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藏改则-双湖地区跨松潘甘孜褶皱系、羌塘地块、喀喇昆仑褶皱系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其间分别以川岛湖-岗盛日深断裂带和日玛-色哇深断裂带为界,可可西里印支褶皱带为松潘甘孜褶皱系的最西延伸部分。羌塘地块是以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为基底,以中泥盆世以后的沉积地层为盖层的古地块。改则-丁青早燕山褶皱带属喀喇昆仑褶皱系的东延部分,是在印支-燕山早期强烈活动的优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2.
甘肃的大地构造单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西秦岭地槽 1) 南秦岭优地槽(加里东褶皱带) 2) 北秦岭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2.中祁连——陇西地轴(中间地块) 3.北祁连优地槽(加里东——海西褶皱带) 4.敦煌——阿拉善地块(太古代与元古代褶皱带) 5.东天山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6.鄂尔多期台向斜(基底深埋地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加里东造山带为一沟-弧-盆褶皱系,共内部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可分为海沟俯冲杂岩带、岛弧带和弧后盆地褶皱带。它主要是在晚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阶段于塔里木古板块北缘的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逐渐演变成西太平洋型,最后伴随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之沟-弧-盆体系的闭合而形成的陆缘增生造山带。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盆地的构造沉积物征及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藏羌塘盆地是物提斯构造域内晚古生长-中生代海相复合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槔块构造演化阶段、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和新生代抬升肃蚀阶段,形成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盆地、中生代南羌塘被动大陆边缘和北羌塘弧后盆地以及晚侏罗世这后的构造地貌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盆地从北向南形成了北缘冲褶带、北羌塘变形带、中央碰撞隆起带、南羌塘变形带和南缘冲断带五个构造单元。变形由坳陷边缘到中心逐渐减弱,侏罗山式褶皱样式,  相似文献   

5.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基于野外特征与应力分析,初步建立了6个构造变形序列,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燕山中期NE、近SN向褶皱形成阶段;(2)燕山中期昭通-鲁甸NE向断褶带形成阶段;(3)燕山晚期NE向断裂反转阶段;(4)燕山晚期EW向叠加褶皱阶段;(5)燕山晚期昭通-鲁甸断褶带伸展阶段;(6)第四纪昭通-鲁甸断褶带活动阶段。为燕山期以后川滇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运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并认为昭通-鲁甸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变形使NE向和NW向断裂均有活动,组成了共轭断裂样式。鲁甸地震的发生与NE、NW向断裂活动均有关。  相似文献   

6.
喀拉玉尔滚断裂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北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之一。为了研究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性质以及对塔北构造格局的影响,通过野外考察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得出喀拉玉尔滚断裂为一条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受挤压-剪切作用,伴生北喀、中喀和南喀3个雁列褶皱以及次级断裂,为典型走滑断裂展布形态。喀拉玉尔滚断裂带由古生界北西向构造带继承演化而来,曾经历古生代强烈挤压构造运动、中生代平静沉积、新生代斜冲运动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表构造样式。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处在乌什-温宿构造单元和库车-塔北构造单元之间,对两侧变形、差异压缩起到调节作用。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发育可能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喀拉玉尔滚断裂系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塔北系列北西向展布的断裂之一。为了研究喀拉玉尔滚断裂系性质以及对塔北构造格局的影响,通过野外考察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得出喀拉玉尔滚断裂为一条北西向右旋走滑断裂,受挤压-剪切作用,伴生北喀、中喀和南喀3个雁列褶皱以及次级断裂,为典型走滑断裂展布形态。喀拉玉尔滚断裂带由古生界北西向构造带继承演化而来,曾经历古生代强烈挤压构造运动、中生代平静沉积、新生代斜冲运动3期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地表构造样式。喀拉玉尔滚断裂带处在乌什-温宿构造单元和库车-塔北构造单元之间,对两侧变形、差异压缩起到调节作用。喀拉玉尔滚走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发育可能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产生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为欧亚最大山系之一,其构造单元由北而南可分为:(1)河西走廊边缘地槽褶皱带;(2)北祁连山优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3)中祁连山隆起带;(4)拉脊山断陷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5)南祁连山冒地槽褶皱带。火山岩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祁连山,有五次古蛇绿岩套(Z_c—Z_j、∈_2、O_1、O_2、O_3)被认识。中晚寒武世蛇绿岩套仅见于拉脊山区,而南祁连山没有。祁连山的火山活动多为火山中心式爆发及一些裂隙喷发。整个火山岩可划分为三个大的类型即:1、细碧岩——角斑岩系,如北祁连山火山岩(从基——酸)。2、粗面岩——似长石岩系,仅分布北祁连山的永登及白银地带,岩石的特点是富钾.3、英安岩——玄武岩系,如前寒武纪火山岩以及拉脊山和南祁连山等的火山岩,形成钠长或更长安山岩——玄武岩建造。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0.
巴彦浩特盆地是-个上叠于阿拉善地块之上的复合盆地.盆地可划分成五个-级构造单元,十二个次-级构造单元。盆地中发育有五种构造地层组合.断裂对盆的形成和发育起明显的控制作用,巴彦乌拉山断裂为-深切基底的铲地正断层,该断裂控出了西部拗陷带的形成,其活动强度自北向南减弱.伊南断裂带控制了伊和凹陷的形成,该断裂带中段活动强度最大;查汗断裂具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盆地中发育多种构造样式,主要有:叠瓦状冲断层、滚板构造、牵引褶皱、铲形正断层、滚动背斜、“垒-堑”构造等。石炭系是盆地内主要的生油层系,它广泛发育并具良好圈闭条件的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有较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三塘湖盆地北西向构造变形带的形成与演化控制了盆地总的构造格局.平衡剖面的正演表明:控制盆地构造变形的滑脱面位于石炭系内部的泥岩层中,滑脱面的深度约4.46km;盆地北西向构造变形带是海西晚期和喜山期两期构造作用叠加的产物,变形带的扩展顺序呈前展式自南向北扩展;变形机制主要为受重力扩展作用控制的断弯褶皱作用;变形样式主要为断裂及相关褶皱.盆地总的缩短量最大约8.3km,海西晚期最大缩短量约4.5km,喜山期最大缩短量约5km.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正反转构造特征及演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已发现了10多个油田及上百个油气藏,该区伴有大量的“下正上逆”的反转断层,且上盘发育有反转背斜。在分析大量地震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点,对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的正反转构造平面分布及延伸具有方向性及成带的特点。构造类型发育有穿透断展型、简单断展型、上盘褶皱型、下盘褶皱型和滑脱褶皱型,变型程度依次变弱。反转构造变形程度与油气藏有密切关系,反转构造变形越弱及构造类型越简单,油气保存条件越好。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沉积建造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 ,对研究区石炭纪构造单元进行划分 .重点解剖了柴达木 华北板块 ,其二级构造单元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北部活动大陆边缘带、中部祁连 阿拉善类克拉通及南部宗务隆裂陷槽 .北部活动大陆边缘带的三级构造单元有沙拉扎山 宗乃山火山岛弧、查干础鲁 霍尔森弧后盆地及图克木大陆边缘块断区 .祁连 阿拉善类克拉通进一步划分为阿拉善隆起区、祁连 走廊 贺兰坳陷区及中南祁连隆起区等三个三级构造单元 .在详细论述各单元沉积及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指出石炭系油气勘探有利区块 .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盆地位于汾渭地堑系东南端,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构造的交汇部位。研究其构造格局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布格重力资料和野外观测资料,刻画盆地断裂特征并划分了构造单元。研究结果表明,三门峡盆地主要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系,包括4条边界断裂和13条盆地内次级断裂,且边界断裂多以断裂带形式呈现。盆地断裂多形成于前新生代,至第四纪趋于稳定,具有延伸长、切割深的特点。盆地西部布格重力异常值相对较高,剩余重力场盆内自北向南呈近EW向低-高-低的条带分布,且存在多个异常值不同的区域,表明新生代沉积地层较厚,并受断裂控制出现了沉降差异。受中条山南断裂、文底-宫前断裂、灵宝-三门峡断裂和三门峡-硖石断裂等断裂控制,三门峡盆地可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和9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自北向南依次为北部坳陷带、中部低隆起和南部坳陷带。整体表现为南北分带、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6.
那拉提构造带位于天山西段伊犁盆地与南天山之间 ,出露宽度约 2 5 km,由早元古代片岩、片麻岩及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组成 ;深层次韧性剪切带及叠加中 -浅层次剪切带发育 ;那拉提构造带南缘断裂明显 ,南侧为古生代浅变质黑色岩系 ;构造带北缘韧 /脆性剪切带宽度大 ,两侧岩石劈理化后易于混淆 ,故界线不明显。那拉提构造带基本地质特征可与邻国中天山对比 ,存在寻找国外类似大型金矿床的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 ,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 :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 ;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 ;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 ,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 ,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8.
The Tianshan Mountains are an important active structural belt in the interior of Eurasia. By integrated methods of surface geology survey and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profiles, we distinguish fold scarps located at the south limb of the Kuqatawu anticline and the north limb of the Dongqiulitag anticline in the Kuqa rejuvenation foreland thrust belt, south piedmont of central segme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Fold scarp is a newly found structural phenomenon. Because of the bend of thrust plane and the movement of hanging wall above the thrust plane, the original horizontal deposits of hanging wall and their surface become a monocline structure, resulting from the separating and migration of the active and fixed axial surfaces. Measuring the geometry of fold scarp and using the data of age of the deformed deposits,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resulting from the deeply seated subsurface thrust is calculated. The crustal shortening rate reflected by the fold scarp located at the north limb of the Dngqiulitag anticline is (1±0.1) mm/a. The fold scarps of the Dongqiulitag anticline and the Kuqatawu anticline identify that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rustal compressive structures in the Kuqa area extends into the Late Quaternary.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位于华北克拉通盆地的西南部,其形成演化和沉积过程与华北克拉通南侧秦岭造山带的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特征能够帮助提取关于秦岭造山带的演化信息.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澄城和韩城2条出露本溪组-石千峰组的剖面岩石学特征的详细研究,从岩石性质、碎屑特征、重矿物组合和碎屑组分的Dickinson三角图解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晚古生代物源的详细信息,并揭示了秦岭造山带北部晚古生代的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本溪组-太原组的物源为秦岭造山带中的华北板块南缘带;山西组-石千峰组的物源来自于北秦岭构造带,物源区有向南迁移的特征.晚泥盆-晚石炭世商丹带的点接触初始碰撞造成华北板块南缘发生抬升,早二叠世秦岭造山带进入面接触碰撞阶段,造成北秦岭弧后盆地和岛弧带依次发生隆升,成为鄂尔多斯南缘沉积区的主要物源供给区.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自东向西剪刀状的碰撞,造成鄂尔多斯南缘沉积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的古流向由南东-北西方向朝南西-北东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及其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北地块北缘陆续发现和厘定出许多中新元古代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各种类型的深成侵入岩体以及各种样式的构造形迹,但对其性质及构造属性认识不统一。作者在详细研究前人成果基础上,认为华北地块北缘中段中新元古代经历了中元古代早期的伸展裂解、中元古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伸展裂解及早古生代晚期的挤压汇聚演化过程,伴随挤压汇聚有火山深成侵入岩浆活动和构造变质热事件的年代记录。中元古代晚期挤压汇聚事件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发育一条中元古代晚期大陆边缘碰撞造山带,这一碰撞造山事件为华北地块在 Rodinia 超大陆拼合模式提供了最基本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