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国乡村自治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自治是近代地方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制度形式,是乡村社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民国乡村自治在经历了直隶翟城自治、山西村制、南京国民政府自治后最终失败,它的失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即乡村自治必须彻底打破它的封闭性,积极开放以顺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治”方略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略,其内涵、体系、内在机理三方面包含着乡村治理高效化、民主化、协同化、德教化和法制化目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实施“三治”方略的进路是:通过强化法治秩序保障机制,强化乡村法治化治理的支持力度及加大法治化宣传;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自治”平台格局及网格化治理模式的搭建实施自治化;以完善的机构和形式作为载体,优化政策,支持、保障乡村治理德治化建设,注重村礼文化的培育和传承,以合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八十年代初村民自治兴起的我国乡村政治文明建设,至今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政治文明建设在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的缺憾与村民民主意识的淡漠。因此,必须从完善乡村政治制度和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入手,推动乡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地调查了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镇17个村的村民自治状况,以"四民主"为框架,从政治发展视角进行了分析。在临夏州乡村,目前已普遍完成了6次换届选举,村民自治有序推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村民自治的规范制度与有限乡村资源发生背离;村民自治还不能得到村民充分认可;村民自治的理想价值还受到宗教宗族等因素的干扰;村委民主选举的规范性还需加强;村务民主管理基本环节缺失;政府影响村务管理自主运行现象时有发生等。  相似文献   

5.
以村民理(议)事会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需要。当前乡村治理呈现为村组两级复合治理,乡村治理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村级行政有效和组级自治有效的平衡与协调。通过建构乡村社会复合治理与治理有效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村组分治时,乡村治理采取主体分层、功能分设、规则分施、目标分途的方式运作,村民理(议)事会可以保持自主性,按照民主逻辑促进自治有效;村组协同时,村民理(议)事会可以嵌入村级治理,以民主效能提升行政效率,以自治有效促进行政有效。因此,村民理(议)事会的自主性与嵌入性是理解村民理(议)事会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维度。在现实中,保持村民理(议)事会的强自主性与高嵌入性及其均衡,实现嵌入性自主,是促进乡村治理高效运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国家政权建设需要上下双向互动,乡村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很难处理好的一环,对乡村自治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结合现实和现有政策循序渐进的实现宪政体制下的特色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已日益深入到乡村田野,形成“乡政村治”的格局。所谓“乡政村治”,即在乡镇建立基层政权,对本乡镇事务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但不直接具体管理基层社会事务;乡以下的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自治组织,依法进行自治。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董时进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改造与建设的主张,权力、经济、自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从董时进的思想脉络中,可以看出国家权力与乡村自治、乡村传统经济如何实现现代转型、乡村中每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如何得到保护这三个方面各自的发展架构与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审视近代中国乡村在外来冲击与内部变革之间艰难曲折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中与普通村民相区别的一个特殊群体。村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受当地乡村精英的影响很大,乡村精英对村民起着示范和影响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对乡村精英进行社会动员和必要的政治培训,把他们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突破口,从而带动全体村民最终实现村民自治,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宗族组织长期、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湘西的宗族组织还有小型化及封闭性等特点。近年来宗族组织有复兴之势,然而由于其固有的一些特性,宗族组织与村民自治这一农村民主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存在着不兼容性。如何诱导、调适,以便加快乡村民主化进程,这是我国村民自治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目前的治理状况是与农村改革后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相联系的。因此,要改变农村治理状况就需改变农村的经营体制,推进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最后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初中教师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这种忽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学效率差的模式早就应该抛弃.本文根据多年农村教学实践的经验,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镇债务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乡镇债务现状及化解乡镇债务的紧迫性,分析了乡镇债务的成因,提出了化解乡镇债务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后陈村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一项旨在应对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失控及其导致的治理危机所做的“需求—回应”型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分权制约、过程监督、制度规范、信息沟通,由此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同共治。其实质是建构了一种以控制为主、协调为辅,控制与协调相结合的复合型权力管理结构,形成了制约、监督、沟通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了村级治理权力调控的新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原则,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再创新,进一步突出村级权力调控的农村基层社会特点,凸现村级权力调控的群众性,彰显村级治理制度创新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重要意义。针对农村宅基地抵押的影响因素,文章以重庆市巴南区6个镇700户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结合政府和金融机构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宅基地面积、房屋结构、房屋建筑年龄、宅基地闲置情况、公共服务水平、抵押政策宣传情况、政府行为等方面构建8项指标,对抵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宅基地自身属性因子、抵押政策实施行为因子和社会服务影响因子累积贡献方差贡献率达到71. 872,是影响农村宅基地的3个关键因素;其中,闲置情况、建造年龄、房屋结构等宅基地自身属性因子影响最为显著;抵押政策实施行为因子对宅基地抵押的影响较为显著;社会服务影响因子是影响农村宅基地抵押的潜在因素之一。鉴于此,提出建立信息数据库,建立评估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建议,为开展抵押工作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文章主要使用计量方法,研究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农业劳动力与农业增加值是反方向变化;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是劳动力转移的动力;3)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国时期,广西玉林五属的开明士绅为谋一域教育发展、救社会于危难,举民间力量,积极开展改良私塾和兴办新学活动。新桂系执政时期对乡村教育采取“政、教、军”三位一体制度,欲使私塾与新学之教育合二为一。此举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转型,但也使乡村教育走向军政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困扰中国农村经济从而困扰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此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途径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界关于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理论可以被归为三类:即整体论、局部论和微观与宏观关系论。它们都包含着这样一种共同的基调:即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因此,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农村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亦即农村个体的社会行动和模式化互动与农村社会结构之问的相互关系。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在各个层面上具体展开就构成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农村社会结构研究、社会过程研究和社会调控研究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