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通识教育的教学逐步深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以学生为本,针对大学生成才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设计;同时,师生共建了学习型博客作为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探索出一种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新模式.促进了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很多高校都在低年级开设了通识教育的课程,然而围绕追星,时尚是否属于通识的教育却一直都有不同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追星情况的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明星,追求时尚,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3.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的通识教育称之为“新”通识教育,并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变革和创新。该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构想期(1993-1996)、实施与评估期(1996-1998)、新生聚合( cluster)项目(1998-2002)、辐射期(2002至今),并确立了新的课程方案。UCLA 为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研讨课( Fiat Lux)、新生聚合课程,以及单学季课程。UCLA“新”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把握了其核心价值和理念,又体现了通识课程研究的校本特色。这可为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111-116
传统教育模式下,课程仍然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是教育的基础性要素。对于通识教育而言,通识教育课程则直接关乎通识教育的基本质量,影响着通识教育目标的达成。本文梳理了通识教育课程理念和分类,总结了高校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已取得的成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5.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是新时期引领和指导法学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方针,卓越法律人才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必需的法律职业道德。通识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专业学生的公共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价值与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通专教育的关系,抓好专业的顶层设计,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配备良好的师资,同时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教育目标,为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从通识课程设置的理念、体系、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近年来加强了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力度,教育界逐渐提高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广大的研究学者也对通识教育作了深层次的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文讲解了我国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再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教育信息化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下,全国高校尔雅通识教育发展如火如荼.西北师范大学自2014年引进尔雅网络通识教育课程以来,此平台课程已基本覆盖全校同学的公共选修课程,这对通识教育的开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此平台的运用维护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为了解高校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推广情况,本论述以西北师范大学尔雅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数据研究分析找出本校学生在尔雅通识教育平台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促进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尔雅通识教育发展的针对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哲 《创新科技》2016,(2):42-44
本文首先提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对通识教育的呼唤,并着重介绍了它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如何进行公共外语课程建设和后续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雪平 《科技信息》2010,(5):127-128
中美两国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对各自的大学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上两国也形成了各自的特点.通过对两国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总结出中美两国在通识教育课程上的差异并提出了中国通识教育课程有待改革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郭丽芳 《科技信息》2012,(32):441-442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回归,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对高等教育质量更高需求的必然途径,其目的是“培育具有文明素养、科学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公民”。高校教师是通识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实践者,应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承担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责任,为推动通识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的内涵及通识教育实践的分析,对高校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及如何通过与学生的主体互动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两课教学界,有一种未加反思的观点认为,“两课教学”是意识形态教育,而通识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两者是不相’干的。然而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通识教育贯穿着意识形态性,而“两课教学”也具有通识教育性,“两课教学”与通识教育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融。由此,我们就可以在“两课教学”中引入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实现两课教学的目的和意图。基于这样的认识,不仅“两课教学”的教材编写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有了思路,“两课教学”运行的外部生态,也可以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3.
发挥图书馆资源优势,创建通识教育基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应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更新思路,开辟更多途径,在高校图书馆更好的开展通识教育,提高大学通识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效保障。对南京大学通识教育学情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1)通识课程学习情境下的学生学习行为类型可分为强自我沉默型、强利他沉默型、强习惯沉默型和主动开放型4类,其中,课堂沉默型和主动开放型的比例接近于7∶3;(2)卡方检验表明,通识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类型与性别无显著差异,在学科和学习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3)利他性沉默倾向对深层学习具有积极影响,习惯性沉默倾向则不利于学生的深层学习,自我性沉默倾向在两种学习方法上同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大班背景下的通识课程改革应该着力改善通识课堂师生互动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通识课程的价值,正确看待课堂沉默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玲玉 《科技信息》2013,(10):24-24
本文通过解读通识教育内涵,指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只从课程层面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仍然保留了严重的工具化倾向,并未彰显其课程应具备的人文性;提出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人文性的核心在于文化价值观教育,试图探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的有机构建。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民族院校教育任重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相对于普通高校,民族类院校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生源特征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力图提高各生源地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和其专业学习进行良性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积淀人文精神,陶冶道德情操,近年来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院校大力推行.本文分析了在通识教育系统下美术课程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原则与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几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通识教育体系下美术课程教学效果的若干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学本科教学改革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通识教育的系统化、完善化与规范化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将人类学纳入大学通识教育中,可以令通识教育系统、规范,具备学理性的深层思考,更可以将人类学作为“高峰课程”,对其他学科与课程加以整合完善,达到理论与实践、自然科学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慕课背景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有助于新时代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本文构建了生态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系,并从课程资源、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4个方面探讨慕课背景下的生态学通识课程改革与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谈通识教育     
谢庸 《凉山大学学报》1999,1(1):59-59,69
学生普通知识十分薄弱的现状,已引起“通才教学”与“专人教学”之争,而一些通识课程流于形式的症结主要在于师资和教法问题,各学科相依相存,学问的金字塔其高度与基底广度成正比,因而通识教育十分重要,主张要有严谨的规划,认真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