,控制难度大。本文以曹妃甸工业区跨纳潮河综合管廊南岸沉井施工为背井,分别对沉井的制作、不排水下沉、施工监测、纠偏等关键工序和工艺进行探讨和工程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探讨的工艺合理、可行,为今后同类地质条件和同类沉井的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沉井下沉的过程就是不断纠偏的过程,随着施工过程的推进,此偏移也随之消减,此外由于沉井施工的复杂性,容易导致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本文就沉井施工中的纠偏及其它常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畸变补偿在光电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补偿方法对光学系统本身的畸变进行校正补偿.  在畸变校正原理的基础上, 利用畸变校正装置对光电测量系统进行畸变校正,  并进行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该校正方法可减小因光学系统畸变导致的测量误差, 通过三次拟合方程补偿后, 在全视场范围内, 系统的测量精度为0.244个像元.  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木材入水沉深的主要测试设备及模型设计与制作。论述了图象传感器的标定方法及相关参数的确定。阐明了木材运行速度监控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图象系统的测量原理。最后对木材入水最大沉深进行回归数据处理,得出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13.
广义动态测量精度模型及不确定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采用数学方法逼近动态测量系统传输特性的传统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基于全面考虑动态测量系统各误差因素的影响,提出包含所有误差对动态系统精度影响的广义动态测量精度模型的理论与建模方法,并给出了典型动态测量系统的精度模型及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水力发电机组承重机架垂直弹性变形测试仪(HDAI)的研制在于对水力发电机组承重机架的动态变形和使用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和诊断.结合水力发电机组的特征,HDAI采取了上位机和下位机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实现了变时基、变频率、多种采集方式、多通道、多种滤波等方式,可以应用在不同类型的机组和工况.同时给出了测试仪在大峡电站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结果.这一测试过程和方法不仅可以进行机组承重机架静态弹性变形的测试,也可以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5.
边坡变形监测是滑坡灾害防治和预警的重要手段,基于图像分析的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凭借全场、非接触的优势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在长期野外监测应用中,环境光照变化对边坡图像的灰度一致性产生很大影响,导致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受到严重制约,甚至出现测量失败的情况.从环境光照的物理过程出发,深入分析光照变化特征及其对图像灰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梯度方向特征的图像匹配方法,从而使其具备了抗环境光照影响的能力.室内边坡缩比模型实验和真实野外边坡观测实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环境光照影响,提升变形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研究为边坡变形摄像监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对该方法的实用性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列举目前厂房沉降测量成果图绘制方法,指出其不足.进而提出一种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参数化绘制厂房沉降测量成果图的方法.结果表明新方法绘制厂房沉降曲线既美观又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可视化滩涂资源遥感监测系统有利于科学监测和保护滩涂资源.针对目前的滩涂资源遥感监测系统存在空间和属性信息关联不足、系统复用性和可扩展性不高等问题,本文结合滩涂资源的可视化展示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在GIS实体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GML的映射设计思想和面向对象的设计原则,实现了GIS对象及属性的动态管理;在图层管理方面,提出了基于MapObject组件的GIS实体展现,实现了多种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转换;在系统设计方面,采用插件技术,实现了系统功能的封装和复用.系统较好地实现了对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可视化展示,对于海洋滩涂资源的保护和服务海洋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沉桩过程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空间圆孔扩张理论出发,提出了超静孔隙水压力随径向和深度方向变化的分布公式;并结合弹塑区连续理论,给出了沿深度线性增加,沿径向对数衰减的简化计算公式。同时考虑到沉桩速率对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结合圆孔扩张理论,推导获得沉桩时产生的孔隙水压力与沉桩速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abaqus有限元对沉桩过程土体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进行数值分析,对工程中静压桩施工的控制,合理安排沉桩流程、沉桩速率,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海上稠油油田的适度出砂开采技术需要一种有效的实时出砂监测系统用以监测出砂信号,目前使用的出砂声测法和ER法都存在不同的问题。声测法目前主要用于气井和稀油油井出砂检测中,而ER法则存在寿命短、监测延迟等问题。因此,提出了可以利用流体中的砂粒撞击管壁产生的振动信号作为出砂监测的新思路。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在实验室内建立了一套用于模拟油井出砂的实验装置,系统中主要采用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接受砂粒撞击的振动信号,后期采用滤波、放大等动态信号的处理方法来处理;实验中利用高粘度的齿轮油模拟稠油流体,用柱塞泵、加热搅拌器来实现油井生产的出砂状况。实验采用60目砂样石英砂粒,室温下粘度为130mPa·s的稠油,实验过程中温度从室温逐渐增加,每5℃一个点,到70℃,含砂量从无砂加到0.8%,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搅拌保持砂粒在流体中的悬浮和均匀。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功率谱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将振动信号用于出砂监测有效性很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桥梁监测方法存在测点数量有限的问题,提出一种通过摄影测量手段获取桥梁全息几何形态信息的方法,以进行对全桥任意点变形监测。首先采用形态图像数据采集系统获取试验梁具有重复区域连续照片,然后基于改进后SIFT算法对连续图片进行拼接可得试验梁全息图片,进而获取试验梁全息几何形态,最后基于全息形态位移信息追踪算法提取试验梁各工况下的全息变形曲线。通过与传统位移计测量结果和基于SIFT算法拼接而得位移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基于改进后SIFT算法实现的拼接图像包含信息丰富,可为大尺度结构大视场应用情况下全息几何形态监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