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通过对非农就业人数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我国在1997-2002年阶段以及2002-2007年阶段非农就业人数增加的背后支撑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各部门最终需求的变动,GDP和消费等最终需求构成项的总量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在两个阶段均很明显,但是1997-2002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高于2002-2007年阶段的GDP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开展北京市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将其分解成:能源投入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利用北京市1997-2012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总体来说,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能源投入系数和最终需求的变化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3)完全需要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4)最终能源消费系数的影响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3.
地区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做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进一步解释了区域内乘数效应、区域间溢出效应与区域间反馈效应的经济含义,考察了这三种乘数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于它们的乘法分解与加法分解的一致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统一以最终使用为出发点的测度方法.文章最后对中国与同中国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9个国家与地区间的溢出与反馈效应进行了简单的测度.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中间品贸易带来的复杂国际分工特征,本文构建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考察了1996-2009年各国最终需求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对我国碳排放的诱发量和诱发系数,并对整体诱发量变化区分生产端和需求端的五类影响因素变动进行了分时段分国别的结构分解分析.研究发现:国外最终需求通过中间品贸易渠道而间接诱发的中国碳排放越来越大,且欧美和东亚国家最终需求有不同特征的诱发效应.期间,可反映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中间品贸易隐含碳的经济技术效应和国外最终需求结构效应是整个诱发量变动的最大推手.分国别看欧盟和美国的贡献最大,分阶段看入世后各效应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分解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结构分解技术将影响能源强度的指标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通过1987--2005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得出结论: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是影响能源强度的主要因素. 1992--2002年,能源消耗系数的变化是导致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完全需要系数对1987--1992年的能源强度降低起到主要作用,但在2002--2005年, 能源强度增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新构建的区分企业规模的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SDA),从“总量”视角、“效率”视角以及“增量”视角等多重维度,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大型、中型和小微企业在中国内、外循环中就业效应的相关表现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定量测算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 2007年和2012年,工业行业所有规模类型企业通过内需拉动的就业不仅在总量上均高于外需,且单位内需对就业的拉动程度也高于外需.2)分企业规模类型看,小微企业是内需拉动就业的重要力量,且小微企业单位最终需求(不论是内需还是外需)对就业的拉动程度均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3)对所有规模类型企业而言,就业系数变化是抑制就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最终需求规模的变化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本文研究从定量角度论证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积极扩大内需对促进中国就业增长,尤其是对保小微企业就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就业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景华 《系统工程》2004,22(9):69-73
近年来结构分解分析(SDA)已经发展成为投入产出技术领域的一种主流经济分析工具。指出SDA模型分解方法理论上存在的三个基本问题,提出加权平均分解法,并研究了这种方法的相关性质,证明了在文献中广泛应用的两种分解方法——两极分解法和中点权分解法是这种分解方法的近似解。作为实证.应用加权平均分解法.对影响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变动的因素做出了定量分析,发现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国内消费的拉动.其次是投资和出口,主要阻碍来自于直接消耗系数和进口替代。  相似文献   

8.
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需求侧的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度量方法,建立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变化的贡献率分解模型,以及包含碳排放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增加值系数和最终需求4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1998-200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完全碳排放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完全增加值重心在发达国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贡献仍来自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各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出口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带动了整体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碳排放系数仍是促进需求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他3类因素对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相对行标尺量模型分析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测度经济结构变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构造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相对行标尺量(Relative Rowscaler)模型,它将经济结构的变动分解为技术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系数的变动,并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1-1995年间经济结构转变情况作出了实证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是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技术系数的变动,但最终需求结构因素的拉动作用日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界定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应的内涵,在Malmquist指数理论基础上构建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应动态分解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测度2001~2006年中国省际FEEEP系统技术效应及相应分解指教的变动趋势,最后运用收敛模型检验FEEEP系统的技术扩散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FEEEP系统综合技术效应的提高是由技术改进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下降是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FEEEP系统技术效率和综合技术效应均存在β收敛,但各地区的原始条件决定了收敛的稳态水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对增加值系数的描述,提出了四种增加值弹性指标来判定关键部门,弹性指标考虑部门规模,更具有可比性,且用最终使用变动影响的GDP及劳动者报酬、税收、营业盈余变动比率来测度部门重要性,使关键部门判别与国民经济GDP指标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具有政策意义.在此基础上,用此法对1997年中国做了实证分析,给出1997年关键部门的判定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价值链迅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研究汇率波动对出口中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利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汇率波动对出口和部门进口的影响,进而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出口中国内增加值所受的影响.结果表明,汇率波动对出口增加值的影响比对出口额的影响更大,除了影响出口中的直接增加值之外,汇率波动还会影响进口品和国内品之间的替代,进而影响国内品中间投入结构和出口中的间接增加值.分贸易方式来看,汇率波动对一般贸易出口的影响更大,加工贸易在有限程度上缓和了汇率波动对总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对部门出口增加值而言,进口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部门所受影响较大,加工出口比重高的部门所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解了不同类型需求驱动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模式,研究了网络特征在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是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共同驱动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结构则为中间需求主导型.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均对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外最终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因此最终需求是驱动研发投入进而实现创新产出的主要动力.生产网络特征在研发推动创新产出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心度与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交互促进了创新产出的增长,上游度限制了中间需求驱动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贡献的发挥.  相似文献   

14.
投入产出分析作为国民经济决策的一种数量方法,其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目前MRIO表在分析多个地区间社会经济影响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的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MRIO表编制的核心工作是确定不同产品的地区间贸易流量矩阵,地区间贸易流量矩阵的建立更多依赖于非调查的数学方法,其中引力模型则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由于编制年度需求的产品资料较多,部分资料样本会出现时间上的短期滞后性,这样往往会基于一定条件的假设采用普通线性回归或空间回归来预估编制年度的参数.为了更有效利用短期滞后资料的样本信息,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混合估计法,通过对欧盟28成员国间农产品、汽车和钢铁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以及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显示混合估计法在MRIO表编制中处理短期滞后资料时,能够有效提高编制年度的预估精度,表明混合估计法相对传统的普通线性回归和空间回归在对短期滞后资料预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为MRIO表编制过程中处理短期滞后资料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双寡头企业主动开发新产品或拷贝式模仿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朋 《系统工程》2004,22(5):39-43
主动开发新产品,还是等待其他企业先开发出来新产品然后进行模仿是企业R&D的一个战略问题。本文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客户是忠诚的假设下,分别计算主动开发和等待模仿在完全信息动态和不完全信息动态两种情况下双方的利润和利润均衡点,给出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或进行拷贝式模仿博弈的量化公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一种新提出的产业转移价值量核算方法,对2000-2007年及2007-2014年世界产业转移进行了核算,对我国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典型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在两时期的转移路径进行分析,为这两个行业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提供了若干建议.结果显示,对于"计算机、电子及光学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加强本土产品对进口品的替代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最有效手段;此外,其他发展中经济体与欧洲经济体分别是其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主要潜在外需增长点.对于"纺织业",合理有序组织产业对外转移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有效手段;在对外转移的进程中,严防产业空心化是重中之重;在对外转移的承接国选择上,除了发展中经济体,还可以考虑具有传统"纺织业"比较优势的老牌新兴经济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需求受价格和服务水平双重影响下的易逝品随机生产库存模型,探讨考虑外部随机扰动对库存变动影响下易逝品企业的最优联合动态定价、服务和生产策略,并基于随机最优控制理论,运用Hamilton-Jacobi-Bellman(HJB)方程对最优策略进行了求解.研究表明:最优动态价格、服务水平和生产速率是库存水平的线性反馈形式;外部随机扰动的大小对易逝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折现利润总期望会产生不同影响,在整个经营周期内外界不确定因素越大,易逝品生产企业所获得的折现利润总期望越小;价格敏感系数和服务敏感系数会影响易逝品企业生产、服务、价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