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问题,运用了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度法、熵值法等方法,构建了基于因子分析法对研究合肥市旅游产业潜力值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指标相关性模型、基于熵值法的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模型3个模型.此外,综合运用了MATLAB、SPSS Modeler等软件编程求解,得出了旅游产业潜力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安徽省各市旅游产业潜力排名等结论,最后得出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一些提高安徽省旅游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为例,对其各区域间的经济新动能进行统计测度,并研究各区域间经济新动能的差异性.首先从创新驱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开放水平四个维度选取15个指标构建安徽省经济新动能评价指标体系.接着,根据以上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市2016~2018年的经济新动能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计算得出各市的评分及排名.最后,通过对两种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综合分析安徽省各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况及对比各区域间环境状况差异性,首先从经济发展、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接着,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徽省16市2016~2018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计算得出各市的评分及排名.最后,通过对两种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共性,分析差异,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可行的建议,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脱钩模型对2011—2017年贵州省及所辖9个市(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相邻年份动态变化进行测算,探讨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2011—2017年期间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呈增长趋势,贵州省经历"扩张连接—扩张负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状态;各市州扩张负脱钩状态出现频率最高,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增长速度大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速度;9个市(州)中仅有六盘水市与安顺市表现为扩张连接状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保持同步增长;根据研究结果从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3个方面对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城镇化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为视角,融合地方发展特色,构建了一套由7个目标层、19个准则层和95个指标组成的新型城镇化状态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和新型城镇化定量评估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Arc GIS技术进行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状态区域差异显著,乌鲁木齐、喀什为高等水平,伊犁、阿克苏、巴州、昌吉、克拉玛依、和田为中等水平,阿勒泰、哈密、塔城、吐鲁番、克州、博州为低等水平.分析的过程和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研究对丰富我国新型城镇化案例有一定的作用,并为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针对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路径,首先,选取安徽省1995~2016年的相关数据,构建OLS回归、向量自回归等模型,分析安徽省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其次,使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根据聚类结果分别探讨不同城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路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安徽省城镇化进程具有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安徽省16个地级市可以分为4类,不同城市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新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利用效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实现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极差标准化法、熵值法、耦合协调等,对2006—2016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综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06—2016年,17地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态势较为明显,空间上呈现"济南—青岛"双核格局.(2)研究时段内,耦合度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上升幅度为0.001~0.029 6,但整体处于中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度整体稳步上升,上升幅度为0.010~0.045 8,但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轻度失调阶段;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异格局.(3)整体上,土地利用效益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趋于收敛.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存在新型城镇化与土地供给不充足矛盾,亟需调整城镇化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实现二者的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16个市的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例,收集整理评价指标数据,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经济推动力、关联推动力、外向力、行政力、内源力、创新力等六个方面因素,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尝试构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驱动因素分析体系.研究结果对于促进安徽省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承德市200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模型对其新型城镇化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环保、经济、人类系统和社会建设水平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所占地位和影响力度不同.其中人类系统发展水平是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和薄弱环节,特别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泉州市2009—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为研究基础,从区域空间的视角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的指标体系,将熵值法与综合法相结合,对泉州市8个县(市、辖区)建设用地的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出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未来泉州市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天津、石家庄等31个主要城市的城市空气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建立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31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综合得分和空气质量城市排名,对比评价结果并给出相应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反映江苏省13个省辖市医疗水平的8个有效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若干主成分,以相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构造评价函数,从而构建了江苏省城市医疗水平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得到不同地区医疗水平的得分与排名,并结合地区特点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系统耦合的作用机理,以2006-2015年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发展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三大系统9个方面的37个指标权重,并构建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关联模型,定量分析了三者相互作用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各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在2009年前发展较慢,之后发展水平快速上升;(2)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由2009年前的失调发展转为协调发展;(3)三大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旅游业超前发展转为新型城镇化,而后相继转换,并且在2011,2012及2015年出现旅游业或新型城镇化发展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在此研究结果上提出促进新疆旅游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建议:(1)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优化新疆产业结构;(2)打造具有新疆民族文化底蕴的旅游特色小镇;(3)走绿色可持续的旅游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采用优选组合理论,提出了基于单项预测模型筛选的隧道变形优选组合预测方法,建立了隧道变形预测系统.系统由包含各种监测成果的监测库、动态更新的变形预测模型库和模型评价库组成,采用人机对话方式在众多的经评价满足最优组合预测条件的单项预则模型中筛选出合理的单项模型,对其进行组合预测,继而再对不同的组合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比较,得到较好的隧道变形组合预测结果.将该方法应用于隧道工程的拱顶下沉预测,利用前期工况的数据建模,对后期工况的未来变形量进行滚动预测,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选取长沙市望城区为研究区域,构建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2011—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综合测算.结果表明:2016年望城区产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效明显,达到较高一体化程度,但各评价因素之间存在水平上的发展差异.其中,社会安全、经济、生态环境和人口发展的一体化成效明显,对产城乡一体化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统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在后续发展中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用途管制;挖掘内生动力,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深化改革,创新产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深入研究福建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选取了11个有效指标,运用聚类分析划分福建省各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建立评价体系,通过综合评价对各地区进行排名,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地区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皖江城市带的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增长绿色水平、环境宜居绿色水平、环境承载绿色水平、环境治理绿色水平四个层面出发,构建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计算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给出9座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排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社会协调、创新进步、能源高效、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了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安徽省16个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安徽省各个城市间经济创新发展差异程度加大且发展不协调,传统能源型城市的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而在环境保护方面则出现了地区效应,皖南环境保护发展要优于皖北.根据综合评价的结果,为今后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衡量河南省各城市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水平,本文通过构建囊括6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和线性加权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区域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发现,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城市集聚现象,中原城市群各地市的协调度明显高于河南省其他区域;郑州市发展水平及协调度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市;平顶山、漯河等地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他方面的发展,导致协调度在全省排名中较落后于综合发展水平排名;漯河、南阳、濮阳、驻马店、信阳等地综合发展处于低水平,使得协调度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2006—2015年的数据资料,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双维时空耦合协调模型,运用熵值法进行指标赋权,测算出2006—2015年新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各省(区、市)的对比类型。结果表明:全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态势,10年间各省(区、市)耦合协调度均有提升,但差异逐年拉大。最后提出加强调控、规划,合理配置有效资源,通过法律约束和绿色生态文化构建共同促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