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研究了小型开放系统中不同浓度的铵氮对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在4个分别命名为N1、N2、N3、N4的水箱中,除铵氮浓度不同,其它的条件基本一致,且正磷酸盐设为足量,达到1.65mg·L-1,4个水箱中铵氮浓度分别为5.23mg·L-1,12.43mg·L-1,22.5mg·L-1,37.28mg·L-1,结果表明,铵氮浓度小于2.54mg·L-1时对微囊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当浓度在7mg·L-1~15mg·L-1时,微囊藻呈暴发性生长;高于19.25mg·L-1的铵氮抑制微囊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武陵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以吉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负荷进行估算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分别为992.698和82.887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927×108和4.148×108 m3;污染源对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化肥、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针对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武陵山区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以吉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输出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负荷进行估算与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分别为992.698和82.887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927×108和4.148×108 m3;污染源对TN和TP负荷的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是农业化肥、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针对吉首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14年环太湖主要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监测资料以及湖区水质监测资料,以CODMn、NH3-N、TP、TN为主要污染指标,阐述入太湖各湖区污染负荷量的时空分配,评估环太湖主要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湖区水质时空变化的影响。通过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分析,考虑污染负荷量的历史长序列变化规律,定量了环太湖入湖河流水量、水质等相关因素对太湖水体污染负荷量贡献率,分析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量对太湖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年来对太湖入湖河流的治理成效,说明对入湖河流污染物的控制是缓解和治理太湖污染负荷输入的重要途径,为制定和实施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负荷限排总量意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点源污染的本质是农村生态系统严重失调,为控制和削减进入受纳水体径流的污染负荷,各种治理技术措施得到相应发展,滞留塘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都拉乡河道滞留塘技术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处理前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和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为8.75mg.L-1,2.97mg.L-1,0.54mg.L-1,24.0mg.L-1;处理后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和悬浮颗粒物平均浓度分别为6.04mg.L-1,1.66mg.L-1,0.18mg.L-1,12.0mg.L-1。各项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0%,44.1%,66.7%,51.9%,滞留塘系统对氮、磷及悬浮颗粒物的截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植物激素对一品红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一品红幼茎为外植体,接种在培养基(MS+ZT)0.5mg·L-1、NAA0.5mg·L-1、IBA0.5mg·L-1、2,4 D1.0mg·L-1、6 BA1.0mg·L-1诱导愈伤组织,其中以NAA0.5mg·L-1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96.4%.将继代培养的愈伤组织,接种到(MS+ZT)1.0mg·L-1+NAA0~2.0mg·L-1、IBA0~2.0mg·L-1、2,4 D0~2.0mg·L-1;(MS+6 BA)1.0mg·L-1+NAA0~2.0mg·L-1、2,4 D0 2.0mg·L-1培养基上,进行胚状体的分化培养,其中以ZT1.0mg·L-1+2,4 D0.5mg·L-1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番茄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激素及其不同浓度组合对番茄愈伤组织的增殖、不定芽分化及其生根的效果.结果表明:MS+NAA0.02~0.10mg·L-1+6-BA3.0mg·L-1+蔗糖30g·L-1(pH=5.8)均可诱导愈伤组织的增殖,但以MS+6-BA3.0mg·L-1+NAA0.05mg·L-1+蔗糖30g·L-1最佳;MS+IAA0.1mg·L-1+6-BA2.0mg·L-1+蔗糖30g·L-1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效果最佳;MS+IAA0.1mg·L-1+蔗糖20g·L-1培养基对生根较好.  相似文献   

8.
甘蔗组织培养中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比较了不同基本培养基 ,不同激素及其不同质量浓度的组合对甘蔗愈伤组织的诱导 ,不定芽的分化及其生根的效果 .结果表明 :MS + 2 ,4 -D 1~ 5mg·L-1培养基均可诱导愈伤组织的增殖 ;MS +KT 1.5~ 2 .0mg·L-1+ 6 -BA 2mg·L-1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效果最佳 ;1 2MS +NAA 1~ 4mg·L-1培养基对生根较好 .  相似文献   

9.
结合调查资料和GIS技术,采用Johnes经典输出系数模型估算2000、2005、2010、2015年清水河上游流域总氮(TN)、总磷(TP)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四个时期TN、TP的污染输出负荷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前者是后者的9.2~9.8倍;不同污染源类型对TN、TP负荷贡献率的影响规律相似,且土地利用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从空间变化趋势上,TN、TP的污染负荷强度分布特征相似:整体分布不均,高负荷区集中分布在清水河支流水系两岸坡度较小的平原和丘陵区,低负荷区主要分布在耕地较少的水源涵养区,且TN的负荷强度是TP的10倍左右。分别从土地利用、禽畜养殖和农村生活等角度分析其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耕地,尤其是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禽畜养殖及居民生活是非点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怀地黄不定芽诱导生根和微型块茎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以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不定芽诱导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以及微型块茎繁殖.结果表明:以IBA2.0mg·L-1+BA0.5 mg·L-1,糖浓度40g·L-1培养基生根效果好,根多、粗壮,移栽后成活率可达98.2%;以IBA2.0mg·L-1+BA2.0mg·L-1+NAA0.2mg·L-1,糖浓度为40g·L-1为诱导微型块茎的最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1.
ICEAS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ICEAS工艺的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CEAS既能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还能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出水COD浓度为15 2~42 2mg·L-1,COD总去除率可达80%~88%;出水BOD5浓度为5 12~16 90mg·L-1,总去除率可达85%~93%;出水氨氮浓度为4 5~7 5mg·L-1,总去除率为60%~70%,磷的去除率为60%~75%.  相似文献   

12.
微型月季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微型月季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中的外植体表面灭菌方法,并运用二次回归正交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BA及生长素NAA对离体茎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消毒方式采用磁力搅拌,消毒液浓度为1%,时间为15~20min,可使消毒效果达到最佳;微型月季茎段分化培养基中,激素浓度为6-BA1.93mg·L-1、NAA0.33mg·L-1时可获得最大增殖数;当培养基中6-BA的浓度控制在1.68~2.75mg·L-1范围内,NAA的浓度控制在0.07~0.54mg·L-1范围内时,接种10个芽,培养40d后,95%以上均可获得50个芽以上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含笑茎段萌芽、成芽、幼芽增殖及生根诱导的效果。结果表明:细胞分裂素单独使用时,低浓度BA(0.5~1.0mg·L-1)有利于成芽的诱导,诱导率均为100%。ZT(1.0~4.0mg·L-1)能诱导腋芽萌动,萌芽率为100%,细胞分裂素(BA、ZT)和生长素(IAA)混合使用时ZT2.0mg·L-1+IAA0.1mg·L-1组配方式最佳,萌芽率、成芽率均为100%,增殖系数为3.50。BA1.0mg·L-1+IAA0.1mg·L-1的效果为次之。生根培养基1/2MS+IBA3.0mg·L-1最好;若附加0.1%活性炭,能提前42d发根。  相似文献   

14.
运用正交试验优化小细胞团法筛选红豆杉细胞系的筛选培养基 .培养基为改良的MS培养基 ,培养基质量浓度为硝酸钾 1 90 0mg·L-1,硝酸铵 82 5mg·L-1,磷酸氢二钾 1 70mg·L-1,蔗糖质量浓度 30 g·L-1,葡萄糖质量浓度 5 g·L-1,并且添加适量的酵母提取物、甘氨酸、维生素C、叶酸、氯化胆碱、泛酸钙等 .该培养基明显提高了细胞生长率 ,并能增加紫杉醇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1,6-二磷酸果糖镁静脉给药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静脉给药时 1,6 -二磷酸果糖镁 (fructose 1,6diphosphatemagnesium ,FDP -Mg)的急性毒性及最大耐受量。方法 :利用序贯法测定静脉注射和静脉恒速给药时FDP -Mg的LD50 及LD1。结果 :FDP -Mg静脉注射对小鼠和大鼠的LD50 及其 95 %可信限分别为 2 0 6 76mg·kg- 1(186 6 9~ 2 2 6 83mg·kg- 1)和 2 0 1 74mg·kg- 1(184 0 3~ 2 19 4 4mg·kg- 1) ,静脉恒速给药对大鼠的LD50 及其 95 %可信限为 5 4mg·(kg·min) - 1[4 90~ 6 0 3mg·(kg·min) - 1],LD1为 3 76mg·(kg·min) - 1。结论 :FDP -Mg静脉注射的毒性较大 ,静脉恒速给药相对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分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实测水文水质数据,采用SWAT模型与SUFI2算法,以滦河潘家口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模拟了不同水平年下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丰水年的TN负荷是平水年的1.68倍,是枯水年的2.12倍;TP负荷是平水年的152倍,是枯水年的2.21倍。从空间上看,TN、TP负荷量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林地、草地、荒地。相关性分析发现,泥沙产出量是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 ,文章比较了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浙贝母小鳞茎切片培养的影响 结果表明 :浙贝母小鳞茎的发生、成长、成苗与激素组合密切有关 ,其中小鳞茎发生的质量以MS +2 ,4—D 1.0mg·L-1+KT 0 .1mg·L-1为最佳 ,能一次诱导成苗的以MS+2 ,4—D 1.0mg·L-1+BA 1.0mg·L-1+NAA 0 .2mg·L-1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太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染调查及入湖系数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太湖平原河网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入湖负荷的估算问题,以苏州市项城区望亭镇为研究区,使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研究区内13个行政村中的41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染情况,获得污染负荷产生并迁移入湖的相关信息.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估算研究区内生活污染负荷入湖系数.结果表明,太湖周边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染入湖负荷主要由厕所排放和生活污水贡献;不同类型的农村生活源的入湖系数并不相同,厕所排污的入湖系数COD为0.3%~1.8%,TN为0.7%~3.0%,TP为0.6%~1.9%;生活污水的入湖系数COD为3.7%~27.5%,TN为8.1%~33.4%,TP为10.1%~31.2%;综合入湖系数COD为0.7%~4.8%,TN为0.9%~4.1%,TP为1.3%~4.0%.  相似文献   

19.
两级SBR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级 SBR (sequence batch reactor)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 ,试验结果表明 ,先通过 SBR1反应器对污水起到了平衡、均化作用 ,再通过 SBR2反应器实现了污水的脱氮除磷 .试验出水 ρCOD(铬法 )浓度为 2 1~ 43 mg· L-1,去除率达到 85 %~ 93 % ;出水ρ(N) (N为氨态氮 )为 3 .3~ 9.5 mg· L-1,去除率达到 65 %~ 81 % ;出水ρt(P)为 0 .3 2~ 0 .63 mg· L-1,去除率达到 87%~ 95 % .  相似文献   

20.
辣椒离体高效再生体系及其卡那霉素筛选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用辣椒(CapsicumannuumL.)4个品种的子叶以及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分化、生长及生根成苗试验.在组织培养的各个阶段的培养基中,附加不同种类及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组合,观察测量外植体在各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从中筛选出最优的激素配比培养基,从而建立了辣椒的高效离体植株再生体系.在此基础上,将不同质量浓度梯度的卡那霉素(Kan)分别加入子叶、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不定芽分化阶段的培养基中,观测Kan对外植体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各阶段的最低致死质量浓度,用于辣椒的遗传转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辣椒离体再生培养基为:芽分化阶段,MS+6-BA3.0mg·L-1+IAA0.1mg·L-1;不定芽伸长阶段,MS+GA32mg·L-1+6-BA0.5mg·L-1;诱导生根,MS+IAA1.0mg·L-1.合适的Kan质量浓度为:下胚轴出愈为80mg·L-1;子叶分化出不定芽为60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