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世纪中叶的“西力东荡”风潮,激起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新旧冲突。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士人,冲破儒学“华夏中心主义”的文化传统,提出了“变法”和“师夷”两大中国近代早期启蒙的思想主题,实现了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从纵向反省鉴旧向纵向展望拓新再向横向鉴取求通的最初转移,对其后的戊戌、辛亥乃至五四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他被美国学者艾恺称为“最后的儒家”。其“援西学入儒学”,将民主、科学与儒家人生态度融为一体的儒学观,彰显了“五四”时期儒学观的时代特色和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3.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用“扬弃”的态度去挖掘儒学的思想道德精华。就儒学“仁爱”精神 ,“诚信观”和“义利观”,“以德治民”思想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相联系 ,去阐述儒学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启白话文运动新声的人物是黄遵宪 ,但是白话文运动超出文体革新的拘囿 ,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相契和。因此 ,近代白话文运动是“文体革新”“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三者的结合体 ,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5.
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不仅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也必然意味着教育学的启蒙。以康德哲学为标志的西方近代知识观革命中蕴涵的教育学启蒙表现在教育必须重视书本知识教育.然而教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中的知识只具有“潜在性”;“潜在性”教育知识观将真正带来教育的革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启蒙主义”在中国遭到新的质疑而呈现出蛰伏之势;与此相应的则是儒学的复兴。这两者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在20世纪上半叶已经有过类似的表现。在这一波儒学复兴中,“生命儒学”、“知识儒学”、“政治儒学”的次序大致上表现出了儒学从学理探讨走向政治诉求的过程。当然,它们也受到来自启蒙主义与儒学研究者的批评;而我们在讨论这一时段儒学复兴现象时,也须注意以下前提:一、启蒙主义在今日世界受到严重的挑战;二、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三、意识形态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转变;四、儒学本身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宗义有一种民主主义的法治观,它代表了市展阶级的反封建要求,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笔者曾对宗义等人思想的启蒙性质予以质疑,现对其“法治”观作一辨析,以期抛砖引玉。一、立“天下之法”辨黄宗义在《明夷待访录·原法》篇中立“天下之法”的命题,常被视作其“法治”观的主旨。基实,只要辨析一下其中的“天下”和“法”两个概念的意蕴,就可看出,黄氏的主张实在是传统儒学的“天下”观和“三代”理想,在明  相似文献   

8.
宋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成熟形态和最高形态 ,是批判和融摄了佛道哲学而具有开放兼容精神的新儒学 ,是富有“崇实”意蕴的哲学意识形态。宋代儒学广泛传播到东亚国家和地区 ,对现代东亚文明仍具有较大的双重影响。其优秀成份和合理精神是现代东亚文明发展的积极因素 ;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 ,偏执“理”、“欲”对立的理欲观等继续产生着消极影响。因此 ,“儒家资本主义”和儒教伦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观点都是偏激的  相似文献   

9.
二程的“天理体贴”是儒学思想范式转换的肇端.“天理体贴”是传统思想中“理”概念的逻辑发展继承和衍进,也是对佛学“理”的化用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使“天理”成为儒学辟佛的理论工具.“天理体贴”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儒学功夫修养的进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模式,在相当程度来自于佛教。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一种开放的政策,儒、释、道三足鼎立,为各种思想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交融、相互吸收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而隋唐佛教的佛性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已被儒学化,这更为儒学吸收佛教的思想提供了方便。宋明新儒学之“心性”,无论是张载的“天地之性”,程朱的“天理”,还是陆九渊的“心”,王阳明的“良知”,都不是传统儒学的作为具体人的现实具体之心性,而在相当程度上已具有本体的性质,与佛教的“佛性”、“心性”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宋明新儒学区别于传统儒学之最根本处,就在于二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探讨佛教对儒学的影响,认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文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12.
一《劝世良言》的编著者梁发,是广东高明县人。自幼家贫,十一岁方进村垫就学,开始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学教育,“他对于中国古来丰富的典籍就有了相当的涉猎”,从而奠定了他传统的思维习惯和儒家特有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他的宗教著作——《劝世良言》中,我们如果抛开其宗教性的教义词句,就会发现其中仍闪耀着中国儒学思想的灵光。这一点就连他的基督教牧师马礼逊也不得不承认,他说梁发著作中“染有彼中国固有之异教色彩。”  相似文献   

13.
王弼在儒家传统的“亲爱为孝”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亲爱为孝”观,它着重强调了“自然”,强调了“体用如一”、“本末不二”。其意义在于:第一,由“自然”引发的对“礼”的重新审视,与汉末的纠弊之风一脉相承;第二,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导致儒学上的分歧,为儒学的再生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三,受玄学影响形成的人丧葬景观,折射出魏晋时期世人对人性的自觉呼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对于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和而不同”的文化政策使得国家意识形态——儒家学说中的“修齐治平”思想在历史上长期浸润广大壮族地区,并形成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良性互动。“修齐治平”中的齐家思想在既是“异域”也是“旧疆”的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同,并以自身独特的口述传统演绎这些至今还发挥作用的家庭伦理。具体而言,壮族政治伦理之齐家思想包括男女婚嫁观、夫妇恩义观、父慈子孝观、妯娌手足观和邻里和睦观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无论是礼教派还是法理派的修律思想实践都存在继承、运用儒学文化的内容。对儒学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促成了不同的修律思想。总体而言,伍廷芳和张之洞都继承发挥了其中“仁”、经世致用等精神。但是,张之洞视儒学为儒教,将其与封建政治紧密结合,固守其中的纲常理论,而伍廷芳则更强调儒学的社会文化意义,弱化其中三纲五常的部分,显得更为开放灵活。在修律中的表现则是:张之洞虽然积极主张并参与变法,但始终是传统伦理法内部的调节;伍廷芳则可以在继承传统法律“轻刑”、“仁爱”等思想的同时吸收现代法律中平等、尊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对科技教育的影响是多侧面的,积极的影响是传播了古代的自然哲学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教育的发展;消极的影响是片面撷取和扩大了儒学中的德化部分并使之处于诸学独尊的地位,形成教育内容单一、教条化的局面,限制了科技教育的发展.在进行科技教育时,客观分析、认识儒学的影响,汲取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修身力行”的思想精华,对树立全面的科技教育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儒家德行观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行观以儒学的“仁爱”为核心,是体现并贯穿在其义利观、和谐观、国家观、人本观诸方面的道德思想与实践。义利观是其基础,和谐观是精髓,国家观是归属,人本观是出发点,四相辅相成、内在统一。这四方面不仅完整体现了儒家德行观的精神实质,而且也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世界博览》2010,(14):13-14
学者建议将儒学用于干部培训。 2010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儒学研究院。该院由83岁的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出任院长。汤一介表示,“应该在当前研究儒学,要研究发扬什么、抛弃什么、吸收什么,实现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武汉大学国学院长郭齐勇则建议将儒学思想用于干部培训。  相似文献   

19.
儒学的主旨就是人学,它对于人伦道德给予更多的切实关注,故其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形而上学。儒学从其发轫(先秦儒学)、发展(汉唐儒学)一直到成熟定型(宋明理学),一直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德”。“天人合德”思想为其道德形上学建立了理论基础,在儒学的伦理道德思想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文学是人学”,是以形象、情感、意味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思想,从而构成对人的把握剖析,那么,从更本质更深速更系统更完善的角度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从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外表特征到人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涕廉耻等内在特征上规范着人的个体行为和人际关系.并进而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以血缘杂情关系推衍至人伦民族国家的庞大而精微的儒学思想和社会体系,成为博大精深的“人学”.正是在“入”的本质点上,文学乃至整个艺术与儒学息息相通,中国文学艺术以儒学思想尤其是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