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蔡希周兄弟事迹与《丹阳集》成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丹阳集>是盛唐时期润州(治地今江苏镇江)籍诗人的诗歌总集.蔡希周是<丹阳集>诗人之一.论者对<丹阳集>成书时间推断有误,对蔡希周事迹也了解不够.据"蔡希周墓志"考证其事迹,进而考证<丹阳集>成书当在天宝元年(742年)、二年间,尤可能在天宝元年.  相似文献   

2.
由传统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萧鼓>以其独特的"形"、"神"、"韵"成为代表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钢琴佳作.本文通过参照民族器乐合奏曲的分段标题,结合乐曲结构特点分析了<夕阳萧鼓>的钢琴演奏手法及音乐形象的把握与意境表现.  相似文献   

3.
正在好莱坞这个缔造了大批量"男神"的巨型工厂中,无数高冷男神通过出演喜剧,扮丑扮傻扮怪咖。此类具有反差性的"蜕变"走下神坛,走入万千迷妹迷弟的心目中……在好莱坞这个缔造了大批量"男神"的巨型工厂中,无数男神正是通过扮丑扮傻扮怪咖此类具有反差性的"蜕变"走下神坛,走入万千迷妹迷弟的心目中。这些男神或是才华横溢桀骜不驯,或是风流倜傥玉树临风,每每为高冷代言。但总有那么一部或几部电影,终于让观众窥视到他们人生中的另一面:原来同学少  相似文献   

4.
鉴于<太平寰宇记>引书过于繁复,而选取乐史的家乡--今江西省--所引方志文献作为案例,征考各志源流.探讨其文献学价值和地位.认为<太平寰宇记>开创了一种新型的"集志型"地理总志,在地理学史和方志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在目录、辑佚、校勘、资料等方面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约翰·多恩的<别离辞: 莫伤悲>和柳永的<雨霖铃>分别是英国诗歌和中国诗歌中描写爱人离别的千古绝唱, 同是赠别诗, 但读来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文章拟从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两首诗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和诗人写作手法的差异等角度对这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荀子系统总结了先秦儒家各个学派的成就,构建了自己一套完整的诗学理论.荀子规范了"诗言志"概念的内涵,剔除了其中的情感因素,将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纳入到这一理论中,是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说发展到汉代儒家诗教理论的中间环节.他不仅提高了<诗经>的地位,而且在讨论<诗经>时将礼贯穿其中,认为学习<诗经>是为了认识并实践礼.荀子引<诗>主要是为其礼义学说服务,是先秦儒家将<诗经>政治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锦瑟>一诗主题争议颇大.综述了流传较广的几种笺注,并以李商隐的身世入手,详尽地分析了"庄生迷蝶"、"望帝托鹃"、"沧海珠泪"、"蓝田玉烟"这几个典故,得出了对该诗的理解:回念平生,自伤身世.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屈原学会编<楚辞研究>:<山鬼>这首诗歌是楚人祭祀山神时的乐歌.这就让人不禁产生疑问,既然是祭祀山神的乐歌,却为何又冠以"山鬼"之名呢.据说"先秦时代,鬼神二字同义,在许多古书中常常连用,按此说法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山神称为‘山鬼';<说文>释鬼:人神曰鬼,鬼,人之归也.据此,'山鬼'在此大概是被冠以人之情,神之形的形象的".全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却不俗艳,失恋孤寂却又执着缠绵的女性形象,描绘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爱情悲歌.一直以来,关于<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就是屈原自己的折射的说法历皆有之,朱熹的所谓本篇"以人况君,君喻已",蒋骥的所谓屈原"自托于山灵",今人刘永济的"故知此篇的山鬼竟是屈原自身的影子".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无凭无据的,读罢<山鬼>方感其中深意.  相似文献   

9.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修道过程中的心性变化历程很有意义,其中包括他通过看柳永词集<乐章集>来舒逸心灵.借助阅读<乐章集>,王重阳清除自己心中还残存的男女情爱,由艺术之美上升到生命之美,与大道契合,明悟心性.这些心性变化有比马斯洛等心理学更深入的内涵,对现代人安顿身心、提升精神修养具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大学图书馆学报》高频被引论文和作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时<大学图书馆学报>(1983-2007年)发文的高频被引论文分布和高频被引作者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大学图书馆学报>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萧山任氏家乘》收有高则诚的佚诗一首,另有署名刘基、苏伯衡、顾硕等而与高则诚密切相关的文章若干篇。这不仅表明诗文真实可信,而且表明:高则诚任江浙行省掾时,除刘基外,还与陶凯、王等过从甚密;至正十一年六月之前,高则诚即因意见不合而离开了浙东帅幕府,在萧山开馆授徒,任原礼是其最亲近的学生之一。至正十二年后,高则诚虽因绍兴路总管府判官、四明都事等职而活动于绍兴、宁波等地,但与萧山任氏仍有密切的联系,至正十五年,更是曾长时间驻留萧山。  相似文献   

12.
《全宋诗》收录柳应辰诗三首,其中《石角山》一首为同僚的和诗,系误收。另在湖南浯溪石刻中,迄今尚保留一首无题石刻,为柳应辰真迹。又在明刻孤本黄焯《朝阳岩集》中,载有一首配图的《默题》诗,作者姓氏不详,考证当为柳应辰所作。二诗陈新《全宋诗订补》未补。今为之补遗,计所见柳应辰诗,剔除一首,补遗二首,共存四首。  相似文献   

13.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到四川峨嵋山进香期间所写的《眉州》诗,运用了多处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典故,显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他的中国文化情结。但李齐贤提及诸位文人.也是为了衬托、类比高丽的三位著名文人,盛赞他们的才学;同时诗歌也表达了李齐贤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些又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5.
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为了探讨夔属大昌县的情况,趁大昌严明府来夔州的机会,三次约请严明府去西阁同宿。每次约请,明府都答应“能来”。可是最终一次也未到。因此杜甫写下这首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叙事诗。文章分析了杜甫如此等候的原因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文学史上,以女性之美为题材的小说、戏剧以及诗歌层出不穷。美国浪漫主义运动代表埃德加·爱伦·坡的作品大部分主题不仅歌颂女性之美,更用美女的死亡表达自身对女性最真挚的爱。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层次理论分析爱伦·坡的诗歌《致海伦》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可拓宽后现代读者对本首诗歌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诗歌的感情豪迈、深沉,具有比较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自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人格魅力、执着精神、智慧力量。但是,由于情感的表现内敛而有节制,讲究蕴藉含蓄,重视向诗歌深层意蕴方面开掘,刘禹锡诗歌的情感力度又不表现为因重气势而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这种情感力度特征及其形成对他的诗风形成有较大影响,使得刘禹锡以峻朗的诗歌风格在中唐诗坛众多诗人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9.
评析镇江和洪江有关王昌龄诗之芙蓉楼在哪里的不同说法,断定王昌龄诗之芙蓉楼在润州。镇江、洪江两市应当摆正两座芙蓉楼的位置,才能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20.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