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自2017年底以来,嘉定按照中央关于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以及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的"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求,全力做深做实区域合作,与苏州市共同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和温州市合力打造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以点对点合作、项目化推进方式,全方位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长三角稀土产业概况和产业优势,并通过政府引导、区域分工合作、科研机构联合、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联动等具体措施来加快推动长三角稀土产业一体化发展进入全新阶段,把产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产业集群,以期让长三角真正形成稀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持续发展的实践区和创新驱动的先导区,打造成为中国的"稀土谷".  相似文献   

3.
正为贯彻落实首位战略,嘉兴市科技局自觉担负科技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重任,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管理服务工作,打造示范区外国人才服务"嘉兴典范"。推动示范区一体互认。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外国高端人才互认,平湖市科技局与上海市金山区科委已就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跨区域互认工作达成意向,并将提请省级层面开展进一步对接。与此同时,正积极参与制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专业人才(B类)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是一核多中心的城市群样板。如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已走过十六个年头。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各地区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专题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努力迈向一体化。"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8年11月5日开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三角一体化被宣布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我国"最具活力、开放度最高、创  相似文献   

5.
正沪苏浙两省一市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支持政策》),围绕改革赋权、财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新基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组织保障8个方面,提出了22条具体政策措施,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财税方面,为加大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中,"一体化"和"高质量"成为两个核心词眼。宛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长三角地区是有条件率先实现高质量  相似文献   

7.
周轶 《今日科技》2021,(11):18-19
今年以来,嘉善县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质量""一体化""生态绿色"为发展主线,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强劲科技动力.全县创新指数排名全省第五,指数提升幅度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荣获全省首批的"科技创新鼎".今年1-9月,全县规上工业R&D经费占GDP比重3.78%,列嘉兴市第一.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成,科技向产业转化经验丰富,在科技创新领域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具备了良好基础。近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意味着长三角正形成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潮",各区域通过强化创新优势与合作基础,搭建起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联合平台,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相似文献   

9.
正长三角一体化再按"快进键"。6月5日-6日,沪苏浙皖一市三省在浙江湖州举办长三角一体化系列高规格活动:一市三省主要领导座谈共推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新成果发布;高层论坛学者大咖共话长三角高质量发展;585项创新成果上演云端精彩;60项优秀成果联合竞拍成功;一市三省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最新发布等。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联合沪苏浙一市两省科技外专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在要素流动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上取得新进展。该方案旨在构建更加开放的人才合作共享机制,打造外国高端人才来华工作首选地、自由流动示范区、  相似文献   

11.
正6月6日,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在浙江湖州举行,其间,上海市科委主任张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宛晓春代表三省一市签署了《共同创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立下了新的里程碑。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资源种类丰富,区域创新网络初步形  相似文献   

12.
<正>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本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规划纲要中,"人才"成了高频关键词。其中明确,要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协作,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才聚集度较高的区域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9家,长三角区域的上海、  相似文献   

13.
<正>一直以来,嘉兴不断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2016年,嘉兴市着手开展沪嘉杭G60科创大走廊战略研究,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接轨上海示范区,同年的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两区一城一走廊"的发展战略。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嘉兴G60科创走廊列入浙江省大湾区的主廊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沪  相似文献   

14.
 2019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正式进入施工期。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环境问题治理3个主要的维度,构建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对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标分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绿色发展水平。为示范区长远更快更好的发展提出了6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建立政府间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环境管理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建立产业转移利益诱导机制;通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可持续的生态保护机制;加大推进技术进步的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15.
陈莹 《安徽科技》2021,(7):16-17
黄山市在2018年10月25日加入杭州都市圈.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黄山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地全方位融杭接沪,为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中央要求,上海应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将长三角建成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清华大学第三届"一带一路"合作论坛暨第十一届启迪创新论坛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以"新时代、新生态、新发展"为主题,聚焦"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交流创新实践与经验,探讨发展机遇和挑战,凝聚共识助推高质量发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周年,也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四周年。五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不断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这片土地已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市场容量最大的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何渊 《安徽科技》2010,(7):13-15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泛长三角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沿海和沿江各省也都明确将先进制造业等作为发展重点,区域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发展的落差呈扩大趋势,虽然有利于产业梯度转移。但也可能会延缓融入长三角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正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座""底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长三角区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也对长三角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字社会时代,如何更好运用时空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高水平打造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以数字虚拟空间更好地融合、协调、  相似文献   

20.
<正>探索区域协同示范,推进长三角创新生态建设实践区;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生态实践区示范点,推动"嘉宝昆太"创新生态协同示范;探索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协同机制,探讨上海闵行、浙江、宁波、江苏苏南等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动。对接国家战略,上海市在2018年努力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推进跨区域、跨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拓展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