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开先的《宝剑记》通过对原作《水浒传》林冲故事的改编 ,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对社会的全部理解。通过对林冲、张贞娘形象的分析 ,认为《宝剑记》借水浒故事 ,反映了明中叶“顺适自然”突出个体生命价值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打破南北曲樊篱 ,首开传奇风气。在戏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在思想史上亦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赵芳 《科技咨询导报》2009,(25):243-243
《林冲夜奔》这首协奏曲是我国著名的扬琴大师项祖年所写,他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故事创作的。本文则以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的《林冲夜奔》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扬琴乐曲演奏过程中的相关技巧和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三部古典名著是毛泽东一生读得最多,最为喜欢,并且是受影响最深的小说.<水浒>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及实践具有启迪作用.我们应确认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对<水浒>的正确评价.而毛泽东在晚年评论<水浒>说"好就好在投降"等言论是有所指的,此言论是特定年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林冲夜奔》一曲的文学背景、音乐表现以及古筝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分析,帮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林冲"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复杂心境。.从音乐中看到一个黑暗暴戾、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下,英雄遭人陷害沦为无家可归、有国难投的阶下囚形象。  相似文献   

5.
明人水浒戏对<水浒传>一书的基本性质作了独特的诠释:<水浒传>不是"诲盗"之作,"盗贼"揭竿而起是奸邪逼良为盗的结果;"梁山草寇"实为国家民族的栋梁之才,他们以暴抗暴乃是以正诛邪、替天行道、重整乾坤的大义之举.明人水浒戏盛赞<水浒传>倡导的"梁山方式",其积极意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6.
在<水浒后传>中,陈忱感慨世态乱离,抒发故国之思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泄遗民之愤,而是要表达痛定之痛后的反思,寻求末世社会与人生的出路,也就是说,<水浒后传>是以救世为宗旨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史一家"的文学传统使得<水浒传>描写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小说主要篇幅描写了公吏生活,梁山人物中公吏和地方豪强占多数,公吏具有主导和核心地位.通过对梁山人物法律身份和上山原因的分析,并结合对宋代公吏法律地位的考察,可以看出"逼上梁山"和"农民起义"的定性并不完全符合作品实际.水浒故事实质上反映的是以公吏阶层为主体的公吏、豪强联盟与官员阶层之间的矛盾纠纷.公吏的法律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行为,也决定了水浒故事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成公绥是晋初著名的赋作家,所作<天地赋>、<啸赋>等,以题材的创新与华茂的语言高标于世.然而现代少有人给予关注.综览其人其赋,可一窥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水浒》指瑕二十谈(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所犯的地理知识方面的错误,在各类错误中出现频率最高,地理知识的匮乏有力地证明了作者对<水浒>故事主要发生地齐鲁梁赵极不熟悉,甚至可能从未到过该地域.从<水浒>显示出来的对相关典章制度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不熟悉,可以推定小说的最后定稿者并非一个渊博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戏曲改编呈现了"民间生活世界"的审美传统.在<秦香莲>和<四郎探母>等戏曲文本的改编过程中,民间文化在"阐释"的视野或"改编"的框架中支撑或生发出新的意识形态意义,同时依然拥有并遵循自身的价值内容和情感逻辑,实现了在"改戏"背景下突破意识形态的遮蔽并使自身具有审美表现力.  相似文献   

11.
"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水浒传>的灵魂.<水浒传>中"义"的正面价值和局限性都很明显,它既包含以义揽才以义待才的较合理的用人观念、保持集团内部稳固与平衡的组织优势、辅国安民的崇高目标等正面价值因素,同时也存在界限模糊易变质、忠义两全牺牲义、孕育变相的不平等的局限性.因此,在和谐社会视角下,认识<水浒传>中"义"之实质,构建新型"义"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4.
白驹施彦端一些真实可靠的史料文物中,并无"中进士"、"字耐庵"、"著水浒"之类记载,而一些学者却以"著《水浒》惹大祸"来辩解其无;相距施彦端四五百年之后,居然出现上述内容,而一些学者却以朝廷无力"禁《水浒》"来辩解其有。这些,都未免有浮夸之嫌,实难以此论证"白驹施彦端进士,字耐庵,为〈水浒传〉作者"。  相似文献   

15.
元代山东境内的济宁至东平、东平至临清运河的开通,把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起来。梁山泊周围盛传着水浒英雄的故事,濒临梁山泊的东平是元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罗贯中原籍东平,对水浒故事特别熟悉;后来沿运河南下,寓居杭州,仍不辍收集水浒故事素材,最后为《水浒传》成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16.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8.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在“外证”方面,僧施满家于1918年抄录的《施氏家簿谱》中“字耐庵”三字无法得出施彦端就是施耐庵的结论.从《水浒传》的地理态势、气候物像、方言土语、人文风俗等诸方面“内证”来看,其作者不可能是江北的施彦端,而肯定是一位对杭州极为熟悉的书会才人.以《水浒传》是“小说作品”来解释对江北描写舛错极多,但对杭州的描写却极其精准,更加无法说明其作者是进士出身的江北人.况且,《水浒传》中还有不少内容是去世于明洪武三年的施彦端进士所不可能写出的.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处于一种男性视角下的被视地位,从创作角度来看是小说作者有士大夫的价值取向因而更多地关注于男性英雄形象,而对于女性有一种天生的蔑视;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则体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接受者狂欢化的一种欲望投射,这一点在水浒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民国程善之的《残水浒》作为水浒续作,充分发掘了《水浒传》中众多情节和人物描写方面的空白,像扈三娘的失语、众军官的出路、石碣的来历等,并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因果思想纳入其间,还将现代的女性节义观借程小姐之口进行了阐发。尽管《残水浒》存在诸多缺陷,但作为善读水浒之作,对于水浒的接受则增益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