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以技术集成理论分析视角,通过对广东产业集群技术集成影响因素和产业集群成长特征,以及技术集成与产业集群发展关联的实证研究,探讨和提出了以产业集群的技术链和价值链集合技术集成创新系统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
从创新集群的视角略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地理和科技园的形成、特征及演化,回顾了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大学科技园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背景,并指出了发展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视角下,以创新集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发展的理想目标——实现创新集群;并对创新集群的含义、园区内合作机构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发展中国家创新集群的全球力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大学—产业—政府互动关系而形成的三螺旋模型是阐释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分析范式。基于三螺旋理论分析,研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各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演化规律,认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延伸以及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集群内形成三螺旋创新能力场。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三螺旋创新模型中,大学螺旋线、产业螺旋线和政府螺旋线之间的相互缠绕能够促进集群系统中混合组织的生成和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进而推动集群的创新演化。  相似文献   

4.
企业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主体,但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并不独立,受制于其他关联企业。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集群内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研究表明: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演化结果最终趋向于协同创新和都不创新两种稳定状态,这一过程中创新回报率的大小、创新投入的高低、协同效应的大小及不创新面临的损失等因素变动时会改变趋向于每种均衡状态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协同演化视角下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问题。在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框架下研究产业集群演化的动力机制,构建一个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一般模型,从而研究产业集群内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可以揭示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进而不断强化产业集群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过程。外生性动力至少包括了外部竞争的推动、吸收外部异质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政府的支持;而内生性动力至少包括了交易成本的节约、集群内企业间的竞合作用和创新集群内的知识溢出。  相似文献   

6.
传统产业集群理论强调集群的发展是一个演化升级过程,其高级阶段是一个联系广泛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分工协作体系。然而这一体系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性,并未在其理论框架中加以分析,于是马歇尔式的工业区往往被描述为产业集群演进的最高阶段。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角度,将远程工作这种新形式的影响纳入产业集群演化升级的理论框架,对产业集群演进与升级理论进行创新,提出了辽宁省产业集群演化升级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或簇群(Industry Cluster)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信息产业集群是我国产业集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主体的聚集性特征出发,根据产业集群是“企业生态演化的结果”的理论观点,对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涌现、演化的路径及特征进行综述,分析我国信息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而两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协同是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内容和重要抓手。为探索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的规律和特征,基于2012—2020年成渝双城地区创新获奖数据和专利数据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从时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整体和个体网络分析。研究表明,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呈小世界网络-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演化,网络规模逐步扩大,网络密度降低,形成以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为核心节点的小世界网络。核心节点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网络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与产业系统的协同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系统演化的途径 ,以及产业系统演进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作用 ,探讨了二者的协同演化机制与过程 ,指出这一过程具有多态均衡、随机集群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20,(1):62-69
随着技术进步,产业空间组织方式由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到产业共同体不断演化发展。本文在给出了产业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五大特征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共同体建构的概念模型及发展路径。产业共同体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纽带,以产业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安全为基础,以产业金融为血脉,以科技地产、能源等为保障,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具有纵横融通、跨界创新、共生共荣、多主体联动与共治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GVC)视角,研究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问题。提出了GVC背景下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的六要素,引入界面集成于其创新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GVC的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组织、方法、信息、文化和过程的集成性。基于此,利用管理熵建立了一种综合评价GVC背景下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能力的量化方法,以指导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具有生态群落的特性,嵌入于企业生态系统之中,在集群企业种群内部企业间,集群企业种群间,以及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多层次的协同演化。各层次的协同演化促使产业集群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良性的演变和持续的发展,并获得较强的集群稳定性。还运用环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13.
对创新的促进被认为是企业集群这种独特产业组织形式的重要优势,但少有文献关注集群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创新集成问题。首先通过阐述产品创新系统化理论逻辑入手,指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集群整体资源的整合能力与协同创新;其次构建了集群协同产品创新集成实现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知识网络构成、过程协调和学习实现机制;最后提出基于价值创造知识网络和集群学习机制的模块化集群协同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管理研究》2017,(1):51-54
以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绩效为研究对象,从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标准出发,通过分析其主要特征,揭示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定价过程中采用基于技术标准许可的定价模式不仅可以提升集群整体吸引力,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为推动集群创新提供动力支持。最后得到了合理的定价模式是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手段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杨群芬 《科技信息》2008,(32):23-23
纺织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然而浙江纺织业生产加工的纺织品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末端,多为低档次的初级加工品,低附加值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仍然处在模仿创新为主、价格竞争为主阶段。本文就浙江纺织产业如何通过信息化对传统纺织业进行改造、集成和提升,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提出对策,从而更加有效促进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健康长远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云计算产业与智能终端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仍是一个空白.对此,提出了云端产业这一概念,指出其具备基础设施、云平台、应用程序开发、智能终端、智能管道、应用接口等6个要素,以及集群集聚、开放共享、创新集成、增值极化等4个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云端产业的评价体系,并按照AHP分析法进行了推演,以期为决策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影响因素多是灰色、模糊、难以量化的技术经济特征,应用AHP和适用于机制复杂难以从定量角度建立精确模型的系统研究的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灰色层次综合评判模型,得出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的综合评价值.为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采取相应创新战略,改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提供依据.最后用实例分析对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吴晓波 《今日科技》2009,(10):32-35
作为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业在浙江省制造业中居重要的地位,并且以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为主要特征。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纺织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推动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成为突破现有产业格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为“平台”)作为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其技术资源和创新成果能够迅速被整个产业集群吸收消化,不仅帮助个体企业提高了创新能力,还提升了整个集群的绩效和竞争力,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产业集群的退化--基于组织生态学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然而,产业集群也有可能带来诸如经济衰退、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通过关注资源型产业集群,从组织生态学的角度对该类产业集群的退化原因作了分析。从一个反面揭示出产业集群演化的机理,从而对传统产业集群向创新产业集群的转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惰性是阻碍"创新驱动战略"成功实施的拦路虎。作为与技术创新相伴而生的惰性问题,是产业集群网络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在对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惰性研究概述的基础上,结合集群生成演化的不同理论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形成机理,对产业集群网络中的结构惰性、知识惰性、制度惰性和文化惰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突破集群网络技术创新惰性的相关观点,以期为集群网络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