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简化旧水泥路面沥青加铺层的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利用BISAR对沥青加铺层进行力学响应分析,将原路面简化等效为一个弹性半空间体,沥青加铺层视为一个柔性面层,通过计算确定了沥青加铺层最大剪应力的位置;然后从莫尔-库仑强度理论出发,揭示了沥青加铺层最大剪应力与加铺层厚度、等效模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沥青加铺层层内最大剪应力与加铺层厚度、等效模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原路面结构等效前后沥青加铺层最大剪应力变化规律一致,沥青加铺层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加铺层层内,沥青加铺层层内最大剪应力与加铺层厚度、原路面结构的等效模量值之间呈现较好的对数线性关系。以等效结构下沥青加铺层层内最大剪应力为设计指标,不但可以简化设计步骤和计算量,而且可以满足设计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对旧砼路面加铺沥青层,以实现其改造,是旧砼路面改造中最常见和主要的手段,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对旧砼路面加铺沥青层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常用的以弯沉为指标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设计方法难以客观反映复合式路面力学响应特征。通过计算分析发现,随着刚性夹层模量的增大,路表弯沉逐渐减小,当刚性夹层的模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路表弯沉将不再发生变化,故弯沉指标将难以起到控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根据力学响应分析结果,提出以加铺层剪应力作为设计指标,分析了沥青加铺层层内最大剪应力、界面最大剪应力与沥青加铺层模量、沥青加铺层厚度的相关关系,并提出了预防加铺层界面剪切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重载旧混凝土路面加铺设计方法不完善的现状,依托夏家营-汾阳高速公路旧混凝土路面加铺改造工程这一成功实践,分析了重交通旧水泥路面加铺中面板及加铺层的力学响应,考虑板底脱空对沥青加铺层预期寿命的影响,提出基于力学-经验的重载条件下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与中国规范方法相比,该方法将旧路面状况对加铺层反射裂缝的影响考虑在内,保证加铺层在3年内不出现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5.
岳建光 《河南科学》2012,30(8):1110-1113
防治反射裂缝,使现有道路能够继续承担未来的交通荷载是旧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吸收应力、减少反射裂缝、防水、粘接力强等优点.通过工程实例,对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产生机理、加铺层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应力吸收层的沥青加铺层结构及材料等作一些探讨;重点论述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作用机理和相关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6.
王保 《科技资讯》2009,(30):35-35
本文通过分析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总结和讨论目前相关设计方法与防治措施,为考虑反射裂缝的旧水泥混凝土路而上加铺沥青而层的设计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交通荷载下沥青加铺层路面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线弹性力学原理,建立沥青加铺层路面结构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沥青加铺层厚度和弹性模量、旧路弹性模量、水平力及轴载等参数变化对沥青加铺层力学状况的影响,并研究裂缝和层间接触对加铺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铺路面结构参数和荷载特性对加铺层受力状况都有较大的影响,加铺层厚度及旧路裂缝对加铺层受力特性影响显著,层间接触情况对加铺层寿命影响较大.研究结果对沥青路面的加铺设计、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沥青混凝土呈现一定的横观各向同性特性,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沥青加铺层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沥青加铺层及旧沥青面层视为横观各向同性体,并考虑了加铺层温度场特性和沥青混合料模量随温度变化的特性以及层间接触状态,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沥青加铺层路面的力学行为,分析了沥青混合料的横观各向同性对加铺层路面的变形和应变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的横观各向同性及模量梯度特性和层间结合条件对加铺层受力状况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指导旧路加铺工程合理设计,对加铺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了分析。基于路面力学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建立了旧路加铺路面的轴对称有限元模型。主要考虑交通荷载作用,分析了沥青加铺层层底拉应力、剪应力和旧水泥路面层底的拉应力等指标。考虑加铺层和应力吸收层模量的影响对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进行了分析计算。为了快速计算材料力学性能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给出一个路表弯沉和沥青加铺层底拉应力的简易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车辆轴载作用下,增设应力吸收层会减小路表弯沉、沥青层底拉应力、新旧层间的剪应力和水泥层底拉应力各项指标,对于改善路面结构受力状态有积极影响;随着沥青面层模量的增加,路表弯沉、沥青层底剪应力和水泥层底拉应力都趋于减小,但是沥青层底拉应力会增大。由此建议在旧水泥路面加铺沥青面层设计时,应适当选用高模量的沥青混凝土材料,可以缓解路面新旧层之间的剪切脱层破坏,进而延长旧路改造路面的服役寿命。  相似文献   

10.
旧水泥板加铺沥青层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加铺层设计体系,通过系统研究国内外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指出了我国路面设计规范中的不足,并比较和分析了加铺层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得出了可值得借鉴的方面;基于对沥青加铺层主要破坏形式的考虑,提出了控制反射裂缝的沥青加铺层设计方法,运用断裂力学理论和有限元建模体系,进行了算例分析,其过程简单,精确度高,可为下一步的沥青加铺层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参数变化对沥青加铺层结构应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荷载及温度变化是引起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两大因素.交通荷载主要引起加铺层剪切型反射裂缝,温度变化主要引起加铺层张开型反射裂缝.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轴载、温度变化幅度及加铺层模量、厚度等参数变化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的荷载应力、温度应力及耦合应力的影响程度,为沥青加铺层的设计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对于及时修复已损坏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保证公路运输畅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设计方法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最为常用的两种国外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设计方法:AASHTO经验法和弯沉法,在此基础上,以板裂缝处弯沉差、板裂缝处补强层断裂以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验算指标为控制指标,建立了多指标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补强设计方法,从而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反射裂缝是沥青加铺层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控制反射裂缝已成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层设计的关键.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反射裂缝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已用于工程实际.结合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做沥青加铺层的有效尝试,对常用的防止或减缓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方法及机理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路面的加铺层设计是目前混凝土路面大修或者改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工程实战和理论分析,对旧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结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当前加铺结构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主要的施工工艺、设计方法、旧路处治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北海 《科技信息》2013,(22):338-338
目前在旧水泥路面上加铺沥青层是被业内认可的对旧水泥路面进行大修的解决方案。本文通过对市政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研究,分析了加铺层厚度确定方法和施工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鹏举 《科技资讯》2011,(14):86-86
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法,又称"白+黑"法,是对原混凝土路面进行一定病害处治后再加铺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改造技术.该方法能较好地改善旧混凝土路面的使用性能,同时充分利用旧混凝土路面已有的承载能力,造价低,施工方便,而且对交通和环境影响较小.本文结合高速公路的路况特点,探讨了沥青加铺层的厚度和加铺层材料的设计方法.为以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修和改建方案的设计、决策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半解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半解析单元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旧混凝土路面上沥青加铺层的三维荷载应力,探讨加铺层产生反射裂缝的机理,为合理地设计沥青加铺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加铺沥青层,可以改善原有路面结构性能,提高行车质量,美化路容路貌,但是反射裂缝等问题仍然是世界级难题。本文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加铺层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比较,供广大同行参考,以期我国加铺沥青层方法及早完善。  相似文献   

19.
王为明 《广东科技》2009,(14):268-270
本文对如何正确处理旧水泥路面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旧水泥路面处理应分为改建和加铺两种方式,加铺层厚度设计采用沥青动态模量作为计算参数,以一定可靠度下的反射裂缝率来评价加铺后的效果,从而完善了沥青加铺层设计体系广州北环高速公路利用文中提出的决策体系对旧路进行了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介绍了路面损坏状况调查及评定,和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设计,最小加铺厚度的计算,道路纵断面设计,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结构设计等内容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