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建国以来,航道整治技术有了重大发展,在航道整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7个方面介绍了我国航道整治施工新技术,压密注浆工艺技术、微差爆破技术、钻孔灌注桩复合式护岸技术、水下钻孔爆破技术等等,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树华 《天津科技》2009,36(1):73-75
伴随着我国水运工程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一些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就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规律、海岸河口多功能数学模型软件包TK-2D、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关键技术、淤泥质海岸港口适航水深应用技术和港口散货堆场防风网建设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航道必须满足河流航运功能和河流其它诸功能协调发展这一基本思路入手,以长江荆江河段为例,在分析该河段河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构造生态航道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进行了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航道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航道整治前(2011)、整治中(2014)以及航道整治后(2015,预测)3个时段航道健康综合指数值依次为3.40(中等)、3.80(中等)和4.17(良好),表明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航道健康状态有所改善,预测在2015年达到"良好"状态.从整治工程对河段功能的影响来看,目前实施的航道整治工程在提高河流航运功能的同时并没有损害河流其它功能,可认为是一种"生态化"整治工程.敏感性分析表明:评价结果对权重的20%90%的波动敏感性不高,即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韦庆学 《科技信息》2009,(26):312-312
航道中的礁石是影响航道整治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水下钻孔爆破技术在水下炸礁和航道整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试图结合西江航道整治作为分析案例,对水下钻孔爆破技术在西江航道整治中的应用做出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谈航道整治工程中的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慧 《科技资讯》2010,(7):38-38
本文结合了我国长江口某航道治理工程的施工案例,对土工布软体排护底施工技术在航道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做了探讨,主要从土工布的铺设以及铺设船的操作施工等方面对航道整治的关键技术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邓金运 《科技信息》2006,14(10):220-222
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其战略地位和开发利用价值十分显著.但目前长江航道仍处于天然状态,难以适应大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急需进行系统整治.而且随着上游水电工程的开发,给长江航道的整治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本文在对长江航道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水电工程开发后的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长江航道整治的对策,即加强河床演变及浅滩特性研究,发展和完善整治理论并进一步完善整治工程研究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我国南方最大的河流珠江航道整治的成功经验。整治河段位于珠江西、北两江交汇区,不同类型浅滩多,水流条件复杂,而且是行洪干道之一,整治难度大。根据原型水文资料及河道地形资料,进行了水动力条件、来水来沙条件和河床演变的分析;结合模型试验,揭示了浅滩成因和形成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治工程布局,并应用在实际治理工程中。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航道整治线宽度理论公式求解过程中假定工程前后参数不变产生的计算误差,提出一种确定整治线宽度的新方法。该方法从河流水流运动、泥沙运动以及河床形态机理出发,通过理论研究,推导了持续冲刷状态下和输沙平衡状态下航道整治线宽度的计算公式,并利用整治效果良好的实际工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法可以规避工程前后相关参数的取值问题;与已有大多数方法相比较,新方法确定的整治线宽度与实际工程应用值最为接近,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安乡至茅草街航线位于洞庭湖区长江分洪道凇滋河与虎渡河会流后的尾闾段,该航线为季节性河流.此类河流浅滩来水来沙条件及演变规律均与一般平原河流浅滩明显不同.涨水期河段输沙顺畅时,浅滩主流以冲刷为主;周边河流涨水及洞庭湖水位普遍抬高的滞水期,浅滩发生淤积.以七星堆滩为典型,归纳了针对该类浅滩在挖横布置及整治建筑物方面的设计原理,总结了该类滩险航道整治的设计思路、整治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现有整治线宽度计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汉江来水来沙条件和整治河床演变特点,基于河流输沙平衡及能量耗散原理,建立了适应于汉江下游悬移质造床为主河段的整治线宽度新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汉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航行条件获得了显著改善.该研究成果为未来航道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浍河南坪船闸位于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南坪镇,为浍河航道5个枢纽工程的第二个梯级,目前南坪节制闸以下均建设有船闸,仅南坪和临涣节制闸处未建设船闸,导致航道仅南坪节制闸以下航道通航.而目前淮北市境内尚无通航河流,南坪船闸的建设可沟通航道里程30 km,可丰富淮北及周边地区交通方式,极大缓解公路运输压力等.因此,本项目建设对浍河航道发展及淮北市经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设计中对以往设计进行了优化设计,特别是闸室墙增设卸荷板以及翼墙采用钢板桩结构,对以后的项目设计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长江中游来水来沙和航道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黄金航道整治面临新的挑战,从天然冲积河流导出的整治线宽度公式已不适用于坝下游河道。本文以下荆江著名的窑监滩群为例,基于唐存本的"河床断面法",根据三峡工程运行后枯水实测地形资料绘制该河段整治水位下的t-B关系曲线(最小航深-河宽关系曲线),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后航道整治线宽度变化。研究表明,受清水冲刷影响,窑监滩群航道整治线宽度呈逐渐放宽态势,但调整幅度逐年减小,2003~2014年整治线宽度可为800~1 100m。根据2014年枯水地形资料,绘制了满足航深分别为4.5m和6.0m时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的关系曲线,探讨了整治水位与整治线宽度的组合关系并建立了拟合公式。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滩群航道整治工程设计与维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梅汀江整治中的难点-库区航道的整治技术分析,提出两种针对库区航道整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浅滩的形成条件及演变特征,长江中游浅滩可分为分汊段浅滩、顺直(微弯)过渡段浅滩和弯道复杂浅滩三类,分析了这三类浅滩的成因及演变规律。简述了荆江裁弯及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用对重点浅滩航道的影响,提出了现状整治原则及整治工程布置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航道维护管理实际工作需要,利用GIS空间信息管理技术设计建设江河航道维护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江河水位、水深、航道整治、航标异动、绞滩站、浅滩航道的演变和维护、事故沉船、行政管理法规等与航运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6.
针对黑龙江和松辽水系航运规划需求,面向依兰至佳木斯段航道整治问题,首先对依兰至佳木斯河段河道演变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确定以整治和疏浚并举为主的航道整治原则。具体以白玉通、舒乐河、五股流、竹帘村下、木图等7处碍航浅滩作为整治对象,针对该7处浅滩进行碍航特性及浅滩成因分析,确定整治工程包括丁坝、锁坝、顺坝、护岸等整治建筑物,疏浚工程包括挖槽、爆破等,完成具体航道整治规划方案制定,论文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疏浚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挖深河流或海湾的浅段以提高航道通航或排洪能力,在河道整治的施工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四种河道疏浚工程挖泥船的施工方法,并就妥善解决河道疏浚泥土的处理,拓宽航道土方的利用渠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航道评价理论框架,利用乘法合成原理及博弈论思想将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和熵值法(客观赋权法)计算所得权重进行最优组合,兼顾了决策者的主观价值和数据蕴含的客观性,采用基于木桶理论的综合指数法对评分结果进行非线性分等定级,对长江中游荆江河段生态航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2016年荆江一期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后航道健康水平为良好向优的态势,相较施工前和施工期的中等状态,河流各功能状况有所提升,敏感性分析显示权重上下浮动20%航道健康状况基本不变,说明评价稳定可靠,航道整治工程有助于生态航道建设.  相似文献   

19.
郝建志 《科技信息》2008,(29):109-110
宁东供水水源工程作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先期开工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心脏工程,也是自治区的重点水利工程。该项目针对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用水特点,采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技术路线,围绕梯级供水系统、水泵技术参数、系统水锤防护、电气设备配套选型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为我国梯级泵站供水工程建设积累了经验,为黄河高泥沙输水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在国内同类供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很好地借鉴应用价值,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满足供水、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渔业及旅游等需求,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对生态建设方面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事物无不具有两重性。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疏导河流、整治河道、筑坝壅水和大规模引水等,不仅会改变地形地貌,影响河流生态,使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