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悬浮液滴振荡法和落滴式量热法研究了Ni-5%Sn合金熔体的表面张力和比热. 在1464~1931 K温度范围内测定出其表面张力温度系数为6.43×10-4 N·m-1·K-1, 最大过冷度达237 K. 在1461~1986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焓变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获得其平均比热为43.03 J-1·K-1, 最大过冷度达240 K. 根据实验数据进一步导出了黏度、溶质扩散系数、密度、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等相关热物理性质. 在此基础上, 计算了快速凝固过程中a-Ni枝晶中溶质截留与过冷度的关系, 发现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元Fe-43.9%Sn-10%Ge和Cu-35.5%Pb-5%Ge偏晶合金的相分离与枝晶生长特征, 实验中分别获得了245和257 K的最大过冷度. 两种合金熔体均发生液相分离, 快速凝固组织呈现出显著的宏观偏析.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Fe-43.9%Sn-10%Ge合金的凝固 组织由α-Fe 和(Sn)固溶体以及 FeSn 和 FeSn2金属间化合物等四相组成, 而Cu-35.5%Pb-5%Ge合金的凝固组织由(Cu)和(Pb)两相组成. 在快速偏晶凝固过程中, α-Fe 和(Cu)相均以枝晶方式生长, 并且深过冷条件下皆发生了“枝晶®偏晶胞”转变. 实验发现, α-Fe 和(Cu)相的枝晶生长速度都随过冷度的增大呈现出指数函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采用深过冷方法实现了三元Sb60Ag20Cu20合金的快速凝固, 最大过冷度达到142 K(0.18TL). 在40~142 K过冷范围内, 合金凝固组织由(Sb), θ (Cu2Sb)和 ε (Ag3Sb)相组成. 深过冷扩大了(Sb)相的固溶度, 从而使其点阵发生膨胀, 点阵参数值增大. 初生(Sb)相存在两种生长方式: 小过冷条件下主要以非小面相枝晶形式生长; 大过冷条件下呈现小面相枝晶生长. (Sb)和θ相的晶体结构差异较大, 使合金熔体到达(θ+Sb)共晶线时不易生成(θ +Sb)二相共晶, 而是形成条状θ 相. θ 和 ε 相具有较强的协同生长趋势, 因此易于形成( ε + θ )二相共晶. 另外, 根据微观组织特征和DSC实验结果确定了合金的快速凝固路径.  相似文献   

4.
深过冷条件下三元共晶的快速生长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方法进行了大体积Ag42.4Cu21.6Sb36三元共晶合金的深过冷实验, 获得最大过冷度为114 K(0.16 TE). 发现在深过冷非平衡条件下三元共晶由ε(Ag3Sb), (Sb)和θ(Cu2Sb)三相组成, 而不是平衡相图中预期的(Ag), (Sb)和θ(Cu2Sb)相. 小过冷条件下, 合金的凝固组织是初生θ相、(ε+θ)和(ε+Sb)二相共晶以及规则(ε+θ+Sb)三元共晶并存的混合形态. 随着过冷度的增大, 初生相和二相共晶逐渐消失, 而且三元共晶发生从规则共晶向不规则共晶的生长形态转变. 当过冷度超过102 K时, 不规则(ε+θ+Sb)三元共晶成为惟一的组织生长形态. 3个共晶相之间发生的竞争形核与生长是出现复杂生长形态的主要原因. 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 金属间化合物θ相是领先形核相.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含有原子团簇的大块非晶合金熔体能量模型, 对Zr-Al-Ni三元系合金进行计算得到了含有原子团簇的Zr-Al-Ni合金熔体自由能和界面能分布, 并分析了原子团簇对于熔体自由能、界面能以及形核率的影响. 计算结果表明, 由于存在Zr2Ni原子团簇, 使Zr-Al-Ni三元系合金在易获得非晶成分范围内的熔体自由能降低和界面能增加, 且改变界面能随合金成分的分布. 对于Zr66Al8Ni26合金熔体, 原子团簇的存在导致自由能降低0.3~1 kJ/mol, 界面能增加0.016 J/m2. 由于熔体的自由能和界面能的改变, 显著降低了过冷熔体的形核率, 最大形核率降低至107 mol-1•s-1数量级.  相似文献   

6.
用quantum Sutton-Chen 多体势对Ag6Cu4和CuNi液态金属凝固过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在冷却速率为2×1012 K/s时, 通过键型分析, 证实CuNi形成fcc晶体结构, 而Ag6Cu4则形成了非晶态结构. 其原因在于AgCu中原子半径之比(为1.130)较CuNi中原子半径之比(为1.025)大, 显示出原子的尺寸差别的确是非晶态合金形成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而对AgxCu1-x在冷却速率为2×1012 K/s凝固过程的模拟, 发现对应于二元相图深共晶成分处, 最容易得到非晶态合金, 证实了合金化效应对非晶态合金的形成倾向和稳定性的关键作用. 此外,采用键型指数法和原子成团类型指数法对微观结构组态变化的分析, 不仅能说明二十面体结构在非晶态合金形成和稳定性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且有助于对液态金属的凝固过程、非晶态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7.
深过冷Cu-20Wt%Pb亚偏晶合金的凝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和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使Cu-20wt%Pb亚偏晶合金获得了208K的深过冷,在宽过冷范围内研究了Cu-Pb亚偏晶合金的组织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过冷合金熔体初生相为α(Cu),在0~146K的过冷度范围内,均有两次再辉现象;在183~208K的过冷范围内,只出现一次再辉。当△T≤98K时,合金凝固组织为粗大枝晶α 枝晶间Pb相;当116K△≤T≤146K时,凝固组织已无明显的枝晶形貌,组织由细密α基体 细小的Pb颗粒组成;当△T≥183K时,凝固组织与中等过冷度下的组织相似,只是Pb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当△T≥133K时试样出现裂纹。  相似文献   

8.
用二级轻气炮作为冲击压缩加载手段和多通道瞬态辐射高温计作为主要测量工具, 测量了冲击压缩下氦气(初始温度293 K, 初始压力为0.6, 1.2和5.0 MPa)的Hugoniot曲线和高达15000 K的冲击温度. 发现用Saha方程和Debye- Hückel修正模型计算初始压力为5 MPa的氦气物态方程与实验数据有较好的符合程度. 理论计算的氦气(初始压力P0 = 5.0 MPa, 初始温度T0 = 293 K)在低压条件下冲击波速度与粒子速度关系D = C0 + λu (u<10 km/s, λ = 1.32)与Nellis液氦实验数据拟合的D-u曲线近似平行(λ = 1.36), 这表明氦流体的Hugoniot参数λ不依赖于初始密度ρ0;当冲击温度约大于18000 K(冲击压缩氦气电离度达到10-3量级)后, 气氦D-u曲线很快过渡到λ = 1.2另外一条曲线, 达到了压缩氦气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9.
对空间环境条件下偏晶凝固过程中壳核组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在总自由能中引入表面自由能项对H模型进行了修正, 使之能够描述表面偏析作用下的相分离. 选取Fe-Cu合金作为模型体系, 系统模拟了微重力状态下深过冷合金液滴的亚稳相分离过程, 揭示了表面偏析效应和温度梯度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对微观组织演化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Fe65Cu35合金的相分离组织从弥散结构演化为3层壳核组织; Fe50Cu50合金经历了“双连续相→4层壳核→3层壳核”的组织演化; Fe35Cu65合金的组织由弥散结构向两层壳核组织演化. 偏析作用使得最外层总是富Cu相, 温度梯度引起的Marangoni对流决定了内部体相的组织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The binary cluster ions Ge2Cn+/Ge2Cn- and GeCn+ have been produced by laser ablation. The parity effect is present in the negative ions Ge2Cn-, though it is not very prominent. While the experiments tell that the parity effect is totally not shown in the positive ions Ge2Cn+. An extensiv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n GeCn/GeCn+/GeCn-(n=1-10) and Ge2Cn/Ge2Cn+/Ge2Cn-(n=1-9)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t B3LPY level. The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low-lying states of GeCn/GeCn+/GeCn-(n=1-10) and Ge2Cn/Ge2Cn+/Ge2Cn-(n=1-9) are linear structure with germanium atoms locating at terminals respectively. The electronic distributions, ionization potential (IPad), elec-tron affinity (EA) and increasing bonding energy reveal that the parity effect of neutral species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at of ions,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valence π-electrons.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iments and cal-culations are due to the kinetic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Ge2Cn±.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 通过124Sn (7Li, α2n)反应研究了125Sb的激发态, 首次建立了125Sb的高自旋能级纲图, 其中包括21条新 γ 跃迁和14个新能级. 发现1970, 2110和2470 keV 3个能级为同质异能态, 基于延迟符合测量确定了它们的寿命范围, 并确定其自旋、宇称分别为15/2-, 19/2-和23/2+. 根据粒子-核芯耦合图像和经验壳模型计算解释了125Sb的能级结构, 3个同质异能态的组态分别被指定为πg7/2 Äv(h11/2s1/2)5- , πg7/2 Ä v(h11/2d3/2)7-, 和πg7/2 Äv(h211/2)10+  相似文献   

12.
利用160Gd(35Cl, 5nγ)190Tl反应研究了双奇核190Tl的高自旋态, 建立了由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和一个具有单粒子激发特征的级联组成的190Tl能级纲图. 确定地指定了190Tl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 首次发现了190Tl 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基于双奇核Tl能级结构的相似性, 重新指定了双奇核192~200Tl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能级自旋值, 在这些扁椭形变核中均出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 考虑了p-n剩余相互作用的2-准粒子-转子模型能够定性地解释πh9/2Ä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出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3.
利用152Sm(35Cl, 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9/2 Äνi13/2πi13/2 Ä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发现在低自旋区, 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 用推转壳模型对182Au的转动带能级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 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182Au核中两个转动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三元Cu60Fe30Co10包晶合金的亚稳液相分离与快速凝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落管技术和DSC热分析方法, 研究了三元Cu60Fe30Co10包晶合金的亚稳液相分离现象和快速凝固过程. 发现该合金在1623.5 K发生亚稳液相分离, 形成了两个液相分别凝固为fcc结构的Cu(Fe,Co)固溶体和bcc结构的Fe(Cu,Co)固溶体. 落管中快速凝固条件下, 合金过冷度和冷却速率均随液滴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一定的过冷度水平是发生亚稳液相分离的必要条件, 同时冷速大小直接影响凝固组织演变. 随着冷速增大, Fe(Cu,Co)相逐渐细化, 弥散分布于Cu(Fe,Co)相基体中. 计算分析了Fe(Cu,Co)小液滴在Cu(Fe,Co)液相基体中的Stokes运动和Marangoni迁移, 发现在落管中微重力条件下Marangoni迁移速率明显高于Stokes运动速率, Fe(Cu,Co)小液滴的运动主要由Marangoni迁移支配. 在同一过冷度下, VM/VS随Fe(Cu,Co)小液滴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对相同尺寸的Fe(Cu,Co)小液滴, 过冷度越大, VM/VS越大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温熔体实时观察装置观察并研究了外加横向磁场对NaBi(WO4)2熔体中振荡态热毛细对流的影响. 当施加60 mt横向磁场时, 振荡态对流的振幅和频率均显著减小, 并且小温度梯度下的振荡态对流在磁场作用下趋于稳定. 这种磁场对振荡态对流的抑制效应可以归结为熔体中运动离子和磁场之间Lorentz力的作用. 对高温氧化物中离子电导率进行了测量, 固体中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而熔体的离子电导率约为2.0×10&#8722;4·Ω&#8722;1·cm&#8722;1. 这表明熔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带电离子, 外加磁场对这些运动离子施加的Lorentz力使对流有序化, 从而抑制了熔体中的振荡态对流.  相似文献   

16.
电泳法制备YBCO超导厚膜的研究屡见报道, 然而其临界电流密度较低. 通过引入不同比例的Y2BaCuO5(Y211)粒子作为磁通钉扎中心, 将顶部籽晶技术和熔融织构工艺相结合, 并且采用高压氧处理调节氧含量的均匀性, 制备出织构的YBCO超导厚膜, 有效改善了晶界弱连接, 提高了临界电流密度. 实验证明, 在YBa2Cu3O7&#8722;δ (Y123)电泳粉末中掺入40 mol%Y211, 制备出YBCO超导厚膜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7.008×103 A/cm2 (77 K), 高于当前报道用电泳法制备的厚膜最高临界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多通道量子亏损理论(MQDT)分析了铅原子奇宇称6pnd J = 2 Rydberg系列能级, 计算出6pnd (6 ≤n ≤ 63) J= 2 Rydberg系列能级的能量位置, 得到了最优化的MQDT参数. 利用这些参数计算了每个能级的通道混合系数, 并根据混合系数确定了每个能级的原子态符号. 计算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能量范围内, 6p6d (3/2)[5/2]2o和6p6d (3/2)[3/2]2o两个干扰态附近的能级出现强烈的通道混合现象. 采用与文献中不同的五通道计算模型, 确定了其他文献中没有报道的铅原子的21个6pnd (1/2)[3/2]2o能级的位置, 并确定了铅原子能量在59788 cm-1以下的所有奇宇称6pnd J= 2 Rydberg态的能级符号, 计算结果清楚地显示出各通道间的通道混合和相互作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利用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对Y2Fe17-xCrx的结构进行了原子级模拟. 并研究了Cr原子在Y2Fe17结构中的择优占位行为, 结果表明Cr原子择优占据4f,12j晶位. 在Cr原子择优代位的基础上, 详细计算了Y2Fe17-xCrx的晶体结构, 原子晶位和晶格常数, 这些都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 进一步计算了弛豫结构的态密度, 并利用自旋波理论对居里温度的先升后降的行为进行定性解释. 上述结果表明了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在研究此类化合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DSC法研究Ge熔体的过冷及凝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DSC技术与助熔剂(B2O3)处理技术相结合, 实现并准确测量了Ge熔体的过冷现象. 利用该方法, 实验得到Ge熔体的最大过冷度为190 K. 在实验冷却速率范围内(5~40 K/min), 冷却速度越大, 过冷度越大. 在冷却速率一定的情况下, 所达到的过冷度随熔体过热度的增大而增大, 并逐步趋向于常数. 研究了过冷Ge熔体的凝固现象, 分析了Ge熔体的非等温结晶过程, 冷却速率越大, 则试样完全结晶所需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角化由强场方案和无耦合的三角基建立的三角畸变的八面体场中的d3离子完全能量矩阵,对Gd3Sc2Al3O12:Cr3+在低温下的能谱及波函数进行了拟合计算.同时分析了各个参数对部分能级的影响,定量地显示了能级分裂的影响因素.利用得到的波函数,采用光谱热移位理论,对Gd3Sc2Al3O12:Cr3+的R线热移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各项计算结果均与实验符合较好,进一步反映了热移位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