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壮族竹笼织机是中国少数民族纺织技术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论述却不是很详细。笔者基于博物馆考察和相关文献的研究,对竹笼织机的结构、织造特点、工艺操作进行系统的再研究,以期弥补相关文献对竹笼织机论述中缺失的逻辑链条。  相似文献   

2.
纺织品的织花技术与织机、织具的进步,是衡量纺织品种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依据历年和近期的出土纺织品实物和图象(画象石和绘画等),结合丰富的记载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与归纳,阐明中国古代纺织品织花技艺与工具机械的发生与进展历程。中国古代纹织物织花技术与工具机械的概略发展过程有下列几个阶段:(1)原始时代的编织和挑花机具;(2)商代绮织造的纹综杆式踞织机;(3)周、汉代经锦织造的多综多蹑机和束综提花机的创制;(4)唐代以后纬线显花技术和束综提花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在三维织造中多层经纱形成多个清晰的梭口,分析了传统织机开口机构的特点以及织机开口综框的运动规律.根据织造三维机织物对立体织机开口机构的特殊要求,认为正弦加速运动规律适合于立体织造综框运动的要求,并基于正弦加速运动规律,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子开口系统.该开口系统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伺服电动机驱动的方法控制立体织机的综框运动,简化了开口机构,提高了立体织机开口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在收集整理20世纪初以来新疆出土的汉晋时期的传统经锦以及实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它们的技术特征来考察汉晋时期传统经锦所使用的织机类型。早期的传统经锦织造很可能以低花本机为主,到东汉魏晋时期,随着经锦组织的发展,织锦的经线密度越来越大,此时多综式提花机的优势显现,从而成为经锦织造的一种主要提花机类型。低花本机开始处于次要地位,可能主要用于织造一些经线密度较小的经锦或暗花丝织物。南北朝时期,可能因经向对称纹样的流行使低花本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最终于唐代前后形成了以束综形式提花的高花本的小花楼织机。多综式提花机与低花本机不适宜织纬锦,唐代经锦的衰落、纬锦的兴起使小花楼机取代了两者在提花织造上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织编机是跳出传统织机或无梭织机的框框,把机织和针织原理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织造工艺。为了进一步探讨织编机的工作原理及机械特征,我们把这种新的织编原理分为十个过程来分析。通过这一分析便于引出在设计织编机的过程中选择其主要结构和确定其主要尺寸的方法。本文对织编物的主要特性也作了简明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褶裥机织物包括地部和花部.以复杂组织为基础,地部、花部分别采用经二重组织和双层组织,创新设计了一种横向褶裥机织物,并在电子多臂剑杆织机上成功织造出试样.结果表明,褶裥机织物的整体设计及其一次成形织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地调查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织机,对现存的传统织机进行分析和归类、初步研究了不同民族织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文章认为,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织机种类丰富,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其传统织机主要有踞织机和踏板织机;踏板织机以水平机和斜织机居多;互动式踏板织机由于工作效率较高,在很多少数民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色提花簇绒地毯织机织造过程中,织枪需准确地运动到指定位置后进行簇绒织造的要求,设计了龙门式机械手结构的运动装置,并在ANSYS中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所设计的运动装置进行静力学、模态和谐响应分析.针对实际工况,利用ADAMS软件进行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分析,指出该运动装置动力学响应对织机织造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运动装置的振动、变形都满足许用要求,设计可靠、机构运动平稳且不会发生共振;织枪部分需增加平衡质量块以提高织机织造精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课题组于毕节市七星关区与大方县苗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普遍使用一种以经轴架与人体拉力支撑经面的半框架式腰机,来织造苗族传统原色平纹织物、色织织物及挑花织物。该织机虽然在机具结构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黔西北偏远的苗族村寨仍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基于此次考察与相关文献研究,以织机结构与织工织造双视角,分析归纳苗族半框架织机形制与织造特征,该织机因仅有经轴架且未有横机身与前横档,对外部空间与人体具有依赖性。此次考察希望能够对黔西北苗族半框架腰机的保护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进而抛砖引玉,添补中国传统纺织机具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在三维织造中有效控制立体织机的经纱张力,分析了送经及开口系统对张力的影响.根据立体织机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积极的随动送经补偿装置.该装置通过将开口系统的运动速度及方向信号实时发送给送经补偿张力辊伺服驱动器,从而调节张力辊的位置,进而积极控制经纱张力.此补偿方式缩短了经纱张力的控制时间,保证了张力补偿与综框运动的同步性,实现了实时随动补偿,保持了经纱张力的动态稳定,提高了织造效率和织物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