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公共利益”是政治学和公共行政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争议较大、令人困惑的范畴。本文试对学术界关于公共利益的定义、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公共利益与政府利益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争论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征地与拆迁等征收问题是我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政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本文旨在对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我国现行相关法律中公共利益认定的程序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反倾销法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敏 《科技咨询导报》2007,(21):146-146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日趋完善,现行《反倾销条例》规定了“公共利益”条款,体现了我国反倾销更趋理性。考察我国的反倾销法体系,在对公共利益保护的问题上具有积极的方面也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公共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对工业用户和消费者的法律地位未予以肯定,司法救济权存在立法矛盾,这些方面都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4.
刘彦君 《科技智囊》2013,(11):74-85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由于某些无法预测的因素诱发产生的对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形成重大威胁的事件。近年来,我国进入突发事件高发期,一些学者将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风险社会”。对干当代中国而言,风险有其特别的含义:一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5.
  李洪声 《世界博览》2012,(23):28-32
在古代,性的特权属于帝王、属于专制,权力与性就是一部荒淫史,现代文明中,性与政治的关联才被称为丑闻,处于舆论和法律监督之下。政客对“性”的看法和做法,时常被看做个人道德,维护公共利益和权力行使的检测仪。  相似文献   

6.
行政征用必须限定在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范围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公共利益是当然存在着的,缺乏对确认公共利益的标准研究。必须明确公共利益的含义,反思行政征用中的一些界限问题,完善我国的行政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从行政法与民法的关系及特点看民法典立法技术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法对私法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法来实现。立法者应该通过在民法典中设置一个“接口”的方式来实现行政法(公法)对民法(私法)的干预。该“接口”由两条路径和两种话语组成。两条路径是:在民法典总则部分,通过设置“原则”性的规定作出一个表明两者关系的宣告。在分则部分选择“民事行为”作为具体的规制管道;两种话语是:“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城市规划工作是围绕着利益问题进行的,城市规划成为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本文在对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进行简要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从公共利益的定义出发,探求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尤其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融合时对公共利益的判断标准,最终就公共利益的判断归纳出几点现实可行的标准,为司法的现实操作提供一个尺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公民意识日益觉醒,传统的公共利益至上的观点引起了人们更多人们的思考:国家、集体的利益并不是无条件地存在,个人也取得了自身的合理利益和合理空间。总之,公共利益并不必然优于私人利益,公共利益的合法性系于以下四个维度:公共利益的来源、公共利益的界定、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的程序正义以及补偿机制。本文正是以城市拆迁为例,从以上四个维度系统论述公共利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陈慧 《海峡科学》2006,(2):27-28
一、引言 行政公益诉讼近年为学术界所热切关注。学者们也建言纷纷,大力提倡借鉴海外经验,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这个问题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主要基于:(1)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来保护公共利益。人们对政府的倚重以及行政权自身不断扩张的特性,导致行政权的不断膨胀。政府失职或滥用权力都会损害公共利益。比如:有不服电信局纵容电信企业乱收费不作为的,也有不服铁路主管部门、民航主管部门违法提高票价的等。这些争议有的提起行政诉讼,有的提起民事诉讼,结果几乎都是“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党争在其司法审查制度确立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就美国著名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分析,可以看出在“区域性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的阶级结构”之外,美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还应该有第三个,即政党间的斗争。而决定政党斗争胜负的,是超越于政党之上的公共利益,是“人心向背”,也即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农地承包权流转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才能实现规范、有序;同时农地承包权流转与社会公共利益紧密相关,因而必须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农地承包权流转应当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应当受到诸如农地拥有数量、农地利用人资格等多方面的限制,同时也从理论、实践等角度对这些原则和限制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存在征地范围太宽、征用程序不透明、对农民的补偿及安置不到位、征用缺乏监督等问题。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需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非公益性建设用地应遵循市场化原则,增强土地征用程序的透明度,落实对被征地农民补偿及安置措施,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参政是指政治主体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自身利益,以网络为主要依靠平台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行为。公民利用网络参政议政不同于传统的参政议政,它有自己的内涵、起源、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围观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我国第四次宪法修正案修改了宪法第十三条,新增了征收征用条款,对征收征用在宪法中做出了规定。该条款明确规定了征收征用的前提条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对于何为公共利益成为了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内容,因此,我国加强对公共利益的研究和运用的规制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限制公权以保障私权”。但公权的存在正是为了保护私权,因此对公权的限制便是对私权保护的削弱。掀开这看似矛盾的面纱,其实质是公权力的行使必须不能超过“维护公共利益”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是对私权的恣意侵害和践踏。我们就应该对公权力超过的部分加以限制以此来保障私权的正常行使。公权来自于私权,是私权对无法独自维护利益的公共领域的让度,没有公民出让的权利就不会有公权的存在。我们限制公权力超过“维护公共利益”的界限的这一部分权利其实从实质来说只不过是把从私权借来的东西又还给了私权而已,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平衡关系,并不是对私权的削弱。  相似文献   

18.
《专利法》第五条规定:“对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不授予专利权。”如果一项发明创造违反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或者妨害公共利益,即使其具备了取得专利的实质条件,也不能获得专利权。例如赌博工具的发明,吸毒工具的发明等。为了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对这些发明创造,一律不得授予专利权。《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科学发现、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动物和植物品种、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不授予专利权。但对上列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授予专利权。科学发现居于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9.
如何确立启动标准是违法行使职权类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法规范制定者在确定启动标准时并没有明确表态,在“行为标准”“结果标准”间游走。然而,通过对68件司法判决进行类型化分析,发现检察机关在实践层面不存在疑惑,以公共利益遭受实质性损害为标准。为平衡两者关系,有必要确立启动标准判断的三阶段方法:一是以违法行使职权行政行为与公益受损害结果的关联度为依据来区分“借力型公益诉讼”与“自立型公益诉讼”;二是区分风险预防与实际损害标准,“借力型公益诉讼”按实际损害标准处理,“自立型公益诉讼”则采取“沙漏型”标准,即对原来双阶段判断标准进行改造,诉前阶段采取风险预防标准、诉讼阶段采取实际损害标准;三是辅助单行法律法规实现启动标准判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公益诉讼,在宪法领域来理解是一种广大民众参与通过司法监督的方式保护公共利益的一种制度形式。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保护公共利益,体现了民主,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我国,建立公益诉讼制度在宪政领域仍存在一定制度基础之不足,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对诉权内容的丰富、公共利益概念的明确、检察机关法律地位的明确以及司法权独立性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