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科学研究的过程及科学成果的应用表明,科学的理性精神及其功利价值能够推动人类的道德建设。科学精神直接丰富和发展了道德主体的道德观念,而科技成果的应用,又为道德主体的全面发展和道德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以其求“真”,求“美”的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与人类“善”道德的动机融为一体,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高举科学旗帜,弘扬科学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怀疑并试图改变波普尔的“世界划分”,提出了“世界4”理论,“虚拟世界”已成为主流观点。然而,“世界4”的提法存在许多矛盾。本文从本体论的视角阐述了世界4的存在悖论,虚拟世界的“有”“无”悖论,世界4与“场”的悖论,虚拟世界是否具有本体论意义,最后给出了虚拟世界的一个科学本体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性最初的基本含义很大程度是由康德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来规定的。科学哲学基于自然科学的理论、历史和实践对科学理性进行了反形而上学辩护。而科学社会学和社会认识论则从自然科学“之外”的视角来解构科学理性。在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意义上说,科学理性的命运与这样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科学理性必需形而上学吗?科学理性的自我辩护能走多远?科学理性能解构成什么?  相似文献   

4.
试论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惠特利(Richard Whitley)的“科学场域”视角和沃恩(Diane Vaughan)的“组织特征”视角,指出作为中观层面的科学知识生产的组织学分析框架中应该整合两种类型的研究,并纳入更广泛的社会与境。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场域中,纯科学资本与制度化科学资本是两种性质对立的科学资本.由于制度化科学资本在科学场域中所处的有利位置,制约了科学场域的自主性.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权力化现象,就是由于纯科学资本向制度化科学资本转化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历史的逻辑理性--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科学哲学理性经历了从逻辑理性到历史理性的演进。逻辑理性和历史理性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的同时,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表明,科学哲学理性的未来转向应是将二者统一的“历史的逻辑理性”。正确把握历史的逻辑理性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历史。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看,历史的本质是实践的。历史的逻辑理性将是科学哲学理论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7.
自后现代思潮染指科学界以后,有关“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本文在驻足历史、解读经典的基础上,除了对“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加以正名外,指认了“现代性科学”产生的真正缘由及其形上基础,因而科学朝向有机论、建构论、价值论和返魅化等后现代疆域布展,已成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作者的亲身体察和理论反思,并借鉴了诸多史学家的中肯见解,详尽而深入地论述了由实证维,理性维,直觉维,与境维组成的科学编史学的“四维空时”的涵义,以及如何在各个维度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文章表明,这是一个颇有新意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史研究和编撰纲领。  相似文献   

9.
宋伟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101-101,109
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中运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一系列科学发现的形式揭示了自然的奥秘。正是由于科学发现对于人类所具有的这种重要意义,所以“如何作出科学发现?”(?∧?…∧?→SD)和“科学发现是如何作出的?”(SD→?∧?…∧?)就成了科学研究者以及科学哲学研究者长期以来关注、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其中,前一问题偏向于科学  相似文献   

10.
维新思潮中的科学理性问题吴向红大约100年前,即1898年6至9月,发生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其实,作为一场全社会的运动,维新运动至少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就开始了。它的直接导因是甲午战败,更深层地看,它是自明末清初以来西学东渐以及鸦片...  相似文献   

11.
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替代“原子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量”(atomic weight)这一广为大众熟知的术语却遭到“相对原子质量”(relative atomic mass)的冲击,国内已将“原子量”改名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中的修饰用语“相对”二字不能改变“原子质量”的本质,而“原子量”与“原子质量”是表征两个具有不同特征而又相互联系事物的科技术语,不能混淆。将“原子量”改名为已用来表征另一事物的名词“相对原子质量”,这是不可取的,它会给科学界带来无穷后患。保留“原子量”这一术语是目前用来表征其所定义特征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发展伦理学中伦理主体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伦理学与传统伦理学的根本差别在于:发展伦理学在历时性时间视野中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主体.一种把后代人拓展为伦理主体的发展伦理学原理应该视"历时性时间视野"为第一条件,而"人是有理性存在者"为其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科学未必是真理,事实上却必定有“必然”效用。何以如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探明科学的本性,有助于深刻地认识科学。从科学的对象、目标、方法和结果看,科学具有经验和超验双重性格,且其超验始终以经验为基础并受着经验的严格约束;而作为科学成果的科学定律等的获取、运用及其效果的确定,都是在同一经验现实中进行的。科学的这种“基于经验而超越经验”的品性,或者说科学的“经验超验”的实质,正是未必是真理的科学必定有“必然”效用的根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14.
费氏与第二代SSK后现代科学知识观既相通又不尽相同."告别理性"表征了费耶阿本德的激进历史主义科学知识观,而"制造知识"可谓SSK建构主义科学知识观的典型特征.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演变体现了后现代科学知识观的必然进路.后现代科学知识观不仅没能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反而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泛文化主义泥潭.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实在论辩护的核心策略之一,无奇迹论证试图从科学的经验性成功推论其"近似真理性",并以"无奇迹"作为置信度指标.豪森分析了无奇迹论证的基本逻辑,批评了其在"近似真理"概念上的问题与逻辑困境,并通过揭示论证过程中的基础概率谬误否定了其逻辑有效性.随后,通过引入主观概率解释以及"休谟不等式",豪森提出了一个逻辑上有效的无...  相似文献   

16.
美国政府基于国家利益组织的"雷达研制"等军事研发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和繁荣。雷达研制在美国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等人之间进行有效的跨学科研究。从雷达研制的复杂过程可以发现,多任务协作的跨学科研究合作需要合理的多学科人才结构匹配,即:战略决策人才、组织管理人才、科学研究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试辨硝石与芒硝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揭示了中国古代医药界和炼丹术早期活动中对各种“硝”(包括硝酸钾、硫酸钠和硫酸镁)在认识和应用上的混乱情况。接着论证了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炼丹家通过焰色和化学性质(硝酸钾的特征紫青焰色、助燃性和氧化性以及芒硝的风化性和特殊晶形)制订了对硝酸钾加以辨识的科学方法,从而结束了混乱局面,并促进了火药的发明和推动了芒.硝的应用。最后介绍了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利用萝卜和植物灰对天然芒硝与火硝的提纯法,以及火硝与盐的重结晶分离法,并解释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相似文献   

18.
"公众评议"之于科学研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公众对于科学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良现象的评议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新的评议方式,“公众评议”不仅有利于监督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有助于澄清科学研究的“事实”;“公众评议”还有益于改进科学研究的“治理机制”。“公众评议”并不具有最终的裁决权,甚至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总体上看,它对于促进转型期科学研究中的“同行评议”等科研评审机制的完善以及增强科学研究领域的“自主性”等都能起到积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提出的"哲学中的推理规则",不仅浓缩了牛顿时代有关科学方法论的许多内容,而且还蕴涵着在此之后有关"科学发现的逻辑"问题的历史变化的思想根源,甚至这一规则也可以作为今天"复活发现逻辑"的一个典型的科学史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