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2.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名利场》全景展示了一幅英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揭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体现出人性的扭曲与挣扎.文章从萨克雷的人生经历和阶级立场出发,探究萨克雷的阶级局限性产生根源,结合小说《名利场》中蓓基.夏泼的生活经历,分析萨克雷矛盾的阶级道德观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从而完成对萨克雷阶级道德观的深入探究与解读.  相似文献   

3.
何迪 《科技信息》2010,(34):194-194
《Vanity Fair》是英国文库中的瑰宝,作者萨克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19世纪英国物欲横流的社会画卷。这篇小说笔调暗含讥讽却又不乏幽默风趣,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可读性上讲都可谓佳作一篇。伍光健先生将此文译作《浮华世界》,以其简洁明快的译笔把这篇外文读物带给中国读者(有时又将中国读者带去萨克雷的《Vanity Fair》。)此文将伍光健先生翻译的《Vanity Fair》的序言部分《Before the Curtain》与原文做对比阅读,并记录下一些不成熟的"比"后感。  相似文献   

4.
代增真 《科技资讯》2014,(30):229-230
《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小说家威·梅·萨克雷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富幽默的天赋和善于讽刺的才能,"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马克思",反映了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小说妙趣横生,发人深省。文章立足于解读杨必译著《名利场》,提出文学翻译在不能脱离科学性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它的艺术性的观点。并从翻译过程中意义转换的科学性、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文学翻译的艺术化再现等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涂敏  涂鸿 《科技信息》2009,(13):196-196,221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翻译时文学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和焦点,因为人名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霍桑的短篇小说Young Goodman Brown中的人名的寓意更是复杂,对译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该小说的六个中文译本中人名翻译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的丢失,这是人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彭婷婷 《科技信息》2009,(24):106-106
《名利场》出自于英国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萨克雷之手,其片段“开幕以前的几句话”描写的是一个舞台的领班在开幕前的开场白,它在国内有不同的译本。本文作者选取杨必、李明、贾文浩以及贾文渊的译文,从文章的选词,语言的形式和生动性等方面对这三篇译文进行对比和评析。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和翻译英美小说,诗歌,戏剧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英美人名的中文翻译问题。本文就此问题从英美人名的构成出发,探讨他们家姓的特征,阐述其构成和译法等方面的一些有关知识。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亨利·菲尔丁在英国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小说结构方面对后世小说家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本对菲尔丁的代表作《汤姆·琼斯》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把它与以前的名作家之作品进行对比,说明了菲尔丁小说结构的成功之处,并从学借鉴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以往的学作品对菲尔丁小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德训诫传统一直以来都体现在英国文学之中,英国小说也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这一传统。从十八世纪以来,英国小说批评理论对这一传统的关注从未停止过,我们可以从各个时代的理论批评中看到英国小说道德训诫功能的发展方向及其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善于将现实主义和神话原型结合在一起,来表现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她小说里故事情节,许多地名,人名等都包含神话原型因素。本文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作品中圣经名字的引用。  相似文献   

11.
孙志军  张军丽  赵雪 《科技信息》2011,(36):I0070-I0071
英国文学史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恐怖艺术——哥特情节,它的影响力持续而深远。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登上英国的历史舞台,创作者对它兴趣盎然。本文主要介绍了英国哥特小说的起源及其发展,概括了它们的通用特征;进一步讲,被称为“黑色浪漫主义”的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范畴,它的产生及其发展同英国的社会、宗教及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京华烟云》讲述了一群中国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生活。人名在小说中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这部小说人名也承载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如何正确贴切地翻译这些人名以及如何对等地实现传播名字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这一功能,是能否很好地对整部小说进行翻译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名利场》中夏泼小姐的衣服和金刚钻为例,剖析了19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对物的对立功能、对人与物间的关系所作的深刻思考。萨克雷不仅看穿了"名利场"中物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使用价值、突显物主(拥有者或使用者)身份地位的符号功能,他还看到了物的另一功能:它们往往会脱离主人的控制,去控告主人、威胁主人,甚至颠覆其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14.
达意生动之处见具体──简易读本《名利场》赏析汪德华,孙斐轼把英国作家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v1811—1863)的代表作《名利场》(VanityFair)移植到中国文坛,使许多中国读者能一睹世界名著的风采,翻译前辈...  相似文献   

15.
《名利场》的社会意义马云飞萨克雷《WilliamMakepeaceThackeray1811—1863)是与狄更斯齐名的英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评论家。年青时他对写讽刺诗和绘画有很大的兴趣。在三十到四十年代期间,他以一个写讽刺、幽默故事、特写...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人名英译的文化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人名负载着凝重的汉语言文化信息,是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英译的一大难点。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场面浩大,涉及人物数百,翻译起来难度很大。小说的两个著名英译版本在翻译这些人名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文化缺损。针对此问题,在介绍汉语姓名系统的基础上,对杨、霍两个译本中人名的翻译进行分析,找出人名英译时的文化缺损,并探析这些文化缺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范庆芬 《科技信息》2008,(3):132-132
汉语人名研究在走向成熟和深入的今天,涉及学科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从社会风俗文化,心理结构,环境及变化等因素探讨其对人名的影响。而人名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助于深层理解社会综合背景。  相似文献   

18.
英国硬科学小说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雨果·根斯巴克开创的美国派硬科学小说,在50年代达到鼎盛。由于英国在二战中受到重创,其硬科学小说作品大都悲观、忧郁,描写天灾人祸。进入60年代后,随着新浪潮运动的掀起,硬科学小说宣告终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詹纳尔的《西游记》英译本中人名的翻译。笔者认为,在翻译神话小说中的人名时,译者应从源语言的历史、文化、宗教各方面综合考虑,采用最佳翻译方法,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同时减少西方读者的阅读障碍。  相似文献   

20.
《名利场》(Vanity Fair)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萨克雷(Thackeray)的代表作。他继承并发扬了十八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菲尔丁、斯摩莱特等人的现实主义传统,广泛地吸收了欧洲其他各国作家的创作技巧,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英国贵族、资产阶级最本质的特征作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