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2.
鲁迅《文化偏至论》一文中的“偏至”内涵不尽同于“偏激”“偏颇”;它指的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形式,它是鲁迅的一种历史文化观;是鲁迅人的价值观、美学观、思维方式的世界观基础。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精英阶层倡导了一次"文化革命";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移民法,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并表现出广泛的政治参与热情。"文化革命"与华人参政相互推动,相互作用:"文化革命"为华人参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华人参政也大大推动了"文化革命"的进程。两者都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当前传统笔墨派水墨、学院派写实主义水墨、实验水墨三种中国水墨画类型的现状以及它们在高校美术本科教学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国画教学的利弊,指出了在中国画教学中导入“实验水墨”的美学意义和技法意义,论证了“实验水墨”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徐悲鸿立足于中西方艺术,用写实主义思想改良中国画,提出"新七法"、"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等,使中国画走向了现代化的征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论述当前传统笔墨派水墨、学院派写实主义水墨、实验水墨三种中国水墨画类型的现状以及它们在高校美术本科教学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长期以来中国画教学的利弊,指出了在中国画教学中导入“实验水墨“的美学意义和技法意义,论证了“实验水墨“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平阳木版画是一种民间年画性质的雕版画。在民族传统造型艺术方面,它是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石刻线画、宗教壁画等民间艺术的反映和延续。平阳木版画文化集丛贮存了可贵的人文知识、创作情感和科学技能,它的兴盛与发展的本土性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千余年来积累的"生活性"为基础和契机的,它蕴含着民族创造和审美最本原的精神营养。民间木版画是文化资源链接、交叉、重叠的研究课题,其艺术价值和相关学科的"文化集丛"对民间美术考古、文艺理论和在当代的美术创作及视觉传达设计,以及图像与影视的历史关系研究中都有交叉的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个人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法文版《论美国的民主》一书创造了"个人主义"一词,并界定了个人主义的涵义。美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美国人特有的个人主义情结,个人主义极大地影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个人主义不同的文化内涵,发挥着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美国个人主义,以辩证的态度对待美国个人主义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划发起者,<新青年>同人(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在倡导"文学革命"的同时,对于另一场虽经提出但未能贯彻实现的"美术革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对这场未遂"革命"的始末及相关人事的细致辨析,可以揭示出在中国现代先锋艺术发展之初文学与美术两大领域各自境遇的先天差别和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生态灾变成为当今社会备受瞩目的问题,在导致这一危机的背后,人类的思想文化模式是值得反省的层面,本文试图将这一思考摆放到人类较原始的阶段,以原始文化中的"万物有灵论"作为探讨核心做一次尝试性的生态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部分画家参加1943年“现代日本画展”及由此引发的美术讨论是我国美术现代化运动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在东西方视域下展开的文化事件,依据艺术的审美性和道德性、普遍性和民族性、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等维度对西方绘画做了他者化和相对化的处置,重构了基于“内部东方主义”的美术现代化标准。它虽有过度捧高日本画之嫌,却在绘画领域实现了对“近代文明范式”的超越,不仅彰显了中国绘画主体性,也肯定了其优良传统,还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并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绘画有益结合”的美术现代化道路,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书写性"是由中国传统审美与文化而孕育并产生出来的绘画言语与技法形式,它贯通了中国形而上的"气"、"道"、"形"、"意"、"韵"等思维方式,并以形而下的"骨法用笔"、"线面结合"等笔墨线条与笔墨效果呈现,追求笔墨的文化内涵,营造一种尚意的自然境界。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书写性"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笔墨语言与技法的体现,是诗歌的境界、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并能激发人们共性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长卷溯源──兼论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杜巽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由何朝何代从人物故事画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画种,古今美术理论家已有诸多论述;作为山水画中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长卷,究竟源于何代何人,似鲜有求索者。近重读顾消之《画云台山记》,并...  相似文献   

14.
"谨毛失貌"一词是一个中国画术语,原意是指画家在绘画时刻意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又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思考绘画构图的整体布局,从而影响了画的整体结构布局。后用以比喻人们在日常生活以及艺术创作中刻意注意去关注细节而忽略了大局。"谨毛失貌"论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古代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理论,在当时被广泛认同,该理论的形成不仅对绘画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汉代的整个美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作用,从而形成了汉代美术注重表现整体气势的美学风貌,为后人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在声乐艺术的科学培育和中国歌唱科学训练体系的完善以及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均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列宁主义及其"帝国主义论"曾经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广大殖民地人民寻求解放的理论灯塔,其中的主要观点和"预言"也一再地被历史实践所证实。然而,随着二战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资本主义"全球化"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以及"苏东巨变",列宁主义(包括"帝国主义论")合法性根基逐步受到蚕食、鲸吞,帝国主义理论也面临着日益被肢解和摧毁的威胁。严酷的时代背景中,怎样看待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本文通过对库恩"范式"(paradigm)论及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学说的回顾认为,列宁"帝国主义论"虽然不属于自然科学,然而,其作为成熟的社会理论体系,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纲领",那么,这个"研究纲领"必然具有内在的"硬核"理论部分。我们将这个部分指认为:资本垄断、殖民主义及帝国主义战争,并进而将这些因素放置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时期中进行辨析;与此同时,文章对"苏联解体"与列宁主义(包括"帝国主义论")的关系作出梳理和阐释,通过上述两个维度的考察,尝试着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适用性问题作出肯定性的回答:列宁主义及其帝国主义理论正通过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奇幻斗篷下所深藏的危机,远未消失的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抗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深广的理论包容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池莉文学创作历程的追踪,发现《烦恼人生》作为池莉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蕴含着改革初期"革命新人"的无意识精神状态,而这点与被压抑的早期革命理想密切相关。正是这种张力性存在凸显了其文学内涵,这全面刷新了我们对于原生态新写实主义文学的平面性误解。  相似文献   

17.
"西方中心论"是伴随着西方人开启的世界殖民史而建构起来的,替西方殖民侵略进行辩护的一套由不平等观念组成的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分别呈现出种族主义、普世主义和差别人权论等形式。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作为后来崛起的新兴国家,在应对危机中表现不俗,将为引领世界走出金融危机的困境做出巨大贡献。然而,中国同时却遭遇西方媒体"强硬"和"傲慢"的指责。"中国傲慢论",究其根本,不过是"西方中心论"在当今时代的又一表现形式,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方中心论"正在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现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为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最佳载体。1902年,梁启超创办了《新小说》杂志,并通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把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新小说》颠覆了历史上鄙视小说的陈腐观念,由它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很快在文坛上发生影响,并迅速生成一场声势浩大的小说革新运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观点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公认。有学者将潘懋元先生的内外部关系规律总结为"适应论"并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并判定"适应论"是历史的误区。本文在尽力还原双方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认为这些学者所谓的"适应论"是对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一种误读,"理性引领说"中的很多观点虽有价值但是过于理想化,同时它对"适应论"的批判存在着误批和过度批判的问题。高等教育的理想应该立足于现实,在适应社会中引领社会,实现现实和理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